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覺得腦袋愈來愈鈍、思考卡關、記憶力變差,甚至擔心大腦提早老化嗎?其實,「吃」對食物,對維持腦袋靈光非常重要!身心科醫師引用國際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可保護大腦、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植物性飲食的好處,吃對就能保護大腦。
一位65歲病人,糖尿病控制良好,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在正常範圍,但他認為回診太麻煩,改為在附近藥局買藥服用,半年後回診竟發現糖化血色素飆到8%,腎功能嚴重惡化,尿蛋白也超標,已罹患糖尿病腎病變第3期。醫師提醒,腎臟代償能力強,即使腎功能已流失,身體功能仍維持正常,因此糖尿病腎病變,成為容易被忽視的慢性病變之一。
肝炎與糖尿病皆是台灣常見的重要慢性疾病,也是全球高盛行率的慢性疾病,且兩者有著密切相關性!由台灣肝臟研究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共同制定的全球第1份《糖尿病患之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共識》,提出「優化診治3重點」,提供跨科別醫師診治糖尿病患之C肝問題,幫助病患穩定控糖、根除C肝。
56歲男性有心房顫動病史,因心臟衰竭合併肺水腫導致呼吸困難就醫,住院期間使用利尿劑改善肺水腫,搭配口服抗心律不整、抗凝血及抗心衰竭藥物治療,最終順利出院;並持續於門診追蹤和藥物治療,目前心律正常,生活品質獲得良好改善。
本週開學季!孩子重返校園上課,家長們會擔心小朋友在學校太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嗎?營養師提醒,孩子在經過較長的假期之後,會容易產生「開學症侯群」的現象,而有些營養趨勢研究也顯示,常見「4種NG飲食習慣」的確會加重分心的狀況。以下建議改變飲食內容補充「3大營養素」,能有效改善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
孕期牙痛,是不少孕媽咪的困擾!由於孕期時,因體內荷爾蒙的改變,容易造成口腔問題的發生,但孕媽咪即使已經牙齦紅腫、發炎,甚至疼痛不已,依然不敢去就醫,深怕治療療程,會影響胎兒的健康。不過,一味隱忍不治療,將可能加重疾病的症狀,反而得不償失。
12歲的雯雯長期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於是帶著她前身心科門診。雯雯透露,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課業並不良好,打遊戲比較有成就感,另外也喜歡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讓自己感覺比較不孤單,但有幾次在網友要求下將較為私密的照片分享給對方後,就變得十分不安且經常哭泣⋯⋯
你吃東西喜歡沾調味料嗎?調味是料理的靈魂,而鹽是調味的核心!台灣最早開始研究香草料理、擁有25年烹飪教學經驗的香草專家藍偉華,於《香草研究家的風味鹽》一書中,分享天然風味鹽的調味配方,帶讀者以拌合、研磨、炒焙手法,將植物香氣與鹽結合,做出一罐罐調味料,療癒味覺也療癒心靈。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是常常遲到的人嗎?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NG行為」,若忽略這些習慣,長久下來就會擾亂大腦和自律神經、降低做事效率;對此,只要阻斷這樣的行為,就是在替大腦進行心像練習,久了就能戒除此習慣。日本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於《換上原子習慣腦》一書中,運用生物節律和大腦結構理論,幫助讀者建立原子習慣腦。以下為原書摘文:
最長春節連假過後,國內缺藥潮持續嚴峻,不少基層診所醫師反映中、西藥供應吃緊,除了普拿疼加強錠大缺貨,連第一線抗生素安蒙西林、制酸劑氧化鎂也出現短缺,部分社區藥局庫存甚至不到1個月。衛福部緊急成立缺藥中心,14日提出短、中、長期解決方案,力求最短時間內提高產能、穩定供藥。
沒日沒夜的趕完專案後,小蔡發現體重直線上升,他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決定恢復運動習慣,一天慢跑10公里,晚上再跟三五好友打籃球。但1個月後,小蔡發現上樓梯、從椅子起身的動作都覺得膝蓋內側疼痛,輕輕按壓更是劇烈疼痛。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西洋情人節了!許多情侶會贈送巧克力,表達愛意。但巧克力在製作過程中會添加糖、油脂或其他食品添加物,因此市售的巧克力多屬於高熱量、高糖或高脂肪的食物,對健康有影響,在選擇時需要特別注意。營養師建議,購買巧克力時,可善用「2個小技巧」,才能選到高品質的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