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畢業前就高度近視!台灣兒童近視低齡化、度數上升快,醫師:眼球結構變化不可逆
高度近視發生年齡提早 小學三、四年級是近視高峰期
台灣兒童近視問題日趨嚴重,與現代生活型態密切相關。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醫師指出,3C產品使用年齡下降及學業壓力增加,都是近視低齡化的風險因子。根據WHO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是近視族群,而台灣大學生目前約九成為近視者,其中十分之一更屬於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與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有關,家長尤要注意兒童早期近視問題。
王孟祺醫師表示,台灣兒童近視呈現發生年齡提早、度數增加快速、高度近視比例高等現象,小學三、四年級是近視高峰期,甚至也有入學前就已達到高度近視案例。目前WHO已將高度近視下修為500度,提醒家長如果孩子一年近視增加100度,小一就近視,小學畢業前就可能已經高度近視,務必與醫師配合,把握黃金控制期,以減少近視快速惡化對孩子視力的影響。
眼球結構變化不可逆 高度近視容易更早發生白內障
王孟祺醫師表示,兒童成長過程中近視度數快速增加,容易在短時間內從輕度近視進展到中度甚至高度近視,且後續併發症多數不可逆,即使治療也難以恢復原有視力。此外,研究顯示高度近視者較容易產生早發白內障,也更可能發生視力模糊與光線散射問題。可歸納與高度近視有關的視力問題類型包括:
1. 視網膜病變:眼球拉長使視網膜變薄,增加視網膜裂孔與剝離的風險,也可能出現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包括出血、裂孔與脈絡膜新生血管,嚴重影響中央視力,導致閱讀與辨識能力受損。
2. 視神經相關疾病:高度近視患者罹患青光眼的風險高出一般人數倍,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度降低,容易造成不可逆的視野缺損。
3. 水晶體與玻璃體異常:除早發性白內障外,玻璃體退化造成的飛蚊症亦是常見問題,若伴隨視網膜裂孔,甚至會演變為眼科急症~視網膜剝離。
兒童近視控制要及早 散瞳劑與角膜塑形片應有正確觀念
兒童近視控制除了定期檢查,臨床上常使用散瞳劑、角膜塑型片等工具,王孟祺醫師說明,低濃度散瞳劑(0.01%或0.05%)主要作用是放鬆睫狀肌,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造成假性近視。當孩子仍處於「近視前期」(遠視儲備不足75度)或假性近視階段,散瞳劑可有效減緩近視進展。甚至讓部分度數恢復。即便已是真性近視,散瞳劑仍能發揮類似角膜塑形片的作用。但驗光準確性非常重要,應避免將假性近視誤判為真性近視。
至於角膜塑形片則是一種特殊設計的硬式隱形眼鏡,王孟祺醫師解釋,夜間配戴6至8小時角膜塑形片,透過鏡片輕壓角膜可使角膜弧度暫時變平,隔日清晨取下後能在白天獲得清晰裸視力,不必配戴眼鏡,也不會因為散瞳劑而感到畏光,特別適合活動量高的孩子。
不過角膜塑形片效果僅為暫時性,一旦停止配戴角膜就會恢復原狀,近視度數也會回復。一般須滿9歲才能配戴,務必要由眼科醫師檢查角膜弧度與度數是否合適,也要注意持續清潔以減少感染風險。
853240培養用眼習慣 學業表現變化當心視力警訊
王孟祺醫師提醒,雖然臨床上可以透過散瞳劑、角膜塑形片等方式幫助控制近視,家長仍不能忽略孩子的用眼狀況,建議掌握「853240」六個口訣讓孩子培養良好用眼習慣:
8:每天睡眠八小時。兒童若因3C熬夜,睡眠不足會影響眼睛健康,充足睡眠能促進恢復與發育。
5:每天攝取五種蔬果。均衡飲食提供抗氧化物與營養,有助維護眼睛功能。
3:坐姿三直角。閱讀寫字時,身體、膝蓋、手肘應維持直角,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因姿勢不良造成近視。
2: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多項研究證實,戶外陽光與遠距離注視能有效延緩近視發展。
4:遠離四種3C產品。避免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與電視,應以大螢幕、遠距離取代小螢幕。
0:近距離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規律休息能放鬆睫狀肌,減少眼睛疲勞。
兒童視力變化易受環境影響,王孟祺醫師指出,幼兒期若看電視無正常反應、常跌倒或撞到東西,都可能與視力異常有關,如果發現孩子出現鬥雞眼、外斜視或瞳孔白色反光更要盡快至眼科檢查。學齡期的孩子即便有視力問題也可能不敢主動告訴師長,應注意是否經常瞇眼、皺眉,或喜歡靠近螢幕、走到電視前面等近視警訊。
王孟祺醫師提醒,孩子3歲起就能學習比視力表,確認視力是否正常,當入學後發現視力低於0.8,應盡快至眼科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屈光異常或是否有斜視、弱視等問題。此外,學業表現也可能反映視力問題。如果孩子課業表現突然下降,可注意是否因為坐在後排無法看清楚黑板而影響學習,並將視力檢查列為優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