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隨著平均年齡的增加,運動對於維持健康和延緩老化至關重要。不僅能增強體能、改善心肺功能,還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同時有助於維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優活健康網》特摘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所撰此文,分享「最後的10項全能」,現代人如果想要「減少不健康餘命」,運動正是最好的選擇。
隨著國人受教育年數增加,平均結婚年齡逐年上升,而生育年齡普遍延後。過去研究觀察到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其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但尚未有實證研究直接評估與量化。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男性生育年齡愈晚,與子代身上產生的新生突變,呈正向相關性。《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相關性的研究。
一般談及「減糖」,直覺聯想是為了「減肥」,但其實對大腦而言,也非常重要。《腸道菌對了身心就健康》一書中解釋了糖如何透過「腸-腦軸」刺激我們越吃糖越渴望更多甜食,為避免過多糖份,影響身體甚至腦部記憶力,營養專家教你聰明選擇能夠釋放天然甜份的食材、降低精緻糖的攝取。以下為原書摘文:
您的血管太油嗎?研究發現,高血脂患者的死亡風險較正常人增加2.13倍,冠心症患者有近6成會合併發生中風、近7成合併周邊動脈疾病,但根據統計,曾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僅有5成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數(LDL-C,俗稱壞膽固醇)控制在標準值100毫克/分升以內。
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新冠確診者、居家隔離者、居家照護者也隨之飆增,民眾除了跟著隔離天數「7+7」或「3+4」做好採檢及防範措施外,自己的勞動權益你清楚嗎?究竟3類人「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居家照護者」請假和上班工時該怎麼算?自主防疫期間雇主該不該給薪?《優活健康網》幫您一次整理好!
南投37歲的小惠,日前因反覆發燒畏寒,一度擔心自己罹患新冠肺炎,身體四肢還出現鮭魚色斑丘疹,吃了抗生素和退燒藥甚至服用類固醇腫成月亮臉後,依然沒有改善,經轉介到大千醫院,在醫師抽絲剝繭之下,確診為罕見的「成人史迪爾氏症候群」,所幸定期服藥後,症狀大幅緩解。
職場江湖水好深,你總是不小心就中了老闆或主管的甜言蜜語?阿發在《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中將職場好聽話依「含金量」區分高低,藉此分辨什麼是貼近人心的真誠體恤,哪種又是冠冕堂皇的情緒勒索,教你與「好聽話」保持距離,冷靜思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位46歲女士是兩個小孩的媽媽,2021年1月才做了人生第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没想到接到醫院通知篩檢結果竟為異常,連忙到婦產科門診就醫並進行切片檢查,醫師診斷為「子宮頸上皮細胞中度變異」癌前病變,她立即於2月接受子宮頸錐狀切除手術,之後經過4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均無異常,追蹤至2022年4月無大礙,終於放下心中大石。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林郁婷表示,運動後飲食並非只要攝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也要一併攝取,建議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以3:1或4:1的比例攝取。 因為運動中主要消耗肝醣,而肝醣是由碳水化合物攝取,才能儲存在肌肉中,若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只吃蛋白質,身體便會轉而消耗肌肉中的蛋白質,讓肌肉流失更嚴重。
大腿拉傷怎麼辦?在常見的運動傷害中,大腿拉傷發生率最高,可能造成肌腱撕裂,甚至是骨折。大腿後肌受傷後,該如何評估受傷嚴重程度?需休養多久才能再度回到運動場上呢?《優活健康網》特邀請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提供復健規劃的建議,並教大家簡單4招居家運動,幫助快速舒緩大腿拉傷。
電子圍籬取消了嗎?別弄錯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5月8日起,隔離新制取消電子圍籬只針對與確診者「密切接觸」之被匡列居家隔離者。而居家照護確診者、居家檢疫者這2類人,仍受電子圍籬管制。以下是《優活健康網》6大QA整理:
2020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劇烈衝擊了人類生活方式,經歷兩年多的疫情折磨,許多國家在疫苗施打率提升後,逐步邁向「與病毒共存」的新防疫模式。但這代表疫情已來到盡頭嗎?不,新冠病毒仍不斷變異,隨時可能再度肆虐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如何評估後疫苗後的疫情發展?《疫苗商戰》分享謹慎而長遠的觀點,提醒人類與病毒這場戰爭,仍處於進行式,個人利益與集體福祉,必要時須有所取捨。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