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變

領先全球!台灣產官學合作、首次提出糖尿病「精準衛教」新觀念

領先全球!台灣產官學合作、首次提出糖尿病「精準衛教」新觀念#腎病變

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42萬,糖尿病共病多,其中心血管疾病及腎病變比例高、影響甚鉅。然而,每位患者狀況不同,如果能精準評估共病發生風險並及早預防,將有機會提升照護品質、也降低不必要醫療負擔。國際間對於精準醫療多仍停留在後期治療,而台灣領先國際、提出「精準衛教」新觀念,依據每位患者的病程、可能延伸的共病問題、嚴重程度進行分析,並給予相對應的衛教內容,期望能從前期預防、照護階段即可達到精準化! 國家衛生研究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於31日簽署「2025糖尿病精準衛教計畫」合作備忘錄,期待透過推動「精準衛教」,可以賦能照護團隊,並提升患者的自我照護意識,同時達到共病預防目標,讓臺灣糖尿病衛教體系更加完善,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者最需重視心腎病變!精準衛教新趨勢、助糖友及早預防共病風險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因糖尿病就醫人數已高達242萬,糖尿病共病多且影響深遠,國家衛生研究院許惠恒副院長分享,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多出3倍。心血管疾病更躍升近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而腎臟病變更不容小覷、每三位糖友就有一位將衍生慢性腎臟病問題,因此,及早預防共病非常重要,長期不僅可減少整體病程花費,更能讓病患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即便是同一種疾病,不同糖尿病患者也會根據身體狀況而需要相對應的治療方式,精準醫療已是一大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司徒惠康院長表示,國際間在推動精準醫療時多著重於治療上,但其實前期預防衛教也需要因應患者狀況而更個人化,舉例來說,國衛院現階段正投入一款糖尿病共病預測平台的研發,運用數據計算、比較共病風險,以提供精準醫療照護模式。歐弘毅秘書長進一步說明,過往糖尿病患者需要兼顧腎心共病預防、可能得同時顧慮多面向生活型態調整與治療,但在精準衛教工具輔助下,可幫助患者預測不同共病的發生機率與順序,並且因應提早做好準備。 照護團隊賦能、病人為中心、共病早期預防 三面向邁向糖尿病精準衛教時代 配合精準衛教趨勢,國家衛生研究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臺灣阿斯特捷利康共同發起「2025糖尿病精準衛教計畫」,王治元理事長表示,本次計畫將會著重於三大面向的強化: 照護團隊賦能:精準化衛教工具的實際運用需仰賴衛教師的專業與投入,因此將會大幅提升衛教師於照護過程中的重要性,強化衛教師的角色,並促進跨團隊經驗交流。 病人為中心:精準衛教將改變過往照護觀念,除了更以患者為中心的個人化健康管理外,也將提升病患的自我照護能力,落實照護平權。 共病早期預防:精準檢測腎病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針對共病擬定最適合的個人化預防、治療與照護方式,進而提升醫療效率與患者的生活品質。 王治元理事長表示,整體而言,精準衛教計畫將有助於個人化健康管理的落實,針對不同患者族群提供有系統且貼近需求的衛教資源外,也進而避免更多共病發生,提升病患生活品質。 產官學跨界合作!共創糖尿病精準衛教新紀元 糖尿病照護需要各界積極投入,國家衛生研究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臺灣阿斯特捷利康於今(31)日舉行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期待透過產官學合作,提升糖尿病患自我照護能力及共病預防,並且在與台灣政府政策接軌的推動下,擴大台灣良好照護品質的國際能見度。臺灣阿斯特捷利康長期深耕糖尿病治療領域,總裁Claudio Longo分享,公司向來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積極參與精準衛教與照護的推動,期待透過這次計畫,幫助更多患者及早預防共病、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為糖尿病衛教盡一份心力!

