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自我表達

老是被別人說的話左右?心理師教你「3關鍵」調適自我:別照單全收

老是被別人說的話左右?心理師教你「3關鍵」調適自我:別照單全收

老是被別人說的話左右?被他人影響是因為你缺乏主體意識,試著忽略別人的話就好。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三木一太朗於《刻意不在乎》一書中,透過分析被他人話語左右的大腦思考機制,與容易受他人影響的心理因素,並傳授「無視閒言閒語」的技巧,教導讀者如何重拾正確而輕鬆的人際相處模式,找回真實的自我。以下為原書摘文:

特別企劃:思考盲點

好不容易多賺了點錢,心裡卻不踏實?無法變有錢的「7個思考盲點」

好不容易多賺了點錢,心裡卻不踏實?無法變有錢的「7個思考盲點」

有些人就是可以創造財富,但有些人就會認為自己很窮,該怎麼改變觀點呢?幫助超過30,000人獲得成功、企業顧問今井孝於《90%的人都沒發現,但你一定要知道的金錢觀》一書中,分享「正確的金錢觀」,無論想要副業斜槓、辭職創業、賺取更多收入都必須要先搞懂,幫助讀者固定收入走向財富自由。以下為原書摘文:

鈴木一朗如何成為棒球傳奇?他揭祕辛:每天練球「1年只休息5天」

鈴木一朗如何成為棒球傳奇?他揭祕辛:每天練球「1年只休息5天」

日本傳奇球星鈴木一朗,他在日本職棒9年(1992~2000)榮獲太平洋聯盟打擊王、安打王、打點王、年度MVP等獎項,寫下「一朗旋風」的傳奇,27歲出走舒適圈,跨海挑戰美國職棒大聯盟,更締造金氏世界紀錄也認證的世界職棒安打王紀律。運動專欄作家張尤金於《天才的人間力,鈴木一朗》一書中,整理鈴木一朗的人生哲學,見證「一朗旋風」如何席捲美日風靡全球,更深入挖掘一代傳奇球星的人間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曾希望父親早點過世⋯他揭「失智照護」歷程:家屬的痛苦反而更多

曾希望父親早點過世⋯他揭「失智照護」歷程:家屬的痛苦反而更多

印度裔美國心臟病專家桑狄普.裘哈爾(Sandeep Johar),其父親是全球頂尖的遺傳學家,年紀大了依然醉心於學術研究,長期動腦思考的人竟也罹患阿茲海默症。桑狄普.裘哈爾於《父親的腦》一書中,描寫自己從醫師轉變為病人家屬的心路歷程,也探討照顧者該如何在自己的職涯、家庭、手足、財務等方面,求取平衡之道。以下為原書摘文:

想喊「我不幹了」卻怕怕⋯日本人氣KOL親授「離職前必做3件事」

想喊「我不幹了」卻怕怕⋯日本人氣KOL親授「離職前必做3件事」

許多人即使討厭公司、討厭工作,但總是遲遲不敢踏出離職那一步。日本自由工作者海星過去是個沒有高學歷、沒背景的普通上班族,捨棄月薪16萬日圓的工作,靠著經營網站,成為單月營收超過1500萬日圓的人氣網紅。他在《魯蛇的翻轉人生計畫》分享自己離開原本正職工作的心境,建議想離職的人可以用3個步驟釐清需求和心理準備。以下為原書摘文:

有食譜》脂肪是巨量營養素!醫親製「水餃低醣餐盤」教你正確用油

有食譜》脂肪是巨量營養素!醫親製「水餃低醣餐盤」教你正確用油

大眾刻板印象中「肥胖」的萬惡之首來自於「油脂」,但脂肪其實是人類必須的營養素。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游能俊自身曾BMI大於30,屬於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但他在《游能俊醫師的133低醣瘦身餐盤》書中說明,食物脂肪對身體有益,即使想要減重,也不該偏廢,應慎選食材和食用油適當攝取,避免營養失衡。以下為原書摘文:

