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難包原來分成很多種?專家揭密「3大基本款」:這種建議隨身攜帶
避難包簡單分3種
可以討論的東西相當多,每個人也需要因應自己的需求調整避難背包與裝備。例如有養寵物需要多準備一個寵物物資,家中有長輩或小孩的,需要考量移動方式,家裡的人數與組成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避難準備。
延伸閱讀:
街頭竟成安全的港灣?社工觀察「女性街友悲歌」:她們有家回不去
光是避難包,其實就可以簡要分成幾種:
1. EDC(Every Day Carry):急迫,物資精簡
「手機錢包鑰匙菸、止血帶行充工具鉗。」
EDC顧名思義,就是隨時帶在身上的東西,應付各種緊急狀況,或是維生或救命必須。它跟你的手機錢包同等重要,你去巷口的便利商店時也要帶著它;因此它也應該要足夠小巧,讓你願意每天帶出門。
正因如此,你需要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有什麼風險,依此設計內容,例如住家與辦公室都在大樓,高樓火災時可能會用到的手電筒、防煙頭套都可能有幫助。
常見的內容物如工具(瑞士刀或多功能工具鉗)、防身噴霧、急救用品(止血帶)、呼救用的口哨、口罩與手套,以及個人證件、行充等。
2. GHB(Get Home Bag) :1~2日內的緊急物資
包如其名,它是能讓你從外地平安回家的避難包。如果發生災難時人在外頭,交通停擺且局勢混亂,這個包包就能支撐你回到自己的大本營。可以在常出沒的地方分別準備,例如有些人會在公司、汽車上各備一個,以防萬一要徒步回家。
這個包應該會包含 EDC 的內容,其他物資則視距離而定,如果公司與你家相隔40公里,那你就需要準備好徒步一天一夜的物資,例如好走的鞋子、飲食、水,衛生與盥洗用品,甚至包含簡易的睡眠系統(急救毯、充氣枕頭、睡墊等)。
但如果你家離公司走路幾分鐘就到了,也許就可以略過這類包包。
3. BOB(Bug Out Bag):3天或以上的長距離逃生包
要撤離了!里長與警察來你家敲門,或者政府發出警示;總之,你家不再安全,你與家人們抓了背包就要馬上出發,前往你預設的第2住所。因為可能要跨縣市移動,這個包裡就要裝著支撐你長距離移動2、3天的物資與器材。
這個包應該會包含上述2種包的內容,另外加上更充足的飲食、保暖、睡眠、能源與通訊,甚至可以準備娛樂或情緒支持的物品,例如撲克牌與小被被,如果有尼古丁、咖啡因等物質依賴也不要忘了。

延伸閱讀:
有圖解》防災避難包「必備7物品」!放玄關最好拿、每半年檢查更新
EDC應該帶哪些?
- 工具:最常見的就是瑞士刀,好取得、輕巧、多功能;但許多人更偏好工具鉗,畢竟鉗子抓取物品方便施力的功能是幾乎無可替代的。
- 口哨:緊急時呼救與警示旁人,建議將它繫在背包背帶胸前的位置,才不會急用時找不到,伸手一摸就可以取得。
- 口罩、手套:救人前請確保自身的安全,你不確定眼前的傷患是否有傳染病,救人時可能會碰到他的血液與體液,因此隔絕接觸非常重要。
- 手電筒:除了常規的手電筒外,也可以準備一些鑰匙圈小燈泡,災害發生時可能連路燈都會斷電,確保你全身各處都有一些光源,不用太亮,能讓你看清楚你的背包與腳下就好,確保你能開展逃難時的第一步行動。
- 行充:有些行充超級笨重,因為是隨身帶著的東西,建議花錢採購輕量化的款式,雖然有一點點貴,但1顆只有100多公克可以讓你充3次手機,還是值回票價。
GHB應該帶哪些?
- 鞋子:在公司及車上都準備一雙好走的鞋,不建議採用尚未磨合的新鞋,有點老舊準備淘汰的慢跑鞋就可以,至少讓你可以走回家。
- 水:基本的水壺、水袋等容器,另外也可以準備濾水器或淨水錠,災害發生時也許還會有自來水,但水質可能會受影響,準備淨水手段是維持生命的大事。
- 睡眠系統:急救毯(其實就是1張很大的鋁箔紙)很輕、很小、很便宜,但在寒冷或失溫時可以救你一命;如果你的行程要過夜,一張睡墊與充氣枕頭可以讓你安然入睡,且平常在公司打混午休時也可以用到,只要你不在意同事的眼光。
BOB應該帶哪些?
- 收音機:事件發生時通訊可能會壅塞甚至中斷,廣播是最難被完全摧毀的通訊基礎設施之一,因此收音機就很必要;更推薦的是手搖發電的防災收音機,可以減少能源的依賴,甚至有些款式還能變成行充,讓你用人力發電來應急。
- 成癮物質:逃難時壓力已經很大了,如果老煙槍沒有帶香菸,咖啡上癮者的血液裡沒有咖啡因的流動,很可能撐不下去。香菸的體積很大帶不了幾包,但手捲菸草就可以將空間極度壓縮,再不然帶些尼古丁貼片,也能稍稍緩解;咖啡則可以事先磨成粉再抽真空,裝在豆漿袋裡丟進水壺,冷萃六到八小時就可以喝,再不然也有市售純咖啡因錠,但不確定能否滿足癮君子需求。
避難物資沒有標準答案,你的需求就是正解
老話一句,能討論的很多,要先開始動手準備,才知道問題所在。針對戰爭的避難準備,又會與天災時的準備有所不同。每個家庭與每個人,甚至是不同縣市的情況,也都不盡相同。所以相較於列出清單,我們更傾向於引導大家,從「自身需求」開始思考屬於自己的避難規劃。
在基礎營的課程中,避難規劃便是用工作坊的形式進行,給學員們必要的避難觀念與情境想定後,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意見的討論與交換,常常能在分享時聽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創意。在撰寫的過程中,透過與夥伴的交流,將有機會發現自己思考的盲點。
更重要的是,在課程結束時,帶著規劃好的內容,回家開始動手準備。
(本文獲黑熊學院授權轉載,原文為:避難包有三種:讓我們先從基本開始)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