腎臟病末期該怎麼吃?中醫飲食原則:避高磷高鉀食物、可吃冬粉米粉

腎臟病末期該怎麼吃?中醫飲食原則:避高磷高鉀食物、可吃冬粉米粉#腎病變

孫太太來看診時,憂心忡忡地表示,自己的腎臟功能已經掉到第4期了,且她拿出檢驗報告,又說自己患有糖尿病也已多年,但是控制的還可以。直到2年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eGFR)降低到51,這2年來一直選擇吃西藥,但沒想到上個月測eGFR卻只剩下26,最後的辦法只能來求治中醫了,看看還有沒有希望。

糖友5成不知腎病變風險 醫:控制風險因子,及早介入能有效改善

糖友5成不知腎病變風險 醫:控制風險因子,及早介入能有效改善#腎病變

一名49歲男性X先生,罹患糖尿病已有9年病史,也伴隨體重過重、高血壓、高血脂與抽菸習慣問題,來門診時,腎臟已經有病變徵兆,不僅腎絲球過濾率(eGFR)已經在45~59ml/min/1.73m2 屬於洗腎高風險階段(CKD stage 3a),也有蛋白尿的問題,若沒有採取行動,很快會走上洗腎的命運。 曾良達診所院長曾良達說明,肥胖、三高、抽菸、家族病史等,都是慢性病的風險因子,個案一直以來不太注重自己的健康,個案的長輩本身已在洗腎,直到回到老家擔心自己也步上洗腎後塵,決定來門診好好調整自己的狀況。 三高共病恐引發腎臟危機,遵循醫囑掌握”逆轉腎”時機 根據數據顯示,有7成糖尿病患合併高血壓問題,超過4成合併慢性腎臟病,超過8成有高血脂症。曾良達醫師表示,糖尿病的共病問題是患者常忽略的潛在危險,尤其疫情後這樣的病患更有明顯增加趨勢,在診所的糖尿病友當中.6成7就有高血壓問題,其中男性佔了65%,與男性肥胖比例較高有關。 X先生由於很擔心步上長輩洗腎的後塵,在治療期間準時回診且配合醫囑服藥,也搭配衛教師、營養師的叮嚀作生活型態調整。在團隊努力下經過一年時間,不僅尿蛋白數值從2029.75(mg/g)降到1161.39(mg/g),BMI更從32下降至28(kg/m2),使用治療指引建議藥物後,血壓與血糖也有良好的控制,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胰島素注射的次數也減少了。 基層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是你的好厝邊 國人普遍對於糖尿病共病問題認知不足,根據統計,超過5成「糖尿病腎病患」都未認知到腎病變風險,同樣高達5成對於尿蛋白警覺性不高。曾良達醫師說明,微量白蛋白尿越多,是腎病變很大的檢視指標。 政府持續推動基層診所加入糖尿病患者的照護,特別是在腎病變的預防與追蹤。曾良達醫師表示,民眾透過基層診所就醫,最大好處就是以全人照護出發,能全面檢視疾病問題,不單只是開藥,更會透過營養衛教團隊來進行生活習慣的改善。 而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所認證的「保腎護心卓越機構」,便是強調診所團隊提供積極照護,加強提升糖尿病患伴隨腎心風險因子的衛教知識及腎病變管理,提供糖友最佳的醫療與生活照護品質。如曾良達診所在病患照護上,患者每次回診的生理數據都會系統化管理,也搭配最即時性的APP:line或智抗糖(H2),來做衛教溝通,病患看得到數據的進步,也更願意配合治療。此外,也會及時注意病患是否有其他疾病風險須進一步轉診確認,盡早積極介入適當的治療管理。 透過「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的基層診所即時照護,不僅讓參與照護方案的糖友生活品質明顯改善,透過數據更發現糖尿病患者因為併發症等重症帶來的死亡率也降低。 民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也可以透過搜尋「保腎護心卓越機構」線上衛教網站,或是直接輸入網址https://actonmrf.com/,了解住家附近有哪些優質的基層診所,進行專業的慢性病風險評估與諮詢。

