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瞳劑

小學畢業前就高度近視!台灣兒童近視低齡化、度數上升快,醫師:眼球結構變化不可逆

小學畢業前就高度近視!台灣兒童近視低齡化、度數上升快,醫師:眼球結構變化不可逆#散瞳劑

高度近視發生年齡提早 小學三、四年級是近視高峰期 台灣兒童近視問題日趨嚴重,與現代生活型態密切相關。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醫師指出,3C產品使用年齡下降及學業壓力增加,都是近視低齡化的風險因子。根據WHO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是近視族群,而台灣大學生目前約九成為近視者,其中十分之一更屬於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與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有關,家長尤要注意兒童早期近視問題。 王孟祺醫師表示,台灣兒童近視呈現發生年齡提早、度數增加快速、高度近視比例高等現象,小學三、四年級是近視高峰期,甚至也有入學前就已達到高度近視案例。目前WHO已將高度近視下修為500度,提醒家長如果孩子一年近視增加100度,小一就近視,小學畢業前就可能已經高度近視,務必與醫師配合,把握黃金控制期,以減少近視快速惡化對孩子視力的影響。 眼球結構變化不可逆 高度近視容易更早發生白內障 王孟祺醫師表示,兒童成長過程中近視度數快速增加,容易在短時間內從輕度近視進展到中度甚至高度近視,且後續併發症多數不可逆,即使治療也難以恢復原有視力。此外,研究顯示高度近視者較容易產生早發白內障,也更可能發生視力模糊與光線散射問題。可歸納與高度近視有關的視力問題類型包括: 1. 視網膜病變:眼球拉長使視網膜變薄,增加視網膜裂孔與剝離的風險,也可能出現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包括出血、裂孔與脈絡膜新生血管,嚴重影響中央視力,導致閱讀與辨識能力受損。 2. 視神經相關疾病:高度近視患者罹患青光眼的風險高出一般人數倍,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度降低,容易造成不可逆的視野缺損。 3. 水晶體與玻璃體異常:除早發性白內障外,玻璃體退化造成的飛蚊症亦是常見問題,若伴隨視網膜裂孔,甚至會演變為眼科急症~視網膜剝離。 兒童近視控制要及早 散瞳劑與角膜塑形片應有正確觀念 兒童近視控制除了定期檢查,臨床上常使用散瞳劑、角膜塑型片等工具,王孟祺醫師說明,低濃度散瞳劑(0.01%或0.05%)主要作用是放鬆睫狀肌,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造成假性近視。當孩子仍處於「近視前期」(遠視儲備不足75度)或假性近視階段,散瞳劑可有效減緩近視進展。甚至讓部分度數恢復。即便已是真性近視,散瞳劑仍能發揮類似角膜塑形片的作用。但驗光準確性非常重要,應避免將假性近視誤判為真性近視。 至於角膜塑形片則是一種特殊設計的硬式隱形眼鏡,王孟祺醫師解釋,夜間配戴6至8小時角膜塑形片,透過鏡片輕壓角膜可使角膜弧度暫時變平,隔日清晨取下後能在白天獲得清晰裸視力,不必配戴眼鏡,也不會因為散瞳劑而感到畏光,特別適合活動量高的孩子。 不過角膜塑形片效果僅為暫時性,一旦停止配戴角膜就會恢復原狀,近視度數也會回復。一般須滿9歲才能配戴,務必要由眼科醫師檢查角膜弧度與度數是否合適,也要注意持續清潔以減少感染風險。 853240培養用眼習慣 學業表現變化當心視力警訊 王孟祺醫師提醒,雖然臨床上可以透過散瞳劑、角膜塑形片等方式幫助控制近視,家長仍不能忽略孩子的用眼狀況,建議掌握「853240」六個口訣讓孩子培養良好用眼習慣: 8:每天睡眠八小時。兒童若因3C熬夜,睡眠不足會影響眼睛健康,充足睡眠能促進恢復與發育。 5:每天攝取五種蔬果。均衡飲食提供抗氧化物與營養,有助維護眼睛功能。 3:坐姿三直角。閱讀寫字時,身體、膝蓋、手肘應維持直角,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因姿勢不良造成近視。 2: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多項研究證實,戶外陽光與遠距離注視能有效延緩近視發展。 4:遠離四種3C產品。避免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與電視,應以大螢幕、遠距離取代小螢幕。 0:近距離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規律休息能放鬆睫狀肌,減少眼睛疲勞。 兒童視力變化易受環境影響,王孟祺醫師指出,幼兒期若看電視無正常反應、常跌倒或撞到東西,都可能與視力異常有關,如果發現孩子出現鬥雞眼、外斜視或瞳孔白色反光更要盡快至眼科檢查。學齡期的孩子即便有視力問題也可能不敢主動告訴師長,應注意是否經常瞇眼、皺眉,或喜歡靠近螢幕、走到電視前面等近視警訊。 王孟祺醫師提醒,孩子3歲起就能學習比視力表,確認視力是否正常,當入學後發現視力低於0.8,應盡快至眼科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屈光異常或是否有斜視、弱視等問題。此外,學業表現也可能反映視力問題。如果孩子課業表現突然下降,可注意是否因為坐在後排無法看清楚黑板而影響學習,並將視力檢查列為優先考量。

