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兒少大幅增加!調查揭「1關鍵」害青少年自傷風險增5倍以上

憂鬱兒少大幅增加!調查揭「1關鍵」害青少年自傷風險增5倍以上

2025/4/21(2025/4/21 15:32更新)
滑手機滑一整天,已是現在大眾的日常,不過網路世界深深影響著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成為他們自傷的關鍵。專家指出,兒少心理疾病在近幾年明顯攀升,尤其是憂鬱症,成長率成為了兒童身心科門診診斷的第1名。憂鬱、自傷和注意力問題,是中小學生到兒童身心科就醫的主要症狀,而網路霸凌、性訊息傳播及遊戲成癮是關鍵原因。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攜手國內非營利兒少媒體《少年報導者》,共同向國人發布針對全台兒童心智科醫師、國中小學生的2項大型兒少心理健康調查和研究,包括「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趨勢及「青少年網路不當行為與自傷風險關聯」研究,希望喚起國人重視台灣孩子日益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

延伸閱讀: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3步驟整理「人際箱子」:有些人只是過客

兒少最常因憂鬱症、焦慮症就醫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現代資訊傳播快速,卻也增加兒少憂鬱症的人數,兒童身心科門診近3年成長了56%,成長率躍居第一,顯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防護正遭受困境。他說:「高達35%的心理疾病,在14歲前就已經開始發展,但在青少年階段,腦神經連結才正要定型。」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訪問100位兒少身心科門診醫師發現,門診最常見的診斷類型依序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憂鬱症、自閉症、焦慮症及相關疾病,以及發展遲緩。林健禾指出,其中憂鬱症及焦慮症增加幅度最明顯,成為國、高中生最常見的門診診斷類型;國小生則是以ADHD為最常見,其次為自閉症。

調查中也發現,65%的醫師表示,國小憂鬱症患者「偶爾出現」過自殺、自傷行為。70%的醫師表示,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高達90%的醫師表示,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延伸閱讀:
從犯錯的反應,看出孩子的性格!專家揭「1表情」恐有反社會人格

自主就醫意識隨年齡增加

不過,調查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患者自行提出就醫的自主意識大幅提高。針對高中期患者,已有92%的醫師認為是由個案本人主動提出,其次是家長發現帶至就醫;針對國中期患者,有56%的醫師認為個案主動提出希望就醫的來源增加,僅次於學校教師建議。

林健禾說明,調查顯示社會對兒少心理健康的意識逐漸提升,但仍面臨健保給付制度不合理、門診時間及專業人力不足、個案壓力過大等困境,在現有制度下資源受限,不僅影響醫療品質,讓許多孩子無法及時獲得所需的幫助;來自兒少族群求助意識的提升,也可能因為醫療系統的限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1情況致青少年自傷風險增

由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發布的「青少年網路不當行為與自傷風險的關聯」調查8,000位國小5年級到高中3年級的學生,發現有1.3%中小學生曾發生性私密影像外流、1.1%遭遇過網路霸凌、0.9%則曾是網路霸凌的加害者、 0.7%有網路遊戲成癮問題,都是導致青少年自傷風險升高的重要關鍵。

研究負責人之一、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表示,其中,性私密影像外流是自傷最嚴重的危險因子,自傷風險增5.16倍,這些外流的性私密影像,有可能讓他們陷入暴力與遭性勒索的犯罪風暴中,而引發嚴重自傷與身心症狀。

林煜軒觀察,常見的網路問題行為包括不當的霸凌或性相關訊息,如文字、圖片、影音等,更值得警惕的是,網路霸凌幾乎不會單獨存在,常見情況例如:

  • 遊戲霸凌和網路霸凌可能同時存在
  • 兒童及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遭受霸凌者,在網路世界中也容易持續遭受網路霸凌
  • 加害者也可能是曾遭受霸凌者,這樣惡行循環的行為可能為雙方都造成嚴重心理創傷。

關鍵在於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

林煜軒指出,關鍵不是在於家長應管束孩子用多少時間上網,而是要關心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網路使用也是孩子獨立的過程,更理想的作法是在給予孩子手機前,先培養孩子判斷能力,讓他們知道哪些行為存在風險,並試著跟孩子一同參與網路世界。

如何判斷孩子出現自傷行為徵兆?林煜軒提醒,孩子可能出現網路自傷行為的最明顯徵兆為睡眠異常,若觀察到孩子的睡眠時間明顯縮短、入睡困難或頻繁早醒,就要提高警覺;無精打采、不願上學,或情緒突然暴躁等異常變化,也可能是警訊。建議家長,及早發現異狀關心孩子,並以適當治療介入,才能避免嚴重後果。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