腸泌素能救命又省上億健保!糖尿病友發起連署,懇求放寬給付

腸泌素能救命又省上億健保!糖尿病友發起連署,懇求放寬給付#腎病變

醫嘆:現規範與實際治療需求有落差、盼政府單位一併考量照護成本與負擔 台灣糖尿病人口約240萬,不僅有年輕化趨勢、且人數逐年增加。血糖控制不好,將併發腎病變、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僅讓糖友因共病苦不堪言、更可能奪去性命!而每年綜合糖尿病與併發症疾病衍生的照護支出,竟要燒掉健保近千億。近年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及早使用腸泌素介入治療,可減少共病機率,提升糖友安全、減少照護負擔,無奈我國現階段健保限制過於嚴苛,需要糖化血色素超過8.5以上達6個月才能給付,等於糖友需忍受半年全身器官泡糖水,才有機會健保用藥,不僅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也讓多數患者感嘆腸泌素治療看得到、用不到!近期糖友們更自主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立案,呼籲民眾一同參與連署、促進放寬健保給付,讓患者可即早使用腸泌素藥物,有效減少共病風險、減少健保負擔! 有鑑於當今全球社會習慣變遷,糖尿病幾乎成為已開發國家最注重的慢性病問題之一,糖尿病不只肇因於個人習慣,更與患者的家族遺傳、性別、工作狀態等因素有關。60歲的李先生確診糖尿病20年,過去他曾任職銀行經理,在工作型態影響下,經常三餐飲食不正常、熬夜應酬,早已埋下糖尿病隱憂;直到出現長期腿麻、胸悶症狀,李先生才驚覺事態嚴重,求助醫師發現確診糖尿病,甚至當時已併發心血管疾病前兆,病況危急,多次與醫師討論選擇自費使用腸泌素藥物,雖然需要背負不小的治療負擔,但也才逐漸穩定病況、遠離死亡風險。可惜不是每位病友都能負荷,只能深陷洗腎、心血管共病陰影與奪命恐懼中。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李弘元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糖尿病人口仍逐年成長,如何幫助患者穩定控糖、遠離共病是首要任務,近年國際治療指引中皆提出建議醫療團隊及早為患者評估使用腸泌素藥物治療的可行性,由於該藥物與天然人體激素相似,不僅可穩定血糖、控制體重,更可連帶減低腎病變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使腸泌素藥物成為近年來國際間治療糖尿病的重要利器,但醫師也說明:「目前台灣健保規範較嚴,患者必須符合糖化血色素超過8.5%且時間長達半年、或已發生過重大心血管疾病才可給付使用腸泌素,導致患者近用藥物的可能性低,多半無法負擔治療。」。 台灣過去限縮腸泌素藥物健保給付,主因還是因為藥物單價相對高。但近期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估算,如及早提供患者使用腸泌素治療,將會在第3年因減少心腎併發症支出而打平增加藥費,並在第4年與第5年各可節省6800萬與1億2400萬元的健保支出,也就是說早期使用腸泌素的花費,長期將大幅減輕後續健保負擔,並節省醫療資源,這項數據也成為近期糖友爭取放寬健保給付的核心理念。 倡議立案的主要糖友祝先生指出,在台灣有許多患者與李先生一樣,因工作影響生活習慣、落下病根,但為了治療與生活所需,無法撇棄工作,只能盡量與病共存,許多糖友也因無法負擔自費治療,即便知道腸泌素可以預防共病,但只能活在共病恐懼中。其實不僅醫界與病友希望幫助患者以更好治療方式穩定病況,政府單位必定希望幫助病友有多元治療選擇,達到治療效益並減少健保負擔。祝先生強調連署是希望提升政府重視、並進一步開啟對話的機會,也希望大眾一同連署發聲,讓糖友擁有更完整的治療權益,攜手為台灣健保創造更好的未來。 連署連結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

