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夏季高溫容易導致皮膚出油與流汗,皮脂分泌旺盛進而堵塞毛囊,造成痘痘生成,若清潔與保養方式不當,恐使痘痘惡化,甚至留下難以消除的痘疤。根據最新調查結果,台灣12~35歲的年輕族群中,超過8成曾因青春痘感到焦慮,且有痘痘與痘疤者,對外貌的不滿意程度更是無痘者的2倍以上。
隨著平均年齡的增加,運動對於維持健康和延緩老化至關重要。不僅能增強體能、改善心肺功能,還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同時有助於維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優活健康網》特摘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所撰此文,分享「最後的10項全能」,現代人如果想要「減少不健康餘命」,運動正是最好的選擇。
你是否曾為了一些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異常憤怒或委屈?資深諮商工作者馮以量從家族治療的觀點出發,於《你背負了誰的傷》書中,以自身經歷分享,那股情緒很可能是由於過往未能消化的創傷被觸動了,惟有重新審視與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才能療癒自己、重塑生命。以下為原書摘文:
因應台灣疫情升溫,為對抗新型冠狀病毒來襲,居家照護的6種常備藥物你準備好了嗎?除了普拿疼、止鼻水藥、電解質補充劑及維生素B、C外,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胃腸藥,更是指定藥品之一。但胃藥要如何正確使用?吃多會傷胃嗎?藥師親自為您解答!
宜蘭48歲黃姓男子,一年多來持續健身,體重從74公斤下降到70公斤,近半年運動量沒有再增加,體重卻持續下降約3、4公斤,且上腹部凸起,肚臍也微凸,讓他心生疑惑,挺著肚子就醫,經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後,疑似為惡性脂肪肉瘤,腫瘤最大徑超過30公分,重達6.3公斤,約莫3個月寶寶的重量。
美國知名小兒耳鼻喉科醫師妮娜‧夏皮羅在《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一書中,揭露了許多一般大眾誤以為對身體好的常識,其實可能是一些未經科學檢驗證實的迷思,教人們如何在資訊爆炸的當代,分辨醫療訊息的虛與實,避免掉入商人和媒體危言聳聽的陷阱。以下為原書摘文:
新冠確診者口服藥需求暴增!自5月13日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親友代為看診」,可望幫助輕中症確診者,加速領到輝瑞「Paxlovid」口服抗病毒藥物,及時獲得治療並避免陷入轉重症風險。可代看診的對象規定有誰?需先準備好哪些物品?《優活健康網》幫您一次整理!
本土新冠肺炎病例以每天新增逾4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理論上在5月6日前就已將27萬人份的抗病毒口服藥配送到210家醫院和57家社區藥局,供住院、門急診、居家照護使用。當本報知道有高齡確診者為拿一份救命藥而四處碰壁,代為求問指揮中心時,指揮官陳時中卻質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還揚言要親自打電話問問投訴人。
肉毒桿菌素(以下簡稱肉毒)上市超過20年,儼然成為「除皺」的代名詞。早期的肉毒治療強調效果,皺眉紋、抬頭紋、魚尾紋全部燙平,也難怪美國遭受911恐攻時,有電視新聞中的播報員表情詭異,無法顯出哀戚的神色!
32歲吳小姐,平時健康狀況良好,約3週前開始有發燒及感冒症狀,但痊癒後沒多久,先是雙手雙腳末端感覺麻木,原先以為是神經壓迫問題,遂自行去坊間整復師「喬一喬」。未料幾天後症狀日益嚴重,手腳也越來越無力,甚至走路不穩常跌倒,因此才趕緊至醫院求診,醫師趕緊安排電生理檢查與抽腦脊髓液化驗,確定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幸好經過血漿置換術治療後,吳小姐的肌肉...
心血管疾病長年佔據國人10大死因之一,要避免三高慢性病就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而高血脂患者最常出現問題就是「膽固醇過高」,然而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又不能完全沒有,因此到底該怎麼控制,食物又該怎麼吃,就要特別留意。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該怎麼溝通才能確實傳達彼此的感受?張曦允老師在《青春期父母的機智教養中》建議,避免直接說教「硬碰硬」,激起孩子的抵抗心態或假意順從,不妨善用「提問3階段」來引導孩子進入問題、理解問題,達成溝通目的。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