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何先生近日發現右眼視力明顯退化,看直線時竟出現彎曲、影像扭曲的情況。起初他以為只是用眼過度,休息幾天就會恢復,然而症狀遲遲未改善,便前往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求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右眼視網膜上增生膜,俗稱「黃斑部皺褶」,屬於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視網膜病變。
64歲何先生近日發現右眼視力明顯退化,看直線時竟出現彎曲、影像扭曲的情況。起初他以為只是用眼過度,休息幾天就會恢復,然而症狀遲遲未改善,便前往新竹台大分院眼科部求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右眼視網膜上增生膜,俗稱「黃斑部皺褶」,屬於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視網膜病變。
孕婦在懷孕20周後發生血壓升高的狀況,收縮壓大於140mmHg或舒張壓大於90mmHg,且患者原先沒有高血壓的病史,便可定義為妊娠高血壓。初產婦、曾經發生過妊娠高血壓者、多胞胎、糖尿病患者、腎臟病患者或是免疫疾病患者都是妊娠高血壓的好發族群。妊娠高血壓的孕婦,由於全身性小血管發生痙攣,血流量減少,造成周圍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血壓升高以外,身體的器官也可能受到傷害。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中醫師表示許多妊娠高血壓的婦女在分娩後血壓就會逐步正常,然而若是孕期中控制不佳,便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子癲前症,也就是所謂的妊娠毒血症,除了血壓升高,還會伴隨全身水腫以及蛋白尿,並且出現頭痛、視力模糊,噁心嘔吐、上腹疼痛等症狀,嚴重時也會對肝腎以及凝血系統造成破壞,同時還會影響胎兒,產生胎盤鈣化或胎盤剝離、胎兒體重過低或生長遲滯,並且可能有早產或是胎死腹中的危險,因此對於妊娠高血壓一定要小心謹慎地看待。 妊娠高血壓分虛實 用藥針灸皆可治療 吳宛容中醫師說明妊娠高血壓可對應到中醫的「子暈」、「子眩」、「子腫」及「子癇」,臨床治療可分為虛證和實證兩大類型。虛證發生原因是由於懷孕時期陰血會下聚養胎,若本身肝腎陰虛,便可能因此而陰血不足難以制陽,導致肝陽上亢,治療方面需以滋陰潛陽為主;實證發生原因則是因為懷孕時期情緒緊繃,肝氣鬱結化熱化火,擾動風陽,治療則以平肝息風為主。除了辨虛實以外,也需觀察病人水腫的情況,適時選用健脾利水的藥物去幫助水濕代謝,並且酌加補腎固胎的藥物,才能控制血壓同時安胎。除了用藥以外,也可透過針刺百會穴、風池穴及太衝穴來協助降低血壓。吳宛容中醫師補充,若是不敢針灸的孕婦也不用擔心,可以在耳朵上的降壓穴、降壓溝或耳神門穴上敷貼王不留行子,輕柔的按壓用指腹刺激,同樣也能幫助血壓的穩定。 飲食與心情很重要 杜仲續斷茶能安胎又降壓 擔心妊娠期間血壓升高的孕婦,飲食方面可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雞肉、魚肉與豆類,還有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像是菠菜、空心菜、香蕉和奇異果,並且多補充水分,同時減少過多鹽分攝取。躺臥休息時可採取左側臥,以減輕子宮壓迫下腔靜脈,改善胎盤的血流供應。懷孕期間盡量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維持充足睡眠不熬夜,避免因情緒過度緊張或是過度勞累導致血壓上升。血壓輕微升高的孕婦,可以在中醫師的評估之下適量的服用「杜仲續斷茶」。杜仲與續斷皆有滋補肝腎之功,同時還可幫助安胎,並且具有降血壓的作用。吳宛容中醫師提醒,孕婦於懷孕期間除了須定期監控血壓以外,同時密切注意身體是否有出現頭痛、視力模糊或腹痛等症狀,並且多留意胎動,盡早發現治療,才能保護母體也保護胎兒。
看東西視線扭曲、變形,視野中央出現模糊黑影,別以為只是眼花!眼科醫師提醒,這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全台65歲以上長者約每10人就有1人罹病,更是50歲以上族群的失明主因。擔任衛教大使的藝人郭子乾以照護者身份分享自身經驗,岳母因黃斑部病變而導致右眼失明,左眼僅剩模糊視力,日常行動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呼籲民眾善用1招自測視力是否健康。
領先全球!台北榮總突破國內外研究瓶頸,首次找出黃斑部皺褶造成視力惡化的關鍵因素。黃斑部是負責中心視力的重要部位,若表面被纖維組織薄膜覆蓋,就會形成「黃斑部皺褶」。研究發現,其形成關鍵在於膠質細胞大量增生,且膠質密度越高者,術後視力恢復程度越差,提醒民眾若出現視線扭曲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高度近視發生年齡提早 小學三、四年級是近視高峰期 台灣兒童近視問題日趨嚴重,與現代生活型態密切相關。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醫師指出,3C產品使用年齡下降及學業壓力增加,都是近視低齡化的風險因子。根據WHO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一半人口是近視族群,而台灣大學生目前約九成為近視者,其中十分之一更屬於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與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有關,家長尤要注意兒童早期近視問題。 