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滑一整天,已是現在大眾的日常,不過網路世界深深影響著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成為他們自傷的關鍵。專家指出,兒少心理疾病在近幾年明顯攀升,尤其是憂鬱症,成長率成為了兒童身心科門診診斷的第1名。憂鬱、自傷和注意力問題,是中小學生到兒童身心科就醫的主要症狀,而網路霸凌、性訊息傳播及遊戲成癮是關鍵原因。
滑手機滑一整天,已是現在大眾的日常,不過網路世界深深影響著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成為他們自傷的關鍵。專家指出,兒少心理疾病在近幾年明顯攀升,尤其是憂鬱症,成長率成為了兒童身心科門診診斷的第1名。憂鬱、自傷和注意力問題,是中小學生到兒童身心科就醫的主要症狀,而網路霸凌、性訊息傳播及遊戲成癮是關鍵原因。
「何時開始給孩子用手機?」這是不少爸媽煩惱的親子教養問題之一。當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雖然對生活帶來便利與樂趣,但孩子一盯上手機後就毫無抵抗力,也經常造成親子間的衝突,讓爸媽傷透腦筋。心理師提點,家長可善用「4方式」讓孩子循序漸進接觸智慧型手機。
在社群更新快速的時代,我們打開手機的每一刻都在接受訊息。近期各社群平台更是啟動「短影片」機制來吸引使用者的目光。不論是Facebook、Instagram reels還是YouTube shorts等平台都有短影音的存在。《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提醒「5件事」別落入短影音陷阱而不自知。
漫長暑假展開,許多家長擔憂孩子「宅在家」恐陷過度使用網路危機,身心科醫師呼籲,長期沉迷網路,易造成局部大腦血流變少,進而影響學童心智活動發展,建議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善加利用「3招」增進正向親子關係,同時重新建立親子對話空間。
12歲的雯雯長期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於是帶著她前身心科門診。雯雯透露,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課業並不良好,打遊戲比較有成就感,另外也喜歡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讓自己感覺比較不孤單,但有幾次在網友要求下將較為私密的照片分享給對方後,就變得十分不安且經常哭泣⋯⋯
現代人更浮躁、焦慮,是真的,但為什麼?推廣善意練習的演說家休士頓.克拉夫特(Houston Kraft)在《你的善良必須更有力量》一書指出,人類每天接觸大量資訊,卻未經篩選和整理,創造力和想像力實際上正在減少,也因而消磨了對他人的同理心,寧可互相比較批判,也苛責刁難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暑假即將來臨,爸媽是否有關心孩子在「網路上的人際關係」呢?現今網路與電腦手機普及,人手一機網路吃到飽,過度使用網路除了影響孩子學習動機外,在人際孤立、身體健康受損、時間管理上也都容易受到負面的影響。但爸媽該怎麼判斷?如何好好親子溝通呢?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父母的壓力程度,可能影響孩子使用電視、電腦、3C螢幕的時間長度!最新研究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達到建議值(每天2小時為限)的3倍,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則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壓力的父母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多,顯示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疫情讓興趣轉向數位化,但不應取代實體互動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像是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他們可從事的休閒活動,例如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相當重要。吳佑佑提醒,6~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趣,同時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此外,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3步驟紓解父母自我壓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且相對來說,父母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會比較有成效,若家長希望避免自己與孩子因螢幕使用而影響身心健康,建議可透過「3步驟」: 1. 「覺察」自己的壓力現況: 釐清自己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問題(超負荷)、經濟問題(入不敷出)、空間問題(房間/客廳即教室、客廳即工作場所),檢視壓力因素並擬定改善方法,如無法改善就調整自己去適應接受。 2. 「創造」親子一起做的事情: 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帶來的好處,像是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省了外出的舟車勞頓,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助手與同伴,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 3. 「規劃」螢幕使用時間可做的身體活動: 後疫情時代為避免群聚,遠距工作、線上課程都是必要的方式,我們很難限縮螢幕的使用,但可以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久坐問題,像是看新聞節目時邀請孩子一起站著甩手、抬腿、深蹲,有規則、計畫性地去執行,有助於紓緩壓力維持健康的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邁入後疫情時代,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父母不妨有意識地改變現況,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建立紓壓習慣,不僅能幫助孩子降低螢幕使用時間、也能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