點散瞳劑會痛嗎?散瞳劑能控制近視嗎?散瞳劑功效、副作用一次看

點散瞳劑會痛嗎?散瞳劑能控制近視嗎?散瞳劑功效、副作用一次看#散瞳劑

3C時代來臨,孩子從小就開始接觸手機、平板、電腦,正確用眼習慣得從小開始養成,而家長正是扮演孩子最佳的守護者,尤其「視力檢查」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做眼科檢查時,可能會聽到醫師建議使用散瞳劑來控制近視,但對於其作用與影響卻不甚了解,到底散瞳劑是什麼?有哪些副作用呢?眼科醫師一文解析。

提升兒童視力照護品質 眼科醫學會籲:重視醫療體系專業分工

提升兒童視力照護品質 眼科醫學會籲:重視醫療體系專業分工#散瞳劑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6日針對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立法院前的遊行示威活動發表聲明,強調兒童與青少年的視力健康應受到高規格的專業診斷與醫療保護,呼籲社會各界重視醫療體系的專業分工。 眼科醫學會指出,兒童視力發展不僅涉及屈光度數問題,更是視覺功能發育的關鍵階段。視覺異常可能源於眼球、大腦,甚至是全身系統性疾病,若未及早發現和治療,可能導致弱視及終生的視覺功能缺損。 散瞳驗光 專業把關必要 醫學會強調,兒童驗光與視力檢查需要特殊的檢查技術和儀器,且必須使用散瞳劑,這是國際眼科學界公認的唯一標準方法。散瞳劑可暫時放鬆兒童的睫狀肌,排除假性近視的影響,確保驗光結果準確性。然而,散瞳劑的使用必須由具備完整醫學背景的專科醫師執行,並考慮兒童個別健康狀況。 眼科醫學會理事蔡景耀表示,台灣是全球近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研究顯示近視每增加100度,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及白內障等眼疾的風險將大幅提升。近視防控需要長期監控和多面向治療,不能僅靠簡單的驗光配鏡解決。 針對驗光師公會提出將英文名稱從「Optician」改為「Optometrist」的訴求,眼科醫學會秘書長侯鈞賀指出,根據世界視光協會定義,「Optometrist」需接受學士後研究所教育及醫療院所相關培訓,這與台灣目前驗光師的養成學制、教育訓練及執業範圍有顯著差異。  對於驗光師公會要求抵制遵守醫材法規的行為,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提出嚴正關切。他表示,依據衛福部公告,具有延緩兒童近視加深效能的眼鏡鏡片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需依法管理。驗光師公會發函會員抵制相關鏡片的行為,可能已觸犯驗光人員法規定。 盼攜手合作 共護國人視力 眼科醫學會強調,台灣醫療水準與健保制度享譽全球,眼科醫療更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這些成就建立在嚴謹的專科培訓、醫療體系與法規管理基礎上。醫學會表示,未來將持續與驗光師公會及衛生主管機關保持對話,共同探討如何提升驗光師學制、完善專業訓練內容及資格認證,並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以守護全民視力健康為目標。 圖/我們沒有忽視大家的聲音,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籲:「用醫療專業守護視力健康,強調嚴謹制度為國人視力健康把關!」,由左至右中華民國眼科醫學侯鈞賀秘書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王一中理事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蔡景耀理事。

高度近視點「散瞳劑」效果有限!醫曝近視矯正「1關鍵」可長效控制

高度近視點「散瞳劑」效果有限!醫曝近視矯正「1關鍵」可長效控制#散瞳劑

台灣有「近視王國」之稱,超過63%為近視人口,且成長倍率還在增加中!眼科醫師提醒,其中台灣兒童近視的比例,在東亞地區也名列前茅,應從孩童時期就及早控制近視,避免惡化成高度近視,恐導致早發性白內障、視網膜剝離、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和青光眼。建議可選擇近視控制專用日拋隱形眼鏡,已被證實能有效控制或減緩兒童視力惡化達50%程度。

