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照顧父母,卻被負面情緒綁架?3步驟「情緒命名法」讓心情變輕鬆
步驟1:賦予負面情緒適合的名字
內心感到非常矛盾拉扯的時候,我們可以將「不想照顧的自己」和「雖然不想照顧,但覺得必須照顧的自己」分別取個名字。「命名」是一種方法,將這兩種矛盾的感情擬人化,方便自己進行區分和整理。
舉例來說,幫「不想照顧的自己」,取名為「生氣的自己」。對於「雖然不想照顧,但覺得必須照顧的自己」,可以將其命名為「不想後悔的自己」。為情緒命名,賦予負面情緒一個適合的名字
只要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名字就好,如果實在想不到,可以用符號像是「甲」或「乙」來代替。這個方法的重點不在於取名本身,而是為了稍微整理自己的情感。
延伸閱讀:
7旬病父要求女兒「搬回家照顧」⋯她送「3句話」切斷有毒關係
步驟2:接納每個「自己」給予慰藉
將每個「自己」的內心感受好好寫出來,包括未曾對父母或家人說過的事情。假設我們已經寫出了「生氣的自己」的心聲:「從一開始,他們根本沒有珍惜過我!」「一直對我說『你比較大,應該堅強,應該忍耐』 」「就算我聽話了,他們也只愛我妹妹!」
接下來要寫「因為無法說出這些,我當時有什麼樣的情緒?」例如痛苦、煩躁、傷心、孤獨等,將內心深處壓抑的「情感」用文字寫下來。「無法說出來,所以覺得很難過」「講了也無人理解,而感到很傷心」「明明理解卻不願承認,所以覺得很生氣」
接著,將那些真正希望父母或家人對您說的「安慰的話語」,寫下來給自己。「所以你當時真的很辛苦呢」「很抱歉,讓你感到很痛苦」「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真的很努力地生活了」
將慰藉之詞送給自己,這是「自我接納」和「自我共鳴」的一部分,對於減輕壓力和維護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接納每個「自己」,寫出真實的心聲,把真正想得到的安慰寫給自己。接著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來表達另一個「自己」的陳述。
假設我們已經寫下了「不想後悔的自己」的陳述:「不知道父母還能活多少年,所以我陪著他們」「即使沒有被珍惜,但我還是衣食無缺的長大」「現在可能有些事情只有我能做吧?」
在陳述中出現與「責任」或「自我說服」有關的言詞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把那些言詞轉化為「我想做某事」。「因為最後的時光,我想要有家庭的感覺。」「我會想看到爸爸媽媽的笑容。」
出現與「我應該」或「自我說服」時, 進一步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想?」,把那些言詞轉化為「我想做某事」,這時候可以和自己好好對話,表達同理心和鼓勵。
延伸閱讀:
人老後,為什麼變得難相處?醫揭「5大關鍵變化」老人孤獨感超乎想像
步驟3:接受這些情感,制定目標
在這一步,我們要重新命名不同的自己。 我們可以將先前命名的「生氣的自己」,改為「想要珍惜自我的自己」。而「不想後悔的自己」改為「想要看到父母笑容的自己」等等。
接下來,嘗試寫下你的目標。包括「明天想要怎麼照顧?」,以及「這一週要怎麼做,才能讓兩個不同的『自己』都感到滿意?」
假如內心已經對照顧感到疲憊,可以在一週中將「想要珍惜自我的自己」放在優先位置,減少回家次數和停留時間,或是在照顧生活中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
接下來的一週,如果長輩需要陪同就醫,可以請「想要珍惜自我的自己」稍微協助,增加「想要看到父母笑容的自己」的優先次數,以此類推。
小提醒: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自己
練習用上述的步驟,處理自己複雜的感受,不僅有助於減輕壓力,還可以增強身心的承受力,並提高和他人溝通的能力。
最後想要對每位照顧者說,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壓抑情感,可以在面對照顧時保持內心的真實感受。你可以允許自己感到不愉快,甚至可以承認自己不喜歡某些事情,但請一定要相信自己、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適時的休息,再好好的面對困境。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為:其實不想照顧,但他們是我父母⋯照顧過程總是心好累?三個能讓心情輕鬆的步驟)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