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別穿牛仔褲、棉褲!醫揭登山最佳穿法:「三層穿法」預防失溫
登山怎麼穿才不失溫?
記得剛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第一年,有一次4月底跟幾名友人去爬玉山,那次行程是先在排雲山莊住一晚,隔天重裝上玉山主峰後,再從主峰和北峰中間的岔路下八通關古道,住在觀高工作站,第三天再從觀高工作站下來。那次沿路下雨,不過因為這條路線我走過很多次,當時也年輕,對這趟行程很有信心。
我們事前準備充足,即使沿路有兩個山屋可以住,我們還是帶著備用帳篷、露宿袋以及許多大塑膠袋。第二天下八通關古道時,前兩個人揹帳篷比較重,他們在前頭刻意走得快一點,但隊伍其實也沒有走得很分散,彼此距離大概只差20公尺,仍看得到彼此。
結果我們通過一個崩壁時,前面兩人才走過沒多久,路面竟然就在我們眼前崩掉了,以致後面6個人過不去,由於當時下著雨、土石鬆動,我們評估用任何方法都無法過去,看看時間約下午2點多,不久就要天黑了,且那時距離排雲山莊很遠,於是我們決定先就地休息過一晚。事後檢視,這真是個差點要人命的錯誤決定,應該要走回排雲山莊才對。
延伸閱讀: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高山症」?爬山必學「自救法」最好先做1件事
當時陰天飄小雨,我2女4男在沒有帳篷的情況下,把2個露宿袋給女生用,4個男生則是下半身罩著大背包、上半身套著大塑膠袋,地上再鋪著塑膠袋,用來隔絕雨水。沒想到入夜後雨愈下愈大,我被淋得很冷,晚上彷彿兒子、太太在旁邊跟我說:「爸爸你不要走,我們在這邊陪你玩」,我覺得不太對勁,兒子才出生3個月不可能來這邊跟我玩,警覺可能是幻覺,加上冷到發抖,剩餘的理智告訴我:「我可能已經失溫了。」
其他夥伴因為包覆較好,沒有這種狀況,而我身高雖然僅170公分,卻是那支隊伍裡最高的,塑膠袋無法完全覆蓋,所以體溫流失最嚴重。於是我趕快跟大家說,不能繼續待下去了,要連夜撤回排雲山莊,行動之前先煮熱水溫暖一下,結果我居然直接喝下剛煮完沒多久的熱水,完全不覺得痛,我還一直說要烤火,整個手都快碰到火了,卻也不覺得痛。
夥伴察覺有異,趕快叫我換備用的乾衣服,並且把所有溫水給我喝。我們清晨1點開始撤退,約上午9點多抵達排雲山莊,管理員煮了一大鍋麵條給我們吃,這時整個人彷彿重新活過來。
延伸閱讀:
想爬山又怕傷膝蓋?復健科醫授「登山技巧」3重點:下坡這動作減壓
登山預防失溫2關鍵
這是我自己失溫的親身經驗:會有那些幻覺或異常舉動,是失溫的緣故。有人說失溫時會自覺不怕冷,那是因為表面皮膚的神經已痲痺,而當看到幻覺,表示中心體溫可能已低於35度。
很多人誤以為冬天容易失溫,其實冬天衣服穿得比較足夠反而不容易發生,相對之下是「春、夏季的失溫風險較高」,因為疏於警覺,且高度每上升1,000公尺、氣溫會下降6.5度,下雨時體溫流失更快,一旦體溫流失超過體溫的產生,就會失溫。
預防失溫很重要就是及早察覺。以那次經驗來說,下午2點多就應該直接撤退,趁身體還溫暖、乾燥時趕路回去,較不會失溫;反而是睡著時最危險,雨水慢慢淋濕滲入,等到被冷醒,體溫已流失過多。相較於行進中,即使下著雨,我們會把身上的水潑掉,且走動會產熱,比較不易失溫。
正確的穿著也是預防失溫的重點。其實上山的裝備只分兩種:雪季和非雪季,差別在於雪季要帶冰爪和冰斧等雪地攀登裝備,其他裝備都一模一樣。
衣著要用「三層穿法」:
- 最外面是「阻絕層」,比如防風和防水外套。
- 中層是「保暖層」,比如刷毛、聚酯纖維的衣物。
- 內層是「排汗層」。至於褲子,要穿聚酯纖維的材質。此外,任何時候去爬山,都要以會遇到「下雨」的心態去準備,因為山上天氣變化很大,說下雨就下雨,衣服穿得不對馬上就會失溫。
因此除了正確穿著外,務必在背包內準備1套中層衣服、內層排汗衣以及褲子,放進雙層塑膠袋打死結,確保不會進水,這是你的「保命衣」。千萬不要穿棉質的衣服和褲子爬山,因為棉質的衣服容易吸水,且吸水之後不容易乾。最典型的錯誤穿著就是牛仔褲和牛仔衣,一濕掉完全不會乾,變成爬山時的索命衣物。
失溫最快3小時奪命
失溫的可怕在於進展速度很快。高山症進入危急的進程,大約6~20小時,但失溫卻可能在3小內時就死亡,所以失溫比高山症更致命。真正失溫時是很難挽回的,隊伍中有人若冷到顫抖就要馬上處理。
第一動作就是把他的頭髮、身體擦乾,然後換上乾燥的衣服;如果意識不清,要趕快求救送醫;若意識清醒,則可給他喝溫水,但旁人一定要先試喝、確認溫度沒問題才給他喝,否則失溫者可能因感覺神經變得遲鈍而不知燙,失溫之餘又燙傷,造成雙重傷害。
綜合前述條件,其實不用在高山,光是在陽明山等郊山就可能發生失溫。很多人不認為上陽明山是爬山,結果穿牛仔褲去,一旦下雨淋濕就可能發生失溫;甚至在平地,只要淋濕後造成體溫流失超過體溫產出,也可能失溫。所以,建議大家謹遵「正確穿著,早期察覺」,就可避免失溫。
(本文摘自/瘋高山(暢銷增訂版):高山醫學權威分享正確登山安全須知,教你輕鬆走郊山,安全爬百岳/天下生活)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