疫情害近視失守!小六生眼球年齡80歲

疫情害近視失守!小六生眼球年齡80歲#散瞳劑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學童視力危機嚴重,教育部108學年度統計,全台小學生近視人數已高達50萬人,資料更顯示到高中時近視率已經突破八成,在新冠疫情下,許多學校為避免學生在校園群聚感染,改用遠距教學上課,更造成學童近視度數明顯增加,短短半年近視平均度數竟增75度。台灣學生高近視盛行率、高度近視比例高、低齡發生率高的三高危機,醫師呼籲,「兒童近視不可逆,及早控制利大於弊。」高度近視恐引發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 甚至失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指出,預測2050年全球將有50億人口近視,顯示全球都受到視力惡化的威脅,台灣學童近視盛行率更是名列前茅,3C產品應用廣泛,家長以手機或平板做為安撫孩子情緒的工具,學校透過網路遠距教學,間接造成近視問題每況愈下,近視率平均每5年近視年齡將提早一歲,若沒有妥善控制,近視度數可能成長100度至125度,小小年紀就可能有500度以上高度近視。EyePlus聚英視光眼科大安院院長王馨慧醫師表示:「醫學界發現高度近視的國小學生眼球年齡幾乎是80歲老人家的眼球年齡!」若有近視警訊時應該儘早進行控制,一旦錯過黃金期,就有可能發展成高度近視,進而發生眼部病變,如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甚至還有可能會永久性失明。近視問題不只影響兒童日常,研究也指出可能影響兒童學習跟自信心,在兒童近視問題持續惡化下,家長擁有正確的近視控制觀念,才能夠協助兒童近視不加深。衛福部建議日常護眼招式包含安排戶外活動、避免長時間盯著螢幕、光線充足、均衡飲食等;醫療上則建議點阿托品藥水(即散瞳劑)、配戴兒童近視控制眼鏡或角膜塑型片,前兩者對於活潑好動的小朋友相對不便,點散瞳劑可能會有畏光或刺痛反應,而眼鏡則是可能在運動時造成損壞。王馨慧指出,角膜塑型片是目前流行的近視控制方式,「兒童每晚在睡前戴上,配戴6至10小時,利用物理原理調節眼角膜弧度,起床後恢復清晰視力,無需藥物且不影響眼睛的自然調節力,配戴中的兒童大多有良好的反饋。」小五童戴角膜塑型片7個月 近視控制在250度沒再飆以小學五年級的周小弟為例,小學三年時發現近視,當時近視度數約100度左右,初期透過點散瞳劑跟近視控制眼鏡控制,但生活跟學習上相當不便,變得不規律點藥水,使得控制效果降低,度數飆高至250度。聽到同學配戴角膜塑型片的經驗後,向醫師諮詢角膜塑型片,至今配戴7個月左右,近視控制在250度沒有繼續飆高,對於周小弟來說不用戴眼鏡,白天就可以看清楚。對於周媽媽來說,不用擔心孩子玩樂時碰撞受傷,也不再擔憂他會變成高度近視。王馨慧提醒,角膜塑型片固然相當方便,但每天清潔不容馬虎,若沒有落實清潔,可能引起眼部感染,對眼部造成傷害,這點都會提醒家長要多費心留意。也呼籲發現近視時,及早向專業醫師諮詢、治療和控制,才能夠守護孩子亮眼未來。