高齡共病糖友險洗腎 破除用藥傷腎迷思 找回健康腎力#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糖尿病齡20年的74歲陳大姐,因擔心用藥容易上癮或傷腎,長年未良好控制,過往飯後血糖幾乎都是高於200mg/dL,糖化血色素部分往常更是達9~10%(數值高於6.5%即為糖尿病)。至陳宏麟診所就診時發現腎臟已出現病變,腎絲球過濾率(eGFR)已剩30 mL/min/1.73 m2,若未即時介入,恐於2~3年內步入洗腎。雖已過早期黃金診療期,但經過醫護團隊加強其病識感的提升及破除患者迷思後,開始積極接受醫護人員團隊的建議按時服藥,腎臟功能及血糖控制都逐漸進步,拾回腎力人生。 糖友降血糖 更要及早預防腎臟病變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表示,這位大姐是相當棘手的案例,患者一來到門診就發現糖尿病問題嚴重,腎臟也已經面臨病變。陳宏麟說明,之前來診所前不僅已出現蛋白尿,血糖也已需每天打兩劑胰島素才得以控制,已過了早期診療的黃金期。 儘管女兒也是從事醫療相關領域,但由於老人家自己住在鄉下,很難隨時叮囑。詢問過往醫療經驗,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的情況下,認為打針會上癮或者是吃太多藥對腎臟不好,有時連胰島素都沒有按照醫囑來進行施打,甚至有段時間還相信民俗療法自行抓中藥吃,因此病情一直沒有改善。 陳宏麟強調,腎絲球過濾代表著清除廢物的能力,腎絲球過濾率衰退到30 mL/min/1.73 m2表示腎功能已相當不好。如果仍然控制不良,腎功能可能每年以5~10 mL/min/1.73 m2的下降速度惡化,不出2、3年時間恐需洗腎。 由於個案已經面臨大小血管的病變,因此陳宏麟在治療策略上除以降血糖,血壓,血脂等等風險因子為目標外,更要同時考量保護腎臟及其他器官,以及連帶可能產生的大血管病變所導致更多併發症的危機。 遵從醫囑 搭配新藥 健康腎力新生活 所幸這位病患在來到保腎護心卓越機構認證的陳宏麟診所後,透過團隊專業的心腎風險資訊提供及積極衛教之下,鼓舞患者開始重視自我風險管理,於治療三年後,搭配糖尿病口服新藥控制並按時服藥之下,腎絲球過濾率已經進步,維持50~60 mL/min/1.73 m2,胰島素也調節至一天只要打一次,精神狀態因為血糖穩定而變好,人也變得更開朗。陳宏麟表示,為方便讓更多民眾取得衛教資訊,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也特別架設「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線上衛教網站 (https://actonmrf.com/ ),除了能快速了解更多糖尿病相關風險預防知識,若有相關醫療需求,民眾也可於網站查詢最鄰近的認證機構診所諮詢。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迷思,認為吃藥或者打針對腎臟不好,但中斷醫療只會加速惡化,建議與醫生進一步討論個人的治療期待與腎臟保健目標,決定適切的治療計畫。陳宏麟提醒,除了要遵照醫囑,同時也要根據個人狀況聽從營養師建議做飲食調整與改善,才能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糖尿病患1/3都有心血管疾病,甚至有一半患者是因為心血管併發症而離世,而腎臟不好也會連帶影響心臟功能,故共病照護是很重要的環節。陳宏麟表示,目前糖尿病新藥已經可以能夠保護腎臟、心臟,不僅減少腎臟壓力、發炎、延緩腎功能惡化,也能降低26%心臟衰竭機率,新藥甚至可以排糖,提早使用對於糖胖症(糖尿病與肥胖共病)的治療有穩定體重的效益。 經過這次認真進行治療,陳宏麟發現這位大姐不僅都準時回診,也懂得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乖乖服藥。陳宏麟鼓勵患者,不要因為不了解病情而抗拒治療,只要找對方法配合醫囑,糖尿病也能夠維持生活品質、找回健康 更多基層診所與衛教資訊: 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 https://actonmrf.com/ 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腎病變、腎功能、蛋白尿、洗腎、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