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隨著平均年齡的增加,運動對於維持健康和延緩老化至關重要。不僅能增強體能、改善心肺功能,還能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同時有助於維持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優活健康網》特摘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所撰此文,分享「最後的10項全能」,現代人如果想要「減少不健康餘命」,運動正是最好的選擇。
隨著國人受教育年數增加,平均結婚年齡逐年上升,而生育年齡普遍延後。過去研究觀察到父親生育年齡愈高,其子代思覺失調症風險增加,且發病年齡較早,但尚未有實證研究直接評估與量化。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男性生育年齡愈晚,與子代身上產生的新生突變,呈正向相關性。《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男性生育年齡與子代健康相關性的研究。
因癌症接受化療後,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臥床及活動量減少,長期下來會使體力減退,此時運動絕非是癌症病人的禁忌,若能進行適當運動方式,不僅有助於提升體力,也能舒緩心情壓力,不過癌症病人該如何運動比較好?可以做哪些運動?要注意什麼?《優活健康網》特邀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解析。
近期新冠、流感、諾羅病毒齊發,在對抗細菌與病毒的過程中,人們大量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劑,的確有很好的消毒效果,但同時也對皮膚造成危害。《優活健康網》特摘整形名醫林靜芸所撰此文,分享「消毒劑的正確使用」,呼籲一般家用清潔回歸肥皂等簡單的產品,不要過度使用消毒劑。
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會選擇錢多事少離家近,但這真的是最好的工作嗎?靠著自學攝影及行銷,30歲以前已受邀完成500場以上的講座課程,行銷顧問武敬凱於《成人世界生存邏輯》一書中,解析成人世界常會遇到的人生問題,用理性方式跟你說清楚世界的赤裸現實,幫助讀者建構媒體識讀及邏輯思維能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少人疑問「態度好與能力好」哪個比較重要?前微軟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中國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於《底層邏輯2》一書中,將用簡單的數字和思維,包括四則運算、笛卡兒坐標系、指數和冪、變異數與標準差⋯等幫助讀者看清世界的規則,看透商業的本質,破解商業難題,收穫屬於你的成功。以下為原書摘文: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低骨密度是造成國人慢性病的最大元兇,其中骨密度過低最容易被忽略,可能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症、骨折的發生,嚴重恐造成失能危機。骨科醫師表示,若觀察家中長輩的身形變化,出現「駝、矮、痛」情形,如身高縮水、嚴重駝背、背痛症狀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建議盡早帶長輩就醫治療。
膝蓋卡卡又很痛?造成膝蓋痛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運動扭傷、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肌力不足加重雙膝負擔等,不論什麼原因,溫和的運動對於舒緩膝蓋痛都很有幫助!《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介紹「9種瑜珈體式」,學會就能有效保護膝蓋,緩解及預防膝蓋痛。
隨時都要擔心肚子痛到像生產痛,甚至喉嚨腫痛無法呼吸,當心可能罹患罕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一名35歲壯男突然休克昏倒,送醫診治意外發現自己為HAE患者,天天擔心發病像不定時炸彈。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提醒,此病經常與過敏、蕁麻疹混淆,但若未及時治療恐致命,可透過3大症狀特點來分辨。
33歲歲斐先生是工廠機台操作員,1年多前工作時下背感到不舒服,左腳大腿及小腿後側有麻痛感,本以為工作勞累,但休息幾日不見好轉,疼痛及麻痺反而加劇,連日常走路,上下樓梯都感到疼痛,睡覺也無法平躺,持續忍耐到工作與生活大受影響後,才來台中慈濟醫院就醫。
你有遇過那種把分手掛在嘴邊,在交往的過程中,時不時就想要分手,但每次真的要分手了,或是已經分手了,卻又對這段感情放不下,希望可以繼續走下去的人嗎?還是,你自己在感情當中,就是這樣子的人呢?《優活健康網》特摘心理作家龔佑霖撰文,提到面對伴侶若即若離的關係,可以有2步驟解法。
過去的觀念,談「死」是很多人的忌諱,分財產、立遺囑更被認為是大忌,但隨著時代改變,愈來愈多人開始主動規畫身後事,有許多人會在生前規畫遺囑,甚至在臥病在床時請別人代筆遺囑,但預立遺囑一定具有法律效益嗎?律師呂秋遠提醒,預立遺囑要注意的10個超重要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