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

父母總是搞不懂青春期的孩子?研究揭「一起聽音樂」親子關係更好

父母總是搞不懂青春期的孩子?研究揭「一起聽音樂」親子關係更好#親子教養

你平常喜歡聽音樂嗎?聽音樂可幫助調節情緒,並使身心放鬆、減輕壓力。根據2018年的研究指出,親子共同聽音樂可以增進感情,各年齡階段的「共同音樂經驗」,都與年輕成年時期對更好的親子關係品質看法有關,因此「共享音樂」是促進親子關係的簡單活動,下次孩子戴著耳機時,試著站在孩子前方,好奇的看著對方並詢問在聽什麼音樂吧!

成為全校第一不用高IQ!國小老師授「習慣養成法」先培養2種心態

成為全校第一不用高IQ!國小老師授「習慣養成法」先培養2種心態#親子教養

許多爸媽會逼孩子唸書,其實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心態。擔任國小教師超過20年、教師河楡丁於《小學生正向習慣養成書》一書中,將實證研究結合家庭教育方法,提供一套實用的系統化方案,更讓父母用具體技巧協助孩子,藉由生活中的練習,為孩子建立面對未來的最強軟實力。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從小看著父母長大!心理師:父母如何相愛,孩子就如何去愛人

孩子從小看著父母長大!心理師:父母如何相愛,孩子就如何去愛人#親子教養

父母如何相愛對於小孩的影響很大,不僅給予孩子安全感,也是孩子表達愛的榜樣。諮商心理師胡瑋婷於《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玩家》一書中,分享「遊戲化學習」的方法,透過陪伴孩子玩耍,滿足他們的安全感、歸屬感、新鮮感、控制感和效能感等,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與培養自信心,成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玩家。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離開就大哭大鬧⋯孩子有分離焦慮症怎麼辦?醫教「這樣做」安撫孩子

一離開就大哭大鬧⋯孩子有分離焦慮症怎麼辦?醫教「這樣做」安撫孩子#親子教養

爸媽一離開孩子就哭鬧不吃不喝,可能是心理上的過度不安全感和壓力焦慮,進而產生分離焦慮症,不只心理、身體也會受到影響。到底分離焦慮有什麼症狀?孩子有分離焦慮怎麼辦?《優活健康網》特邀仁生復建科診所院長、復健科醫師陳渝仁於專欄撰文指出,父母離開孩子身邊前應做到告知離開後會再回來,可減緩孩子分離焦慮的產生。

小孩哭鬧講不聽該怎麼辦?心理師揭處理「1關鍵」:先穩定父母情緒

小孩哭鬧講不聽該怎麼辦?心理師揭處理「1關鍵」:先穩定父母情緒#親子教養

小孩哭鬧不聽話,爸媽該怎麼教?《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心理師分享親子教養關鍵,想處理孩子哭鬧情緒,第1步應該先做到爸媽情緒穩定,如果爸媽也失控發飆,情緒和問題起因沒有被解決,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愉快就會再度發生。即使當下沒有辦法馬上處理事情,也需透過事後溝通,了解小孩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才能避免類似情形再次出現。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心理師教「3招」不動怒教養:利用錄音來發洩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心理師教「3招」不動怒教養:利用錄音來發洩#親子教養

父母教育小孩時不免會動氣,但真的都是孩子的問題嗎?捷思身心醫學診所諮商心理師陳雪如於《隱性孤單》一書中,整理常見的教養溝通困惑,包括孩子常出錯、沒大沒小、愛罵髒話⋯等,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學習正向溝通循環,讓親子關係更進一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6歲前的孩子,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選擇「這些運動」更能頭好壯壯

6歲前的孩子,每天至少運動60分鐘!選擇「這些運動」更能頭好壯壯#親子教養

隨著家裡小小孩的成長,是否覺得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動,爸媽們總是絞盡腦筋來耗費他們的精力。然而,學齡前的孩童如果要運動,該怎麼「動」才是對的呢?《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教爸媽衡量幼童在6歲前後的運動量,以及正確的運動和遊樂設施,最好每天運動至少60分鐘以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