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總覺得做不夠多?研究揭「1關鍵」影響心理健康:試著減少自我要求

總覺得做不夠多?研究揭「1關鍵」影響心理健康:試著減少自我要求#心理健康

當我們想戒掉壞習慣、減肥,腦海裡冒出的建議常常是「我應該再多做點什麼。」比方說:「我應該多運動、多看書、多規劃時間、多練習自律。」這些聽起來很積極,但其實就是一種「增益性建議偏誤」。董氏基金會提醒,大多人提供心理健康建議會傾向「做什麼來改善」,增加行動若反倒造成另一種壓力,不妨試著停止有害行為。

不必逞強,也不必躲起來:情緒教育展「幸福森林」回應臺灣的集體心事

不必逞強,也不必躲起來:情緒教育展「幸福森林」回應臺灣的集體心事#心理健康

衛福部最新統計,自殺再次重返十大死因,並且在青壯年族群中高居第二位,顯示心靈健康已成為公共衛生與社會安全的重大挑戰。由國際扶輪3522地區共同主辦的「國際扶輪3522地區25-26年度幸福博覽會-情緒教育展」以「幸福森林」為主題,將於10/9(四)至10/12(日)在華山紅磚六合院 西1館登場,邀請社會各界一起為自己的情緒策展、也為彼此留下一盞光。 今年衛福部公布113年國人十大死因,「蓄意自我傷害(自殺)」相隔14年重返前十,青壯世代上升趨勢明顯,113年共有4,062人因自殺死亡、每十萬有17.4人。這些數字提醒我們:心理健康不是某個人的私事,而是社會必須共同承擔的課題。 2025年情緒教育展以「幸福森林」為主題,帶領觀眾慢慢卸下繁忙的心,與幸福靠得更近。這座森林象徵一段回到自己內在的旅程:主視覺以綠色為主色,呈現平靜、修復與安心的氛圍,並延伸出「相信幸福博覽會」的概念之一「不焦綠」:不急(緩)、不躁(靜)、不壓迫(鬆),讓人能自在地靠近自己的心。展覽透過互動體驗,引導觀眾走進內心的幸福森林,開啟內在幸福力。 「華人社會長期強調成績與競爭,卻忽略了如何透過情緒學習來成長、追求幸福。」Stand By YOU 探索心教育協會理事長林家安指出,「情緒教育」與「幸福感」不是小朋友的功課,而是台灣社會的集體心事。展覽期間扶輪社每日辦理講座,邀請賈子宸(衛斯理)、新識康心身健康中心所長黃婉婷、卡內基訓練師余儒龍等人分享身心健康主題,並由心覺學苑創辦人方思云進行閉幕講座。開幕日下午邀請吳佳儀 教授(Stand By YOU 探索心教育協會 理事、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監事 ),以教育部校園自殺防治教育之推廣經驗,分享如何善用科技及主題設計,促進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與實踐。 情緒教育展「幸福森林」包含四大主題展區,並設有「生命之花」、「幸福樹」等互動專區;另外現場也展出「第五屆赤子心全國青少年繪畫比賽」得獎作品。更多活動詳細資訊請鎖定官方網站。 文/同慶扶青社社長 林家安 Andy

心理急救是什麼?可取代心理諮商嗎?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先這樣做

心理急救是什麼?可取代心理諮商嗎?專家授「心理CPR5步驟」先這樣做#心理健康

你曾經心中產生絕望感,有過自殺念頭嗎?當下若無法臨時求助專業諮商人員或心理師,有什麼方法可尋求緊急救援?有鑑於近年國人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簡稱華心)在衛生福利部支持下,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MHFA)計畫,並將於9月4日正式開課,希望提升大眾對於「心理健康危機CPR」的認識。

父親節真的快樂嗎?研究揭「憂鬱爸影響孩發展」沉默不愛笑要注意

父親節真的快樂嗎?研究揭「憂鬱爸影響孩發展」沉默不愛笑要注意#心理健康

父親節快到了!大家都在感謝父親的付出,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想一想:「爸爸自己,真的過得還好嗎?」根據2025年一份研究就發現,如果父親有憂鬱症狀卻沒被注意,幾年後孩子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愛生氣、自信心低等問題。因此,家人應多留意父親和以前相比是否有差異,關心父親的心情,也是對全家的照顧。

年輕世代自殺率攀升?自殺重回「10大死因」專家籲擴編心理健康預算

年輕世代自殺率攀升?自殺重回「10大死因」專家籲擴編心理健康預算#心理健康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24年自殺死亡人數為4062人,時隔14年重回國人10大死因。專家認為,各縣市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的預算普遍偏低,呼籲擴編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預算,強調資源連結與去污名化的重要性。此外,除了家庭與職場需及時關懷周圍的人們,實體商店與外送平台也應該成為自殺防治守門員,適時關懷可能挽救生命。

三峽車禍》目睹車禍現場恐釀PTSD!精神科醫揭「6大症狀」快就醫

三峽車禍》目睹車禍現場恐釀PTSD!精神科醫揭「6大症狀」快就醫#心理健康

日前,新北市三峽地區校園附近發生的重大車禍,造成多名死傷,事故過程慘烈且有學生與家長近距離目擊,社會各界震驚不已。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關心事故當事人及周邊目擊民眾的心理健康,提醒民眾留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展,並適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心理傷害擴大。

下一次就會發大財了?熱愛炒股、買樂透⋯小心陷入「1狀況」已成癮

下一次就會發大財了?熱愛炒股、買樂透⋯小心陷入「1狀況」已成癮#心理健康

30歲陳先生有穩定工作,平時也接觸短期炒股及加密貨幣投資,不料投資失利,便向銀行及信貸公司借貸,可仍舊陷入投資不可自拔,債務持續累積,與家人感情也因此變差。後續,在親友的勸導下來到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過評估與會談,陳先生被診斷為有「賭博成癮現象合併憂鬱傾向」,醫師透過藥物治療及安排心理諮商,半年後順利協助戒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