寒假用眼不放縱 年後度數不爆衝

寒假用眼不放縱 年後度數不爆衝#散瞳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朋友引頸期盼的寒假即將到來,每每連續假期後,孩子「失控」的度數卻讓家長頭痛不已,由於近視是不可逆的疾病,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呼籲家長,寒假期間多幫孩子安排戶外活動,別讓孩子沉浸在3C螢幕產品或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導致近視或讓度數惡化,避免成為高度近視或發生眼睛病變的風險。近視不可逆 戴眼鏡也不能一勞永逸依據北市衛生局2013-2020年學童用眼行為資料發現,用眼「時間」(30分鐘以上)及「距離」(35公分以內)為影響北市學童近視度數變化主要關鍵因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兒少近視若無醫療控制,度數會增加的非常快速,國中小每年約增加100度,高中生雖減緩仍每年增加50度,其中有8成學童觀念錯誤,以為近視只要戴眼鏡就會好,眼鏡只是輔助看清楚的工具,並沒有控制近視的效果,更無法避免近視併發症的威脅,如果配戴眼鏡後,仍未保持正確用眼習慣,例如每日戶外活動2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用眼保持35公分以上距離等,度數仍會不受控的往上飆升。根據國健署2017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大班兒童每10人就有1人近視、小一生每10人有2人,國三生每10人將近有9人近視。年紀越小近視,長大後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越大,如果近視難以避免,則必須盡力控制度數,避免成為高度近視,因為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部主任方怡謨表示,曾有學童在學期末視力檢查時度數為75度,當時給予散瞳劑治療,建議治療過程需定期追蹤度數變化,經過1個月寒假後,學童回診檢查度數竟飆高至250度!建議家長們,無論孩子有無近視,平日或假期都應該維持正確用眼行為,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更應該定期檢查注意視力的變化,以免錯失最佳矯治時期。寒假不踩雷 親子攜手打敗惡視力地雷1:近距離室內活動北市多為忙碌的雙薪家庭,寒假期間家長多半為孩子安排閱讀學習、珠心算、繪畫、桌遊等近距離用眼活動,加上看電視及使用電腦、手機等3C產品,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傷害孩子的視力健康,黃世傑局長呼籲家長以身作則,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用眼習慣,包括增加親子戶外活動時間、接受陽光的洗禮、不以3C產品安撫孩子等,家長應該要知道孩子一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國小學童每天應少於1小時)及明訂親子間3C使用約定。地雷2:熬夜睡眠不足充足睡眠(8小時)對成長階段兒童可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安定情緒及放鬆全身肌肉,包含眼球肌肉的休息與組織修復等,依2020年北市學童專業視力檢查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與學童是否近視呈現顯著影響,即未睡滿8小時者近視率較高,因此建議寒假期間,孩子仍應保持規律且充足的睡眠習慣。地雷3:中斷點藥治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造成睫狀肌緊繃而造成的視力度數加深,如為假性近視(學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引起睫狀肌不易放鬆,產生近視狀態,如能讓眼球確實放鬆,恢復無近視狀態即稱為假性近視),只要規律就醫並使用醫師開立之睫狀肌麻痺劑(散瞳劑)進行治療,度數還有下降甚至恢復的機會,寒假適逢春節期間,如果有進行點藥治療者,千萬別因為年節返鄉或出遊,中斷用藥導致近視度數加深。

兒童近視每五年降1歲 兩年齡是尖峰

兒童近視每五年降1歲 兩年齡是尖峰#散瞳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C產品盛行,許多父母常看著家裡孩子近視度數一路飆升,卻不知如何是好,根據全國青少年視力調查報告顯示,近視率節節高升,最大問題在於近視發生的年齡層越來越下降。1983年平均12歲時才變成近視,至1995年時已降為9歲,2000年更降至8歲,平均每5年提早1歲。近視發生年齡有兩個尖峰時段,一個是7歲至8歲,另一個則是13歲至14歲,而越早近視將來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也越大。提早預防才能最大化的控制近視。點散瞳藥水 放鬆睫狀肌控制近視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廖昶斌指出,近視主要是由於看遠的成像無法聚焦在視網膜之上所造成,大多有眼軸增長問題,也就是軸性近視,國內學齡兒童近視問題大都屬於這一種。一般而言,嬰兒剛出生時的眼軸長平均約17.3毫米,發育完成時的平均眼軸長約23至24毫米,一旦近視,眼軸長每增加0.3毫米即增加近視度數100度。造成近視的原因,廖昶斌細數,從基因、環境、人為因素、早產、發育不全到疾病等都有可能。近年來,眾多研究則指出周邊屈光在近視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動物研究中發現即使中心視覺聚焦在視網膜,但周邊影像落在視網膜後方會誘發眼軸增長,表示在視覺發育過程中,周邊屈光占有一定重要的影響比例。要控制近視,目前大多透過兩面向下手,一是放鬆睫狀肌,二是周邊離焦。點散瞳藥水就是透過放鬆睫狀肌來達到控制近視的效果;周邊離焦則有角膜塑型片與採用周邊離焦的光學鏡片。睡覺戴角膜塑型片 暫時改變角膜弧度角膜塑型片與一般隱形眼鏡不同,是讓近視者在晚上睡覺時配戴,利用高透氧硬式隱形眼鏡來暫時改變角膜弧度,使角膜弧度中央變平讓影像重新聚焦在視網膜上,而角膜弧度周邊塑型後,也有周邊離焦的效果;一般晚上睡覺時配戴8至10小時,約有8、9成的人白天不用戴眼鏡即可獲得一整天清晰視力。近年來也有採用周邊離焦設計的光學鏡片,刻意將鏡片的周邊離焦落在視網膜前方,從而避免眼軸拉長的風險,達到控制近視惡化的目標,對於不想使用散瞳藥水或是配戴角膜塑型片者,也是一種新選擇。廖昶斌醫師強調,高度近視會增加未來眼睛病變的機會,開始有近視時,控制度數避免惡化,才能保護眼睛健康,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控制近視,重點皆要與醫師討論後選擇,並定期追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