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

孩子網路成癮,全因父母壓力大!醫教你「3步驟」避免#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父母的壓力程度,可能影響孩子使用電視、電腦、3C螢幕的時間長度!最新研究指出,在疫情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達到建議值(每天2小時為限)的3倍,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6小時,有些甚至高達13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3.2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則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壓力的父母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更多,顯示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疫情讓興趣轉向數位化,但不應取代實體互動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以預期的。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像是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就會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增加他們可從事的休閒活動,例如跳舞、打球、閱讀、畫畫等,幫助孩子減少螢幕使用時間,避免因限制幾分鐘關掉電腦/電視、沒收手機/平板方式與孩子產生摩擦。 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相當重要。吳佑佑提醒,6~12歲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找樂趣,同時特別需要被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此外,父母不用因為孩子使用螢幕時間增加而感到自責,除了陪伴孩子讀書,可盡量抽時間多與孩子互動,像是玩撲克牌、下棋、玩桌遊等實體互動,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也能讓自己稍微喘口氣、紓緩壓力。 3步驟紓解父母自我壓力、同時促進親子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且相對來說,父母在這個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會比較有成效,若家長希望避免自己與孩子因螢幕使用而影響身心健康,建議可透過「3步驟」: 1. 「覺察」自己的壓力現況: 釐清自己的壓力源,例如工作問題(超負荷)、經濟問題(入不敷出)、空間問題(房間/客廳即教室、客廳即工作場所),檢視壓力因素並擬定改善方法,如無法改善就調整自己去適應接受。 2. 「創造」親子一起做的事情: 以正向的態度看待疫情帶來的好處,像是增加親子共處時間、省了外出的舟車勞頓,將壓力轉為助力,例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助手與同伴,共同分攤家務、一起做飯、一起運動。 3. 「規劃」螢幕使用時間可做的身體活動: 後疫情時代為避免群聚,遠距工作、線上課程都是必要的方式,我們很難限縮螢幕的使用,但可以避免使用過程中的久坐問題,像是看新聞節目時邀請孩子一起站著甩手、抬腿、深蹲,有規則、計畫性地去執行,有助於紓緩壓力維持健康的身心。 葉雅馨呼籲,在邁入後疫情時代,即將迎接新的一年的同時,父母不妨有意識地改變現況,找出自己的興趣並建立紓壓習慣,不僅能幫助孩子降低螢幕使用時間、也能促進彼此的心理健康。

居家防疫讓網路當保母 當心網路成癮上身

居家防疫讓網路當保母 當心網路成癮上身#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限制出門活動的機會,孩子們停課不停學,居家學習不免長時間掛在網路上或頻頻滑手機。兒童心智科醫師表示,去年疫情之後,門診網路成癮青少年暴增,不僅造成情緒上的問題,也影響學習及行為。提醒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晚睡、晚起,凡事得用手機做為條件才能說得動,甚至為了手機說謊及罵人,有可能是網路成癮的跡象。孩子晚睡晚起、情緒易暴怒可能就是警訊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臧汝芬表示,3C產品日新月異,功能也愈來愈新穎,對兒童青少年非常有吸引力,近來不少人宅在家,閒來沒事不自覺一直滑手機,不知不覺愈滑愈久,到最後不掛在網路上,就不知要做什麼,脾氣甚至變得爆躁,生活也日夜顛倒。臧汝芬指出,去年門診因網路成癮就醫人數直線增加,近期疫情又升溫,提醒父母注意,有些網站甚至有一些不當的影片,容易讓青少年行為出現偏差,如果孩子晚睡、晚起,生活作習不正常,經常是早午餐一起吃,手機不離手,做什麼事都要以玩手機做為交換條件,情緒易暴怒等,就可能是網路成癮徵兆,要特別留意。約定使用上限 家人每天固定時間一起聊天要讓孩子不要網路依賴,從小就不要讓3C產品變成孩子的保母,2歲以下更不要讓孩子看手機,平時在家以身做作則,不要動不動就滑手機,家人每天應有固定的時間聚在一起聊天。強硬限制使用不符合實際情況,反而應該透過親子間適當的溝通,建立理性的使用範圍,例如,約定使用上限,平日一小時、假日最多三小時,同時對於情緒的管理進行了解,是不是快到使用終止時間就容易「引爆」?或者玩遊戲時將輸贏看得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已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待疫情趨緩,務必尋求醫師協助。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

