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吃掉11億顆安眠藥!醫揭3種「失眠型態」:這樣做建立規律作息
失眠已經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2常見健康問題。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50~60%。失眠更與情緒障礙、注意力下降及整體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堪稱現代人面臨的重要健康課題。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全台4成民眾有睡眠問題
振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表示,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24年發布的「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台灣整體得分為81.67分,僅略高於80分的合格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約有40.9%的民眾表示睡眠狀況不佳,2023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揭示了安眠藥濫用與成癮風險。
毛衛中說明,安眠藥作為醫療工具,對部分階段性的失眠患者而言,短期使用有助於打破惡性循環、穩定身心。關鍵不在於「用或不用」,而是應在醫師專業評估下,合理且安全地使用,並結合非藥物治療方式,例如睡眠衛教、壓力管理、認知行為治療(CBT-I)等,這些皆是經研究證實能有效改善失眠的方法。
延伸閱讀:
失眠睡不好,竟增2成失智症風險!醫曝「1原因」恐損傷大腦認知功能
台灣失眠問題搜尋率最高
一項挪威的回溯研究以「Can’t Sleep」(無法入睡)等關鍵字分析搜尋量,發現日本、台灣與瑞典是搜尋率最高的國家:日本每10萬人搜尋「無法入睡」約54次(全球平均僅3.6次),台灣也達到39次,是全球平均的約11倍。
毛衛中認為,近年失眠問題逐漸嚴重,與快速的生活節奏、壓力增加及電子產品普及有密切關係。例如,藍光與社交媒體干擾生理時鐘,影響入睡品質;當情緒緊繃或焦慮時,大腦處於警覺狀態,交感神經興奮、難以放鬆,進而影響入睡與整體睡眠品質。部分研究也發現,人際壓力甚至比工作壓力對睡眠影響更為顯著。
常見3種失眠型態及解決方案
毛衛中提出常見的失眠3種型態與對應建議,對於建立規律作息與重建睡眠習慣,有實際幫助:
- 入睡困難:躺床後30分鐘以上仍無法入睡,建議起床轉移注意力,避免在床上強迫自己入睡。
- 睡眠中斷:半夜醒來且超過30分鐘無法再入睡,建議睡前避免大量飲水、調整環境干擾,必要時就醫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
- 提早醒來:比預定時間提早1~2小時醒來且無法再入睡,建議嘗試延後就寢時間,並限制白天午睡時間。
有些人擔心對安眠藥產生依賴,毛衛中說明,若經醫師診斷為失眠症並建議藥物治療,短期服用在多數情況下是安全且有效的。關鍵在於與醫師充分溝通,當失眠情況穩定後,醫師也會協助病人逐步減藥,切勿自行突然停藥或加量,以免引起反彈性失眠,同時也能幫助病人逐步恢復自然睡眠機制。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