不是所有脂肪都要甩掉?醫揪「米色脂肪」燃燒熱量:做1事就能轉換
脂肪品質決定能量轉換效率
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脂肪是人體供應能量的重要來源,脂肪品質更是維持代謝平衡的重要關鍵,若品質不佳,可能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波動,進而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脂肪依功能可分為3種類型:
- 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WAT):透過食物攝取而增加,主要功能為儲存能量,不會自動燃燒,過量易造成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
- 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BAT):量的多寡與先天基因有關,能快速燃燒能量、產生熱能,是代謝效率極高的脂肪。
- 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 tissue):介於白色與棕色脂肪之間,可由白色脂肪透過運動轉化而成,平時能儲存能量,必要時能燃燒熱量,是可被「喚醒」的脂肪。
施奕仲提及,當人體攝取過多熱量時,能量會以白色脂肪的形式儲存,而運動能促使白色脂肪轉化為米色脂肪,這一轉化相當關鍵,因為米色脂肪與棕色脂肪一樣具有立即燃燒產能的能力,當人在血糖偏低時,米色脂肪能開啟燃燒模式,釋放能量以維持身體穩定。
延伸閱讀:
1星期減2公斤!超夯「睡前瑜伽燃脂法」5個動作:瘦身效果比慢跑好
運動打開脂肪細胞的自燃力
施奕仲指出,運動不只可消耗多餘的熱量,更是促進白色脂肪褐化成米色脂肪的關鍵因素,不同類型的運動,對脂肪品質與身體代謝有不同的功能:
- 有氧運動:例如健走、游泳、騎單車,可提升心率與熱量消耗,促進白色脂肪轉為米色脂肪,增強燃脂能力。
- 肌力訓練:例如阻力訓練、重量訓練,可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代謝率,減少白色脂肪囤積,進一步活化棕色脂肪,增加能量利用效率。
- 間歇訓練:透過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同時啟動多重代謝路徑,加速脂肪轉換與能量利用。
過量的白色脂肪會增加身體的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引發各式各樣的代謝性疾病、心血管問題,也增加免疫失調、賀爾蒙混亂,甚至各種癌症的發生風險。結合不同運動類型,可提升代謝效率,減少白色脂肪囤積,增加米色脂肪比例,使脂肪細胞開啟燃燒特性,能量轉換更穩定。
延伸閱讀:
四肢瘦肚子大,比全身胖更可怕!小心「7大壞習慣」堆積內臟脂肪
規律運動能改善脂肪品質
近年台灣盛行超慢跑、馬拉松等運動,不少民眾將培養運動習慣視為個人挑戰,但以健康為目的的運動,應該著重於適量與規律,且要持之以恆。唯有透過規律運動,才能改變白色脂肪細胞,讓脂肪即時供應身體能量,穩定血糖波動。
沒有運動習慣怎麼辦?施奕仲建議,民眾可以先從「找到喜歡且能持續的項目」開始,例如:從YouTube挑選簡易的居家運動,每天花10~15分鐘練習,漸進式建立運動習慣;當身體逐漸適應後,逐步提升運動強度與訓練時間,若能找到志同道合的運動朋友,更是能持續運動的關鍵因素。
施奕仲呼籲,只要持之以恆地運動,白色脂肪就會逐漸「褐化」,米色脂肪比例也會隨之提升。從現在開始動起來,讓脂肪燃起來、代謝更順暢,健康能量自然隨之而來。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