防疫悶壞了 孩子網路成癮變小霸王#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達近半年的防疫期間,限制不少民眾外出活動的機會,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近期門診中發現不少因疫情在家「悶壞了」的親子共處問題,也發現以往長期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問題,必須將戰線拉長。孩子將輸贏看很重?嚴重應就醫一名16歲的男學生,過去幾個月來完全沒有正常的同學互動與社交生活,假日就只能關在家裡沉迷於線上遊戲,不僅不跟家人互動,飲食也不正常,家長見狀制止與糾正,男學生反而動手毆打媽媽,鬧進了派出所。臧汝芬提醒,原本已有情緒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若忽略其行為表現,可能從「一靜到一動」的變化過程十分快速,形成脾氣暴躁無法理喻的小霸王。隨著3C產品的多元與易得性愈來愈高,使用年齡的普及性也不斷下修,臧汝芬表示,強硬的限制使用不符合實際情況,反而應該透過親子間適當的溝通,建立理性的使用範圍。例如,約定使用上限,平日一小時、假日最多三小時,同時對於情緒的管理進行了解,是不是快到使用終止時間就容易「引爆」?或者玩遊戲時將輸贏看得很嚴重?值得注意的是,若已出現「干擾性情緒障礙」,務必要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干擾性情緒障礙 發作時伴隨暴力行為臧汝芬表示,一般較常見的情緒障礙者,會對「不」採取零容忍,只要有人限制他的行為就容易生氣,但多數處於鬧情緒、不理人;但「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發作時會伴隨語言或肢體暴力行為,甚至一周至少有三次大發雷霆,像個「火球」般到處衝撞。臧汝芬指出,身邊若有干擾性情緒障礙者,當他們失控時,建議先尋求支援,並將暴力對象隔開避免受傷,風暴過後,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可以找出是否為對立反抗情緒障礙,或者有過動等共病現象之前未被診斷。回歸正常社交 勿在虛幻世界愈陷愈深隨著疫情趨緩,建議開始回歸正常社交活動,從防疫時期的小家庭小圈圈的共處模式中走出來,接觸健康生活與運動休閒,也藉由親友的互動探訪等,找回原來的生活步調,勿讓孩子在真實與虛幻之間無法分辨而愈陷愈深。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

網路成癮影響身心 6大現象可辨別#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目前資訊網路與電腦手機普及,人手一機網路吃到飽,致每天沉迷於網路遊戲。根據台灣網路成癮調查,國、高中生網路成癮的比例超過20%,也越來越多學生因沉迷網路遊戲而影響學業、家庭和人際關係,甚至連身體健康都受損、無時間管理觀念等都受到負面的影響。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吳孟寰表示,當家長限制網路使用或被迫停止時,學童產生不安或憤怒的情緒等,迫使親子關係更加緊張。甚至因管教而引起嚴重肢體衝突,家人關係的決裂。當孩子出現以下六大現象時,家長應當心孩子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1) 一回家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2) 在無法上網時會出現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發脾氣情形。3) 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4) 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或從事其它休閒活動。5) 白天精神越來越差,做事無法專心、頻打瞌睡。6) 功課變差,寫作業變得草率,上學拖拖拉拉。網路成癮 已被視為精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有些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父母應了解孩子網路成癮的真正因素為了預防網路成癮,家長除了要多注意孩童的使用時間、頻率外,也要過濾他們所接觸的資訊,但千萬不要用太激烈的方式來限制(如隨意斷網等),反而應先以勸導的方式來進行,不然可能會弄巧成拙。建議家長先試著瞭解孩子是否已達到網路沉迷的程度,且注意網路成癮背後的問題,例如:長期陷於人際關係困難、學業成就低下、或家庭關係衝突等,是造成很多人會選擇網路遊戲或社群網站來逃避壓力、尋求成就感或是彌補社交的需求的原因。避免網路成癮 家長宜多關心與溝通吳孟寰醫師建議,在漫長的暑假中,家長可採取的策略包括:與孩子一起規畫生活與上網時間,規範每日使用網路的時間,設定休息時間,協議將重要事情做完後才可上網,共同從事的戶外休閒活動等等。另外,家長也可與學校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校人際相處情況,是否有被霸凌、遭同儕排擠,或是學習困難等狀況。如果孩子因限制網路使用路的時間而有明顯焦慮、憂鬱症狀、自殺意念,或是與家人嚴重衝突,建議至醫院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