王孟祺醫師表示,台灣兒童近視呈現發生年齡提早、度數增加快速、高度近視比例高等現象,小學三、四年級是近視高峰期,甚至也有入學前就已達到高度近視案例。目前WHO已將高度近視下修為500度,提醒家長如果孩子一年近視增加100度,小一就近視,小學畢業前就可能已經高度近視,務必與醫師配合,把握黃金控制期,以減少近視快速惡化對孩子視力的影響。 眼球結構變化不可逆 高度近視容易更早發生白內障 王孟祺醫師表示,兒童成長過程中近視度數快速增加,容易在短時間內從輕度近視進展到中度甚至高度近視,且後續併發症多數不可逆,即使治療也難以恢復原有視力。此外,研究顯示高度近視者較容易產生早發白內障,也更可能發生視力模糊與光線散射問題。可歸納與高度近視有關的視力問題類型包括: 1. 視網膜病變:眼球拉長使視網膜變薄,增加視網膜裂孔與剝離的風險,也可能出現近視性黃斑部病變,包括出血、裂孔與脈絡膜新生血管,嚴重影響中央視力,導致閱讀與辨識能力受損。 2. 視神經相關疾病:高度近視患者罹患青光眼的風險高出一般人數倍,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度降低,容易造成不可逆的視野缺損。 3. 水晶體與玻璃體異常:除早發性白內障外,玻璃體退化造成的飛蚊症亦是常見問題,若伴隨視網膜裂孔,甚至會演變為眼科急症~視網膜剝離。 兒童近視控制要及早 散瞳劑與角膜塑形片應有正確觀念 兒童近視控制除了定期檢查,臨床上常使用散瞳劑、角膜塑型片等工具,王孟祺醫師說明,低濃度散瞳劑(0.01%或0.05%)主要作用是放鬆睫狀肌,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造成假性近視。當孩子仍處於「近視前期」(遠視儲備不足75度)或假性近視階段,散瞳劑可有效減緩近視進展。甚至讓部分度數恢復。即便已是真性近視,散瞳劑仍能發揮類似角膜塑形片的作用。但驗光準確性非常重要,應避免將假性近視誤判為真性近視。 至於角膜塑形片則是一種特殊設計的硬式隱形眼鏡,王孟祺醫師解釋,夜間配戴6至8小時角膜塑形片,透過鏡片輕壓角膜可使角膜弧度暫時變平,隔日清晨取下後能在白天獲得清晰裸視力,不必配戴眼鏡,也不會因為散瞳劑而感到畏光,特別適合活動量高的孩子。 不過角膜塑形片效果僅為暫時性,一旦停止配戴角膜就會恢復原狀,近視度數也會回復。一般須滿9歲才能配戴,務必要由眼科醫師檢查角膜弧度與度數是否合適,也要注意持續清潔以減少感染風險。 853240培養用眼習慣 學業表現變化當心視力警訊 王孟祺醫師提醒,雖然臨床上可以透過散瞳劑、角膜塑形片等方式幫助控制近視,家長仍不能忽略孩子的用眼狀況,建議掌握「853240」六個口訣讓孩子培養良好用眼習慣: 8:每天睡眠八小時。兒童若因3C熬夜,睡眠不足會影響眼睛健康,充足睡眠能促進恢復與發育。 5:每天攝取五種蔬果。均衡飲食提供抗氧化物與營養,有助維護眼睛功能。 3:坐姿三直角。閱讀寫字時,身體、膝蓋、手肘應維持直角,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因姿勢不良造成近視。 2: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多項研究證實,戶外陽光與遠距離注視能有效延緩近視發展。 4:遠離四種3C產品。避免長時間近距離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與電視,應以大螢幕、遠距離取代小螢幕。 0:近距離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規律休息能放鬆睫狀肌,減少眼睛疲勞。 兒童視力變化易受環境影響,王孟祺醫師指出,幼兒期若看電視無正常反應、常跌倒或撞到東西,都可能與視力異常有關,如果發現孩子出現鬥雞眼、外斜視或瞳孔白色反光更要盡快至眼科檢查。學齡期的孩子即便有視力問題也可能不敢主動告訴師長,應注意是否經常瞇眼、皺眉,或喜歡靠近螢幕、走到電視前面等近視警訊。 王孟祺醫師提醒,孩子3歲起就能學習比視力表,確認視力是否正常,當入學後發現視力低於0.8,應盡快至眼科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屈光異常或是否有斜視、弱視等問題。此外,學業表現也可能反映視力問題。如果孩子課業表現突然下降,可注意是否因為坐在後排無法看清楚黑板而影響學習,並將視力檢查列為優先考量。
55歲張姓工程師日前夜間長途駕車返鄉,發現對向車燈刺眼、視線模糊,甚至錯過交流道,原以為只是老花眼惡化不以為意。後續,到新竹台大分院檢查後才發現,真正原因竟是「核硬化性白內障」,經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後,他的視力明顯改善,不僅能安心駕駛,也重拾生活品質。
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近年來發現右眼視力退化,不僅閱讀困難,夜間開車也變得吃力,原以為只是老花眼或疲勞所致,經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合併「兩眼不等視」所引起,接受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後,視力大幅改善。醫師提醒,白內障並非老年人專屬,若出現視力模糊、散光加劇等情況,應及早檢查治療。
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用眼過度已是常態,許多人擔心眼睛出問題,醫師指出,人的眼睛有主視眼、輔視眼之分,輔視眼出問題可能不易察覺,想要自我檢查視力是否出現異常,建議每天起床時,用手輪流各遮1眼,檢查雙眼視野是否有差異、模糊、中間黑點或黑斑、扭曲及辨色能力下降等異常,若發現異常就應儘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