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到孩子陷入低潮,很多時候家長會不知所措,害怕說錯話,但光是表達你想了解的態度,耐心陪伴,就具有療癒的積極作用。《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告訴爸媽們,不要總是太快想讓孩子好起來,傾聽陪伴大過於講道理,才不會把孩子想依賴父母的心越推越遠。
觀察到孩子陷入低潮,很多時候家長會不知所措,害怕說錯話,但光是表達你想了解的態度,耐心陪伴,就具有療癒的積極作用。《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告訴爸媽們,不要總是太快想讓孩子好起來,傾聽陪伴大過於講道理,才不會把孩子想依賴父母的心越推越遠。
從小家庭中的「童年情感忽視」可能來自於精神上或肉體上的虐待,讓孩子失去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的能力,生長過程在社會中備受壓抑,在冗長的過程之後,我們才漸漸明白,這些是過往家庭帶來的傷痕。《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療癒系作家羽茜指出,從父母對自己的否定中走出來,接受自己當時的脆弱和無力,才能選擇重新做一個快樂的人。
一個家庭在有了孩子後,生活常常會忙得不可開交,若有「育嬰假」就能稍微緩解忙碌狀況。全職奶爸背包Ken於《我是男性,我請了一年育嬰假》一書中,提出男性更適合請育嬰假的新觀點,並分享一路走來的育兒心路歷程,讓新手父母們邁向不焦慮、不崩潰的育兒康莊大道。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親子關係中,當孩子沉迷於某項興趣時,父母可能會感到「該死」而產生無奈甚至憤怒。然而,透過薩提爾模式的視角,父母可以拒絕陷入這種負面情緒,並從孩子的「快活」行為中,用正面態度應對孩子的天賦。《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薩提爾教養專家李儀婷分享暑假帶9歲兒子到日本玩寶可夢的故事。
老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課堂的講者,也是照亮學生一座重要的燈塔。得過教師獎、文學獎,透過寫作、演講、工作坊推動班級經營,帶領學生狂野寫作,更是首位在體制內開設「圖像識讀」選修課的老師,第一線教師潘如玲於《因為教你,我認出我》一書中,分享在教改與教學的觀察與感悟,以及她能快樂教學的祕訣。以下為原書摘文:
家中孩子學習很被動?如果仔細觀察,這些舉動背後的原因有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只要給予孩子正向肯定,就能讓他開啟學習的動力。台北市碧湖國小老師黃俊堯於《當老師真是太棒了》一書中,分享教學現場的挑戰,讓讀者身歷其境,體會身為老師無與倫比的感動。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表現出焦慮、害怕、不想面對⋯這是在學習過程中很正常的挫折反應,但如果爸媽、老師等大人遇到小孩有這樣的情況,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情緒反饋呢?《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網紅教師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撰文,用案例故事說明「情緒重置」的重要性,改變行為從改變情緒認知開始,事情就能夠順利進行。
學生時期每天都會見到老師,見到都心煩了,恨不得自己趕快畢業,但出社會後,雖然把知識全還給了老師,卻又會懷念每天能夠見到老師的學生時光。中秋節過後,離教師節也不遠了,你會想念老師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教師節的意義,除了感謝老師的辛勞,除了送禮也有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