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假來臨,青少年擁有更多自由時間,也面臨更多來自人際、環境與內在壓力的挑戰。草屯療養院提醒,暑假是青少年行為偏差與接觸成癮藥物風險提高的關鍵時期,透過家庭、學校與社會多方合作,提供青少年安全且充滿理解的支持系統,才能真正協助他們遠離偏差,走在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道路上。
隨著暑假來臨,青少年擁有更多自由時間,也面臨更多來自人際、環境與內在壓力的挑戰。草屯療養院提醒,暑假是青少年行為偏差與接觸成癮藥物風險提高的關鍵時期,透過家庭、學校與社會多方合作,提供青少年安全且充滿理解的支持系統,才能真正協助他們遠離偏差,走在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道路上。
為避免中小學生沉迷滑手機及3C產品,2025年9月起,教育部將實施「學生手機集中管理」政策,讓孩子在校更專注學習。《優活健康網》特摘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分享「解決網路沈迷的關鍵」,真正的因應之道從來就不是逃避,而是如何幫助自己跟孩子培養足夠的心理免疫力。
滑手機滑一整天,已是現在大眾的日常,不過網路世界深深影響著兒童及青少年,可能成為他們自傷的關鍵。專家指出,兒少心理疾病在近幾年明顯攀升,尤其是憂鬱症,成長率成為了兒童身心科門診診斷的第1名。憂鬱、自傷和注意力問題,是中小學生到兒童身心科就醫的主要症狀,而網路霸凌、性訊息傳播及遊戲成癮是關鍵原因。
「何時開始給孩子用手機?」這是不少爸媽煩惱的親子教養問題之一。當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雖然對生活帶來便利與樂趣,但孩子一盯上手機後就毫無抵抗力,也經常造成親子間的衝突,讓爸媽傷透腦筋。心理師提點,家長可善用「4方式」讓孩子循序漸進接觸智慧型手機。
在社群更新快速的時代,我們打開手機的每一刻都在接受訊息。近期各社群平台更是啟動「短影片」機制來吸引使用者的目光。不論是Facebook、Instagram reels還是YouTube shorts等平台都有短影音的存在。《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提醒「5件事」別落入短影音陷阱而不自知。
漫長暑假展開,許多家長擔憂孩子「宅在家」恐陷過度使用網路危機,身心科醫師呼籲,長期沉迷網路,易造成局部大腦血流變少,進而影響學童心智活動發展,建議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善加利用「3招」增進正向親子關係,同時重新建立親子對話空間。
12歲的雯雯長期使用網路,常常晚睡導致白天沒精神,上課無法專注。母親懷疑雯雯「網路成癮」,於是帶著她前身心科門診。雯雯透露,自己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和課業並不良好,打遊戲比較有成就感,另外也喜歡在網路上與陌生人聊天,讓自己感覺比較不孤單,但有幾次在網友要求下將較為私密的照片分享給對方後,就變得十分不安且經常哭泣⋯⋯
現代人更浮躁、焦慮,是真的,但為什麼?推廣善意練習的演說家休士頓.克拉夫特(Houston Kraft)在《你的善良必須更有力量》一書指出,人類每天接觸大量資訊,卻未經篩選和整理,創造力和想像力實際上正在減少,也因而消磨了對他人的同理心,寧可互相比較批判,也苛責刁難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