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就讀小學4年級的10歲男童,每天喝1杯手搖飲料、喜歡吃炸物,且缺少運動又晚睡,日前因感冒就醫,醫師檢查發現體重竟50公斤,進一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5,屬於肥胖體位,進一步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處異常影像,確診為脂肪肝,經個人化健康管理,3個月後逐漸改善。
台灣地震頻繁,加上即將邁入颱風季,在家中備齊防災避難包相當重要。《優活健康網》特摘全民防衛組織黑熊學院所撰此文,分享「緊急避難包」的基本款與內容物,面對地震、颱風、戰爭所需的準備也有所不同,建議民眾根據自身需求調整避難背包與裝備,才能在災難來臨時做好準備。
不少人轉職,是為了找到更好的機會,但適合的工作不止一種。走過無業和在家兼職等非傳統職涯之路,作者小向田路於《我只是放棄完美工作,年薪就提高了》一書中,分享成功轉職的技巧,若你也沒有專業技能、沒自信、又不想那麼努力,如何找到比現在待遇更好的工作?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結核病是國人感染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病,研究指出世界約有1/3人口是「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約5至10%機率發病,而洗腎及糖尿病友則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高危險族群。新北市衛生局106年調查發現,洗腎病人發病率為一般民眾的23倍,糖尿病友則將近5倍。免疫力夠時不會發病 為潛伏結核感染新北世衛生局副局長許朝程表示,結核菌在肺部被肉芽組織包覆,免疫力夠時可控制不發病,稱為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當天氣要變天或早晨起床時,常常抱怨關節僵硬疼痛,以為痛風要發作,然而許多人的關節痛並不是痛風。以手指腳趾多關節疼痛表現的也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下背、臀部關節僵硬不適的疾病也常被誤以為是運動傷害,經一段復健無效後,檢查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痛風易在大餐後發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部對稱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說明,痛風來得快去得快,通常在一頓大餐或稍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的慣性,因為考量病患家屬對治療的期待,多數醫師在預測臨終時間時,往往比較樂觀,但卻可能造成預測失準,導致醫師與病患家屬間的衝突。有了AI的協助,就能減少類似遺憾的發生,同時促進醫病關係。社會高齡化 善終議題討論度變高如果生命只剩下一年、60天或是30天,你會怎麼安排生命最後一段旅程?生命總會有走到終點的時候,但如果能確切的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天,對於人生我們是否會有不...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1) 不吃早餐的人容易胖/早上的身體,需要充足的能量來源,早餐所攝取到的卡路里,會隨著動腦及身體活動而消耗掉,所以不會形成堆積體內的脂肪,有時會聽到有女生因為減肥,而省略每天的第一餐,但這卻會造成反效果,不吃早餐,會讓身體處於長時間低血糖的狀態,頭腦會因此持續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這樣會造成午餐和晚餐攝取過多的飲食,或是在一天當中頻繁攝取食物,反而使人發胖。2)吃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能救救我嗎?我好像溺水了,水淹過我的咽喉,我快要窒息了!」打這通電話求助的人,他並非在海邊或泳池,而是喪親的苦痛折磨著他,他的心靈在求救……說不出口的傷 最痛苦「許多喪親、喪偶的人會有憂鬱的傾向,他們需要時間沈澱自己、重整身心,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悲傷,而我們的存在,就是陪伴失親的喪偶者度過難熬的時刻,重新看到自己的價值。」臺北市...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王奶奶今天一如往常,陪著先生來「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聽演講,才開始沒多久,王奶奶指著先生對身邊的治療師說:「唉!爺爺最近狀況不太好,常說要看電視,最後都被電視看去了,總是坐在電視機前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你看,他這下又睡著了。」王奶奶邊說邊搖醒爺爺。認知疾患病友較無法專心 處理事情時間拉長注意力是人類選擇聚焦在生活環境中,某特定部分、同時忽略其他競爭性刺激的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診間外,候診的陳奶奶一邊翻包包找健保卡,一邊搖著頭說:「人老了,腦袋不行囉!記憶力變很差,忘東忘西的……」坐旁邊的林爺爺跟著感慨:「是啊,我記憶力也很差,天天在找眼鏡,走進房間要拿皮夾,走到房門口卻忘記進房要做什麼?真是越老越糊塗。」約20至40%巴金森氏症病友 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罹患巴金森氏症不一定會導致失智症(也就是重度認知疾患),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巴金森症氏症患者常見的動作問題,包括動作徐緩與動作不能:起動困難、動作轉換與動作交替困難、動作幅度小、「凍結」狀態;肌肉僵直、疼痛、易疲勞、屈曲體態;肢體震顫、姿勢性震顫;吞嚥與說話困難;平衡障礙:準備與反應皆不足;行走障礙:小碎步曳步向前衝;跌倒高風險。下面這張分期表,可以了解巴金森氏症在不同分期的症狀與運動治療處方:第1-1.5期病友要做「預防性運動」,目標是...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你可能會覺得「這樣吃好多肉」,因為要求你每餐都要包括一份動物性蛋白質。但請注意,這樣的份量其實是很適中的(每份約手掌大小,一日三份,和美國建議每日攝取量相同),而且我們還有用大量蔬菜來均衡。脂肪造成飽足感、增加食物美味程度此外,不是每餐都必須吃紅肉、培根或香腸—可以加入魚肉、貝類、家禽肉、豬肉和雞蛋,來攝取多樣的胺基酸和微量營養素。我們知道你看起來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