孩子頻上網當休閒?心理健康易出問題#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注意過家中孩子休閒時最常做的事,是否一有空閒就盯著螢幕看?要注意他們的上網時間是否過長了!根據一篇2017年4月發表於《BMC公共衛生》期刊的研究指出,網路使用時間與心理健康困擾有高度關連。青少年憂鬱 女性比例明顯高於男性該研究為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者以2013-2014年《第二次澳洲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調查》資料,透過階段區域隨機抽樣,選出5500名具有代表性的年輕人。其中共2967名11至17歲平均年齡14.5歲的青少年透過平板電腦完成自我報告問卷,包含平日和週末的平均網路使用情形、評估憂鬱症狀及測量心理困擾的量表。研究者檢驗網路使用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並調整可能的干擾因子。結果顯示,9.7%的青少年出現憂鬱症狀,且女性(13.9%)明顯高於男性(5.8%);1/5(21.7%)的青少年經歷高或非常高的心理困擾,其中女性(28.7%)約為男性(15.3%)的2倍。研究指出,平日有17.8%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網路超過7小時,週末則每4至5人就有1人。網路使用平均時間超過7小時,與女性罹患憂鬱症及青少年有心理困擾問題達顯著相關。網路遊戲聲光效果強 使其他休閒活動難以吸引孩子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質采表示,上述研究為大樣本的實證研究,證實網路使用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及情緒影響,但仍需瞭解是否因身體不適或其他原因造成此行為。休閒時網路使用通常為社交群體及遊戲,而大多遊戲容易使玩家久坐、長期盯著螢幕、飲食不規律甚至干擾睡眠,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心理健康。陳質采醫師提醒,網路遊戲有較強烈的聲光效果,當孩子從豐富的感官世界撤退時,一般休閒活動就會顯得平淡無奇,如同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其他食物就沒味道,較難吸引孩童。建議新世代父母可透過延後孩子接觸網路的使用,培養其他健康的休閒行為,以降低其網路成癮的機會。父母阻斷或改變孩子網路使用習慣 可以讚美、兌換等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一般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或憂鬱傾向為男性的1.5倍,與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女較青少男易出現憂鬱症狀及心理困擾結果相同。相關研究也顯示,網路使用習慣中女性多為社群網絡、男性為遊戲,可能因為女性對人際關係較為敏銳,同時社群網絡經營與言語不當的處理也相對增加女性的使用時間。上網為現今多數青少年常見的休閒行為。通常一個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當父母覺察到孩子過度使用網路或黏在網路上,就應該要阻斷或改變使用習慣。葉雅馨主任提醒,阻斷的過程如同習慣的建立需要花時間,父母可漸進式的協助孩子改變,當孩子每減少網路使用一小時,可給予鼓勵讚美,或是兌換的方式,例如孩子不要帶手機到戶外跑步或打球一小時,回來就可以上網兩個小時。用相對的方式去限制及增強,有助於孩子改善上網久坐行為。現今健康相關促進大多著重在身體方面,因應網路成癮行為問題,應建構完善的心理健康促進網路資源,達到有效預防的效果。

年輕人有精神疾病症狀 易網路成癮?

