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你有完美主義嗎?完美主義可能從原生家庭而來。諮商心理師蔡宜芳於《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一書中,揭露華人文化中的角色期待,如何塑造我們的心理狀態,並提出實用的解方以及練習,例如鞏固正向優點、書寫內在對話、將焦慮具象化,幫助讀者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價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夏天養生最適合吃「苦瓜」!苦瓜是果菜類蔬菜之一,主要的產季是夏、秋兩季,南部則是全年可生產,不過冬季產量較差,苦瓜具有特殊苦味,但苦後回甘的滋味令人回味無窮。《優活健康網》整理苦瓜種類、功效與常見問題,包括苦瓜為什麼會苦?哪種比較不苦?如何去苦味?怕吃苦的人也不用擔心了!
45歲張先生因鼻竇炎使用抗生素治療,竟產生全身紅疹,更有發燒現象,就診抽血時顯示有「嗜伊紅性血球」升高以及肝指數升高情形,配合皮膚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
近幾個月來溫差變化很大,忽冷忽熱,過敏患者想必不勝其擾,尤其鼻過敏者,處在當前疫情蔓延的感染高風險氛圍,只要打噴嚏、咳嗽,都會引來旁人側目。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楊哲彥醫師特別提醒,勿因症狀輕微而輕忽過敏,拖久了,身體會愈來愈敏感、愈容易不舒服,當病況發展到嚴重影響生活時,治療更費時費力。想擺脫惱人過敏問題,需做好「沒病預防、有病要治、預防復發」。
腰酸背痛是常見的身體不適,許多人往往以為睡一覺就好,多多休息就沒事。但若是脊椎出問題,卻誤認只是小毛病而不以為意,很有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機,釀成嚴重危機,不可不慎。
55歲的林女士是一位上班族,因為對自我要求高,每天一開始工作起來就會全力投入,一個上午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間都常常省了下來,中午小憩片刻,下午繼續埋首工作堆中,一整天下來,不僅喝水的量少,小便尿量也少,顏色都偏深黃,偶爾伴隨些微灼熱刺痛的感覺;但是一到放假日,沒有工作壓力,生活步調放慢,解尿不適的感覺也會隨之緩解,因此也就不以為意。
母親節快到了,為媽媽安排一套健康檢查,已成為送禮熱門選項。但實際馬上面臨2大難題:該怎麼選擇適合項目?若媽媽對健康檢查有所抗拒,又該如何說服呢?
「傷口是觀察身體的一扇窗,能夠反應身體的狀況。」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乃禎指出:「出現慢性傷口時,通常代表身體有些潛在的疾病。」
台灣本土疫情急速攀升,單日確診人數突破2萬大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宣布,「入境居家檢疫」天數自5月9日起放寬,從原本的10天居檢+4天自主管理,縮短為7天居檢+7天自主管理。未來更可能降低匡列強度與限制,走上「與病毒共存」道路。
當最親密的家人走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你會選擇隱瞞病情還是如實告知?不論對於家屬或醫師,這永遠是醫院病房裡最大的難題之一,每做出一個決定,都像是死神握著鐮刀一般,左右病患的生命意志。在外科醫師賴俊佑的內心,也曾與自己拉扯過義務與道德的兩端,最終他明白,擁有「同理心」,才是走在成為真正的醫師的道路上,最難能可貴的信念。以下摘文出自《開刀房的溫暖》一書:
傳統所指的營養定義,只適用於健康的青壯年。若想從預防失智切入,則應加入補充「腦神經元分子營養」的概念——指的是每日必須定「餐」食用,不可曠日廢「食」。
寶寶出生離開媽媽子宮的保護後,就要開始學著自己對抗環境中的細菌與病毒。此時,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新生兒來說,腸道菌群將扮演教練的角色,對寶寶腸道的眾多免疫細胞進行「訓練」,開發其全部潛能,使腸道相關免疫系統更加成熟,以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從而降低寶寶被感染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