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期待成為老婆、好媽媽?心理師揭「1關鍵」陷華人完美主義
你有完美主義嗎?
讀小學的華明,只要覺得字寫得不好看,他就會馬上擦掉。兩頁的生字簿,華明通常需要1小時才能寫完,還曾經有一個字用橡皮擦擦掉、重寫5次,擦到本子都破了。
但從國小到國中,華明都是班上的第1名,他是父母口中的驕傲。華明也如願考上第一志願高中的數理資優班,但這個第一名的神話卻在高中的資優班徹底消失了。華明不管多努力,成績還是20幾名。華明的父母卻誤解是因為華明常常滑手機、不夠認真,課業才會一落千丈。
因此,華明更加認真,他甚至每天只睡3小時。在某次的段考中,華明在考試時情緒失控、又哭又笑,最後被帶出考場。這時候,華明的父母才發現,華明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之後,華明焦慮到再也無法進教室。高二才開始,華明就休學了。華明的故事,可能你、我都不陌生,甚至我們身旁可能就有類似華明這樣的人。
你可能會覺得華明有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完美主義是指我們會為自己設定過於嚴格或不符合現實的標準,若無法達成目標,因為我們無法容忍瑕疵及錯誤,而會否定自我價值及開始自我批評,因而產生情緒困擾。
一開始,完美主義被視為是人格特質,因此被認為是跨領域的(domain-general),完美主義的運作會影響到所有層面,包括工作、學業、生活、人際關係等;到後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完美主義是「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也就是完美主義者並不一定在所有情境中都呈現完美主義的行為,例如:
- 運動員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程度,比學業領域高。
- 一個事業有成的大老闆,可能家務事處理得零零落落,甚至好幾天都不洗衣服。
延伸閱讀:
教你從「選蛋糕」看出童年心理創傷!心理師:充滿愛的人會「這樣選」
沒有人想放棄完美主義
「不要太追求完美!」在我們求學及工作時,可能有一定比例的人都聽過這句話,而且,可能還是來自不同人對同一個人的建議。
我們常認為完美主義是負面的,因為完美主義常帶給人們過度的壓力及情緒困擾。但後來在許多研究中,開始強調完美主義正向的部分,因為完美主義會讓我們努力不懈,而能取得更好的成就,所以可以說「成亦完美主義,敗亦完美主義」。
不過,最耐人尋味的是,絕大多數的人都覺得完美主義讓他們感受到壓力及相當程度的痛苦,但卻沒有人想放棄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可分為以下3個向度︰
- 高標準(high standard)︰完美主義者會為自己設定過高的標準,且要求自己盡全力及達成目標。
- 次序(order)︰完美主義者在執行任務或做事情時,會要求自己維持整齊且井然有序。
- 落差(discrepancy)︰因為完美主義者傾向於設定高的目標,因此,在現實中無法達成時,將會產生落差,導致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產生負向評價以及負向感受。其中,高標準與次序是完美主義中的正向觀點,而落差為完美主義中的負向觀點。
延伸閱讀:
面對完美主義者「8句千萬不能講的話」!想太多、放輕鬆⋯通通中標
你屬於哪一種完美主義呢?
後來,有學者研究「落差」這個向度,將完美主義分成「適應性完美主義」、「不適應完美主義」、「非完美主義」及「華人完美主義︰低標準、高落差組」。
- 適應性完美主義︰高標準、低落差。
- 不適應完美主義︰高標準、高落差。
- 非完美主義︰低標準、低落差。
- 華人完美主義︰低標準、高落差,這是學者研究華人完美主義時發現的第4個向度。
在華人社會,我們被期待成為好兒子/女兒、好媽媽/爸爸。前3個向度都很好理解,因此,想和大家談談第4個向度。不過,既然是低標準,為何卻會產生高落差呢?當一個人對自己採取低標準,為何卻有高的落差感呢?
其實,這個落差感來自於「沒有達成他人的期待」。在華人完美主義中,有些人對於自己並沒有過高的期待,但卻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雖然現在是兩性平權的世代,但有很多男性仍然認為自己需要扛起家中的經濟重擔,就算太太的收入也不錯,但男性在成長過程中仍被耳提面命︰「把太太和孩子照顧好,是你的責任!」
有一位朋友與我分享,他就算每個月的月薪有6、7萬,已超過一般人的薪水,但卻為了買不起房子,以及薪水比太太低而自覺不足。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替團體著想、以大局為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華人文化的集體主義,與西方文化崇尚的個人主義很不同。
因此,我們背負著社會的期待,從小,父母、師長就告訴我們要如何成為一位好兒子/女兒、好媽媽/爸爸、好丈夫/妻子⋯⋯因此,你可能並沒有哪裡真的做錯,或是做得不好,但父母或社會的期待卻仍然讓你不斷去檢視你是否符合社會角色的標準,甚至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完美主義,可能從原生家庭而來
如果你在一個高期待、高批判的家庭中長大,父母的回饋常常讓你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那麼,你可能會缺乏安全感。因為你會覺得,如果我的成績不夠好、如果我沒有成就,我就會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於是,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可能習慣「以成就來換取愛」。
而如果你是在一個被忽略的家庭中長大,父母可能因為工作忙碌、身心疾病、經濟因素、夫妻或婆媳失和等原因,無法好好回應你的情感需求。因此,無論你多麼努力地呼喊、渴望被愛,都沒有人能看見你、肯定你,甚至,你連「被在乎」的感覺都感受不到。於是,你開始學會靠自己或靠努力獲得成就,因為,身旁的人都不可靠,你能靠的只有你自己。
無論是習慣「以成就來換取愛」或總是靠自己,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你可以把自己愛回來。你就算表現不夠好,你還是值得被愛,至少,值得被自己好好地愛。
完美主義者成功或失敗,都非常辛苦
你可能也會好奇,追求完美,不好嗎?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自卑感(inferiority feelings),他認為人的自卑感是一種正常的心態。自卑感不代表脆弱,它是我們奮鬥向上的原動力,促使我們追求卓越。此處的卓越並不是超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希望自己能不斷超越自己。
為了克服自卑,所以我們追求卓越。
不過,對一個完美主義者來說,當我們成功時,我們不自覺提高了標準,覺得自己下次要更好。但這也代表著,我們的成功沒有盡頭,因為,比較是永遠比不完的,你永遠有進步的空間;而失敗時,「落差感」使我們貶低自己、降低自我價值。
因此,完美主義者不管成功或失敗,都非常辛苦。「無論發生任何事,都無損於你生命本質的美好。」我好喜歡這句話,聽著就覺得安心,也想把這句話送給常常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你。
(本文摘自/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寶瓶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