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仍因工作、家務或懶散而難以持之以恆,運動與飲食一樣,都是維持血管年輕的關鍵生活習慣。《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日本心臟外科醫師渡邊剛和醫學大學教授坂本昌也在著作《世界第一的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善玉血液的養成方法》中,分享3個簡單且可持續的運動技巧,將運動輕鬆融入日常生活。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但仍因工作、家務或懶散而難以持之以恆,運動與飲食一樣,都是維持血管年輕的關鍵生活習慣。《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日本心臟外科醫師渡邊剛和醫學大學教授坂本昌也在著作《世界第一的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善玉血液的養成方法》中,分享3個簡單且可持續的運動技巧,將運動輕鬆融入日常生活。
70歲林奶奶平時行動自如,直到某天在家中滑倒竟摔斷髖骨,需開刀治療,才發現原來有骨質疏鬆問題。草屯療養院表示,年紀越大,身體吸收鈣質的能力變差,尤其女性停經後,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跌倒時容易造成髖骨、手腕或脊椎骨折,嚴重時甚至需要長期臥床或手術治療。草屯療養院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從運動與生活習慣著手調整,幫助維持骨質、預防意外。
粉紅十月是乳癌防治的重要時刻,台灣癌症基金會今(18)日舉辦第十四屆 《雙宮盛宴 愛波舞后》舞蹈競賽,邀請超過百位乳癌病友齊聚一堂,以舞會 友,用自信與笑容為生命加冕。這場屬於乳癌病友的舞台,不僅展現戰勝疾病 的力量,更透過舞蹈傳遞「罹癌不可怕、妳並不孤單」的信念,喚起社會對乳 癌病友心理照護的重視。 【粉紅警訊】乳癌年輕化 40 歲女性發生率倍增 乳癌已連續 20 年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癌 登資料顯示,111 年台灣乳癌新發人數為 17,366 人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 長蔡麗娟說,從癌登數據看到,大約每 30 分鐘就有一人確認乳癌,其中超過 一半(51%)為 40 至 59 歲女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其中 40 至 44 歲族群成 長快,近 20 年乳癌標準化發生率成長 2 倍之多 ,且每 10 位乳癌患者就有一 位發生在此族群,提醒中壯年女性應及早警覺。 為加強防治,國民健康署自 114 年起擴大公費乳房 X 光攝影篩檢對象從 40 開始至 74 歲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檢查。擴大後九個月內已有超過 104 萬 人次完成檢查,其中約六成為早期(第 0 至 1 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 99% 以上。蔡麗娟呼籲女性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遠離乳癌威脅。 【舞出力量】從「病」到「勇」的轉身 「舞蹈,讓我重新相信自己還能發光。」 現場最受矚目的,是三度與癌症交手的病友-正音老師瑜珊。2010 年的舌 癌、2016 年乳癌,以及 2019 年的腸癌都沒有打倒她。早於 2010 年瑜珊因舌癌接受手術,身為正音老師的她一度失去部分語言與進食能力,宛如歌手被奪 走聲帶。那段時間,一位同樣罹患舌癌的志工到病房,用不太清晰的聲音為她 唱歌,那模糊卻堅定的歌聲成了她心中的力量。「她的舌頭切掉一大半,卻還能 唱歌。那一刻我想,既然她能做到,我也沒有理由放棄。」 瑜珊說,2016 年確診乳癌,隔年化療結束後,從學生口中聽說台灣癌症基金 會為乳癌病友舉辦「愛波舞后」活動。她笑著回憶:「那時候頭髮還沒長齊,只 有三分頭,但我還是忍不住跟著音樂動起來。」她選擇用舞步找回自信。 瑜珊回憶第一次參加「愛波舞后」活動時,雖滿懷不安,但站上舞台的瞬 間,害怕被看見的心情轉為被理解與溫暖包圍。如今,她已成為肚皮舞志工老 師,用舞蹈與笑容陪伴更多乳癌病友重新擁抱生命。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也表示:「『愛波舞后』不只是一場舞會, 更是一場屬於生命的加冕典禮。罹癌後,除了身體的治療,更要重視心理的照 護。透過運動、同儕陪伴與心理支持,病友能逐步走出陰霾,重新找回自信與 美麗。」 【身心同行】運動與心理支持成為治療續航力 國際研究指出,規律運動能顯著減輕乳癌患者的憂鬱與焦慮,尤其結合有 氧、肌力與柔軟度的「多重組合訓練」,能有效改善情緒與睡眠品質。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愛波舞后』不只是一場舞會,更 是一場屬於生命的加冕典禮。罹癌後,除了身體的治療,更要重視心理的照 護。根據 2025 年發表於美國 NIH 的研究期刊指出,乳癌病友若能每週運動 三次、每次約一小時,結合有氧與肌力訓練,可顯著減輕憂鬱與焦慮情緒。研 究顯示,運動可使憂鬱症狀平均下降約六成、焦慮下降近五成。這證明運動不 僅有助於身體康復,更是心靈療癒的重要力量。」 多項國際研究也指出,參與支持團體的乳癌病友,其焦慮與孤立感顯著下 降;透過分享與傾聽,病友重新建立自我價值,也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基金基金會呼籲:罹癌後,重視心理變化、善用資源支持,加上運動與舞蹈的力量,就能讓康復之路更堅定、更美麗。 圖/台灣癌症基金會「第十四屆粉紅運動 愛波舞后」,聚集全台百位乳癌病友齊聚一堂,以舞會友,用自信與笑容為生命加冕。
乳癌手術後,許多患者常出現手臂疼痛、無力、腫脹或活動角度受限等情況,進而影響日常生活。透過適度運動,可幫助恢復肌力與關節活動度,減輕不適感。到底乳癌術後可以做重量訓練嗎?是否會增加淋巴水腫風險?《優活健康網》特邀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杏仁復健科診所物理治療師謝安宜撰文說明,一起了解乳癌術後安全運動5招。
多數人在運動之後,會補充營養且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來恢復身體,但你知道嗎?其實運動後的按摩,對我們恢復體能也是一樣重要。根據許多研究發現,當運動完後開始按摩,能有助於減少肌肉發炎,以及預防身體傷害等。《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運動後按摩5大好處」。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運動與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
享用豐盛美食,但攝取過多卻會造成滿腹脹氣,讓身體備感負擔。脹氣怎麼辦?如何消除脹氣?《優活健康網》特摘好食課營養師分享6大導致脹氣原因,以及4種緩解脹氣的方法,像是腹部按摩、適量運動、選擇低產氣食材與細嚼慢嚥等,從預防到舒緩,幫助民眾在飯後改善脹氣。
一名72歲老婦長期早餐僅吃稀飯配醬瓜,自認清淡健康,卻逐漸出現走路不穩、上下樓梯困難,甚至滑倒,就醫經新竹台大分院評估,發現為肌少症高風險族群。在營養師建議下,她改以豆漿、雞蛋、蔬菜補充營養,並搭配彈力帶運動,3個月後肌力與平衡感改善,生活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