別再躺平自嘲「我就爛」心理學教授「激勵3招」讓你邊玩邊達標

別再躺平自嘲「我就爛」心理學教授「激勵3招」讓你邊玩邊達標

設定目標人人都會,但一想到執行層面,就懶蟲附身,忍不住想耍廢擺爛。專攻社會心理學、經營管理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艾雅蕾.費雪巴赫(Ayelet Fishbach)在《達標》一書中,建議3個方法來驅策內在動機,讓行為科學和心理學幫助你,擺脫一事無成的泥沼。以下為原書摘文:

戀人超黏愛耍廢⋯專家教你「3招」調教「依賴型人格」變身潛力股

戀人超黏愛耍廢⋯專家教你「3招」調教「依賴型人格」變身潛力股

談戀愛時刻都想黏在一起似乎很正常,但若分開時,其中一方強烈焦慮,甚至讓負面情緒成為雙方的壓力,或許需要重新檢視相處模式。由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合著《如何擁抱一隻刺蝟》建議讀者在情感關係中,加以辨識彼此人格特質,談到依賴型人格的過度黏膩,其實源於強烈不安全感,提供了3個方法,有效擺脫互相消耗的依賴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20秒擺脫疲勞!專家教你:在家就能做的「伸展操」3招解放肌肉

20秒擺脫疲勞!專家教你:在家就能做的「伸展操」3招解放肌肉

許多上班族經常感覺肩頸背腰痠痛難耐,回家寧可躺著不動,隔天依然拖著沉重身體生活,即使休假幾天也難以擺脫疲勞感。在日本曾指導過許多頂尖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師中野.詹姆士.修一在《最強疲勞恢復法》書中分享,靜態伸展操可活化擠乳作用,讓血液和淋巴順暢,進而舒緩身心的疲勞,並介紹了幾種伸展動作。以下為原書摘文:

定期做胸部X光,能早期發現肺癌嗎?醫:你該做的是「這項檢查」

定期做胸部X光,能早期發現肺癌嗎?醫:你該做的是「這項檢查」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在台灣也是「晚期發現率」及「醫療支出」皆為最高的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肺癌的預防與治療:全面贏戰臺灣新國病》說明,胸部X光的侷限,並介紹當前醫療技術已經可以做到更早發現,並介入治療,有效提升存活率,鼓勵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檢驗。以下為原書摘文:

別跟職場「豬隊友」翻臉!矽谷創業家「10個祕訣」把對方變人脈

別跟職場「豬隊友」翻臉!矽谷創業家「10個祕訣」把對方變人脈

大學做報告、職場小組分工,如何面對難以合作的「豬隊友」?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談論美國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祕訣的鄭雅慈,出版《為自己再勇敢一次》分享赴美拓展職場實力的心得。針對合作衝突,她建議可以用「經營人脈」的角度思考,勇敢向對方提出反饋,對於解決問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正向發展。以下為原書摘文:

身體小毛病不斷,檢查卻是正常!醫警告:恐是「這2條神經」失控了

身體小毛病不斷,檢查卻是正常!醫警告:恐是「這2條神經」失控了

總是感覺不舒服,有時這痛那癢,時而頭暈耳鳴,偶爾腸胃不適,但就醫檢查,醫生卻說一切正常。其實不是你的錯覺,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控了。台中安律診所院長李丞永在《稱王的病:自律神經失調》詳細解釋了,當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去適應環境的能力,身體就可能大小病不斷,干擾你的生活。以下為原書摘文:

如何陪至親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醫建議親屬「4件事」先處理

如何陪至親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醫建議親屬「4件事」先處理

台灣醫療資源豐富且進步,但面對許多重症,醫療仍有極限,患者和親屬又該如何面對臨終之路作好準備?臨床經驗長達40年的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經手過無數癌症患者,在著作《許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一書中懇切建議,面對重症,除了實質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建立安定而清明的生死觀,鋪造一條尊嚴的安寧善終之路。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