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當氣溫升高,不只臉部肌膚燥熱難耐,相對敏感脆弱的私密處也頻頻亮紅燈!現代女性對於自身私密處的健康越來越敏銳,當出現搔癢、異常分泌物,甚至尷尬氣味時,除了會尋求醫生諮詢,更會於日常搭配專用「私密處清潔、保養產品」,但對於私密處如何正確呵護?日常習慣又容易忽略哪些?德國美容專家為女性解答6大正確觀念。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大腦是身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控制著我們的心智、感知、運動和情緒。統計指出,當腦神經發生病變時,最常導致失能,台灣神經學學會提醒,腦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癲癇、免疫性腦神經疾病及腦部外傷⋯等皆會導致失能,但若能把握「●●個月內」黃金復健治療期,就能幫助高達9成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一位男童在小三時發現有近視,開始用散瞳劑,雙眼度數維持約100度,但由於疫情1年多未回診,眼藥水早已用完,導致近視飆升超過300度。另一名小五學童近視300度並有使用角膜塑型片,但因疫情在家時間多,加上長時間用電腦上網路課程,就沒有持續配戴,導致近視增加至450度,需重新更換角膜塑型片,希望能減緩近視增加速度。
炎炎夏日豔陽高照,若沒做好防曬,皮膚容易反覆曬傷脫皮。但不少民眾還是避免不了在陽光曝曬下騎車、進行戶外活動,那要如何預防皮膚曬傷、變黑呢?營養師表示,除了透過物理、塗抹防曬乳防曬外,可藉由飲食的方式來調整,讓天然的營養素來幫助皮膚抵抗太陽光。
接種疫苗,能有效對抗多種傳染病,在懷孕期間確實施打,不僅是保護媽媽本身,更能為肚中胎兒築起一道強大的防護牆。此次邀請婦產科醫師,針對懷孕前後提供疫苗施打建議,盼各位懷孕媽媽在疫苗的保護下,安心度過懷孕階段,將抗體傳給寶寶至出生後。
上完廁所後,你會觀察自己的大便是沉下去還是「浮起來」嗎?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分享,近日診間遇到患者反應,最近大便都飄在馬桶水上,不知道這樣的狀況是否正常,因此擔心是不是生病、吃太少,導致大便太小才會飄起來。以下醫師解答,其實可以透過大便的「浮沉」的2種情況,解讀身體健康狀態。
月經失調是指月經周期、經期和經血量異常,是不少女性常見的問題,其中過度減肥、疲憊、生活不規律、強烈壓力等都可能造成月經不順。然而,減重過程中的月經失調稱做「下視丘停經」,若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不孕、骨質疏鬆等嚴重後果。醫師表示,若想要改善下視丘停經,必須把握「多吃少動」的原則,建議諮詢專業醫師和營養師。
放暑假了,到哪都塞車⋯平日工作、熬夜、運動時,很多人習慣買瓶能量飲料來喝,因為裡面含有咖啡因、牛磺酸和維生素B群等提神成分。但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喝能量飲料只能短暫提神,不代表可以解除疲勞,尤其是「這6類人」攝取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2歲大的小薇日前發高燒到39度,當時發現口腔黏膜有破皮,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雖然隔天發燒較退了,但下巴周圍出現疹子,牙齦紅腫伴隨有局部出血和口腔異味,也較不願意進食。再次就醫時,醫師經理學檢查發現在牙齦、口腔黏膜、舌頭和嘴唇有出現潰瘍,嘴巴周圍的皮膚也有水泡,診斷為「疱疹性齦口炎」。
擁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除了給人明亮有神的印象外,也會給外表加分不少,因此不少人會貼雙眼皮貼或進行雙眼皮手術。其中,不少人以為貼雙眼皮貼,就會變成真的雙眼皮,事實上長期貼雙眼皮貼,不僅會讓眼皮下垂,還會讓皮膚感染發炎。若民眾想要擁有永久性的迷人的電眼,建議可以找專業整形醫師諮詢。
對一向都在觀察他人需求的照顧者來說,要回過頭來照顧自己,常常會不知所措,或是感到內疚。愛長照整理了7個給照顧者的自我照顧建議。我們不妨先從心裡的自我肯定開始,一步步由內而外的,補充內心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