年輕人有精神疾病症狀 易網路成癮?#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28連假即將到來,為期4天的假期,是否已安排好豐富行程,還是打算宅在家滑手機、打電動呢?根據研究指出,潛在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有關。單身、女性、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程度較低者與社群網路媒體的成癮有正相關;而男性、單身、年齡較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憂鬱程度較高者與電玩遊戲的成癮呈現正相關。ADSD、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可能與網路成癮有關2016年3月發表於《成癮行為心理學》期刊的研究,共23533人完成調查。研究者使用卑爾根社交媒體成癮量表、遊戲成癮量表、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填量表、強迫症量表修訂及醫院焦慮憂鬱量表進行分析。參與者女性佔65%,男性佔35%,年齡範圍從16至88歲,平均年齡為35.8歲。研究者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精神疾病症狀(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強迫症、焦慮症和憂鬱症)特徵的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可能可以列入預防網路成癮的目標,但其中網路成癮行為,社群媒體與電玩遊戲間的相關性較低,且與不同變項有關,將「網絡成癮」視為統一概念並不恰當。社群網路成癮焦慮程度較高 電玩成癮憂鬱傾向較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上述研究顯示「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成癮者有不同的特徵,其中社群網絡成癮者焦慮程度較高,害怕與人面對面交談,但仍期待與人互動並且建立關係;電玩遊戲成癮者的憂鬱傾向較高,可能藉由電玩遊戲逃避人群,從中尋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網路成癮如同酒精或藥物成癮者,嘗試藉由改變心智的物質達到自我治療。社群網路或遊戲成癮者常合併有精神方面疾病,代表科技產品使用上癮者也試圖自我治療。詹佳真醫師呼籲,不論是何種原因,一旦對科技產品使用上癮,必然對社交、娛樂、工作教育還有家庭生活造成影響,讓原先想逃避的問題更嚴重。科技產品的使用只是休閒娛樂,如果有身心方面問題建議尋求專家協助,以免不小心淪為網路成癮者。師長、父母可觀察孩子行為 是否異於往常或其他孩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顯示,潛在精神疾病症狀與社群網絡和電玩遊戲的成癮有關,其中憂鬱、單身、年紀輕的人較易成為網路成癮者。呼籲親友或師長透過「覺察」、「行動關心」及「協助」成為孩子第一線守護者。父母可觀察孩子行為表現是否異於過往;學校端師長則能透過孩子間的比較,覺察出差異性(排除孩子個性特質),例如在班級中鬱鬱寡歡、沒勁、疲倦總是想睡覺等。網路成癮有3項覺察指標:網路使用時間過長、作息明顯改變、表現出很極端的情緒。例如使用網路幾乎佔據孩子醒著的所有時間,或是玩不停,睡眠減少甚至略過吃飯時間,以及如果不使用就會產生不安、焦慮甚至憤怒。孩子可能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卻沒辦法控制,當發現他們出現這些行為合併成績滑落、跟朋友沒有互動,建議進一步聊聊,給予行動關心。葉雅馨主任提醒,當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已經無法控制,不論是親友或師長應帶孩子尋求專業協助,避免網路成癮行為造成更大的影響。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

網路成癮列疾病 晚睡、拒學恐是警訊#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三的小媛因拒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近期更成天沈迷網路世界,少與人互動、沈默寡言,抱怨常失眠、凡事都提不起勁,甚至有時感到呼吸困難。原先一直被當做憂鬱症治療,但情況並沒有好轉,直到找到鑽研網路成癮的醫師才發現原來已經網路成癮。小媛住院治療2週後,鼓勵家人培養小媛的學習目標與興趣,現在已經成功回歸正常生活。網路遊戲成癮已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暨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理事長臧汝芬表示,上述病例乍看之下的確很像憂鬱症,但深入會談了解後發現,父親長期酗酒,酒醉還會把小媛當成出氣筒,為了家庭和諧小媛一直不敢說出口,也因此,小媛開始學會逃避、閃躲,把自己封鎖,進而投入網路遊戲世界尋求安慰與釋放。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視為一種精神疾病。網路成癮可分2層面,一個是預防性的「防止」,另一個則是成癮後的「戒斷」。透過專業介入治療,幫助其痊癒,從正確診斷、找出共病現象、投予適當用藥、深入會談、並配合認知行為功能的改善,每一個環節都缺一不可,甚至在急性期時,家長要能理解醫師讓孩子住院治療「斷捨離」的必要性。當孩子因沉迷遊戲拒學、早上難起床、晚睡須特別當心由於網路成癮的問題一直存在兒童青少年群組中,這些人的心思最需要分享並且找到共鳴,因此除了同儕陪伴外,家庭功能的健全與完整,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臧汝芬醫師提醒,許多家長不忍心孩子沒收手機發脾氣或自傷,失去早期「防止」沈迷的先機,最後只能痛苦接受「戒斷」過程。呼籲家長留意,當孩子因過度沉迷上癮,開始排斥學習、出現早上爬不起來、晚上晚睡、出現拒學等現象,可能孩子已屬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