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變

嘔吐、昏迷不醒 男腎臟病變

嘔吐、昏迷不醒 男腎臟病變#腎病變

葉女士的生涯規劃是在退休後,陪著患有糖尿病的老伴一起開車環島旅行。她開心地選在七夕情人節出發,途中她的丈夫經常嘔吐,還怕掃興而欺騙太太自己是暈車,三天後先生在突然昏迷不醒。葉女士一開始以為是農曆七月撞邪卡到陰,連忙帶他去附近廟裏求神拜拜,直到發現毫無起色,才慌張前往醫院就診,發現是腎臟病變。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葉時孟說,國人常見的慢性腎臟病在初期不一定有任何不適,這些腎臟病惡化進展通常相當緩慢,但等到有症狀時又已經太晚。葉女士的先生送到醫院時,發現他因糖尿病造成血管病變,進而造成腎臟功能損傷時,已經是無法改變的慢性腎臟病第五期。一般腎臟病早期沒有症狀,病人大多不會自己注意到,所以尿液檢查、血液檢驗、超音波掃描等定期檢查是非常重要。其它例如發現自己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和倦怠都是慢性腎疾的相關身體警訊。而如果是腰側疼痛、血尿等異常症狀十分明顯時,也要儘速就醫檢查診治。延伸閱讀「腎臟病變」: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009

糖尿病足潰瘍、組織壞死 高壓氧治療免除截肢夢魘

糖尿病足潰瘍、組織壞死 高壓氧治療免除截肢夢魘#腎病變

59歲郭女士(化名),有多年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病史,近年來更併發慢性腎衰竭而接受常規的腹膜透析治療。月前,左側末端的兩個腳趾,因為感覺遲鈍而產生不自覺的外傷,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範圍不但變大且出現黑色壞死的現象,經醫生診斷後告知:由於下肢動脈循環不良,需要做膝下截肢的手術,病人為求保存肢體的完整,無法接受截肢手術的建議,進而輾轉到新店耕莘做進一步的處理。該院新陳代謝科裴馰主任安排住院之後,除積極控制血糖外,並由高壓氧科做傷口附近的經皮氧分壓(TcpO2)檢查,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同時會診心臟血管科王禎煜醫師處理病人下肢動脈的問題,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証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在做完一連串的檢查及處理之後,再搭配密集的高壓氧治療,傷口附近的氧分壓從原來接近的臨界值上升至兩倍,之後,在整形外科劉鳳明主任的細心治療下,病人只做了左腳兩趾的傷口處理而保留了完整的小腿,不但改善原有的問題更保存病人的肢體功能。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高壓氧醫學科 - 陳紹原醫師表示,糖尿病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5%的糖尿病患者會因足部問題而就醫,15%的患者在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足部問題也是糖尿病患者住院最常見的原因。此外,45-70%的截肢是因本疾病所造成的,可見糖尿病所造成的合併症,對病患的影響相當大。糖尿病足潰瘍的處理原則包括三部分:首先是以藥物控制血糖及感染,再來是外科手術清創與局部血管血流重建,最後再輔以高壓氧治療,活化缺氧的組織。高壓氧治療對於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是一個很好輔助療法,它可使截肢的機會減少,傷口復原機會增加,且縮短治療的療程。陳紹原醫師指出,高壓氧治療可快速提高體內氧氣濃度,並促進新血管生成,使缺氧的不健全組織活化,所以能幫助的潰瘍癒合,對於糖尿病足的潰瘍患者,施以二十次以上治療後,往往會有很大的改善。郭女士接受高壓氧經皮氧分壓的檢測發現組織周圍的含氧量非常低,而因本身又有下肢動脈循環不良的問題,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證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使血循更加順暢。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它不僅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腦血管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原因,它也是造成周邊血管阻塞,導致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酸麻,間歇性跛行,疼痛,到最後不可逆的壞死及潰瘍,最後截肢。一旦有症狀時,就必須積極的進行檢查和治療,以避免後續症狀的持續惡化。陳紹原醫師說,檢查項目包括:(1)上下肢血壓的比值(2)周邊血管超音波及運動量測試(3)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括了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血管核磁共振攝影或導管血管攝影(4)高壓艙經皮氧分壓(TcpO2)的監測可了解病人在正常環境及高壓氧環境下傷口附近氧氣的含量。當症狀無法以藥物改善時,就應該即早治療,例如運用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動脈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等等)的技術應用於足部,否則等到病情惡化到形成潰瘍,壞疽時才接受這些治療,通常是無法逃避截肢的命運。陳紹原醫師提醒,希望使大家能明瞭嚴重的糖尿病足合併下肢動脈阻塞,截肢並不是唯一的結果,在積極的血管重整(動脈血管氣球擴張術)之後,配合完整的高壓氧治療,只需做部份傷口處理,還是可以保持完整的功能,當然注意足部安全、控制血糖的穩定,更是避免問題產生的不二法門。

中醫五大處方 治療糖尿病腎病變

中醫五大處方 治療糖尿病腎病變#腎病變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在民國91年之後,糖尿病已躍升至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您還停留在『只是』慢性病之一的印象中嗎?當糖尿病控制不好時,容易使視網膜、腎臟和神經造成傷害,也會加速心臟、腦部和四肢動脈血管的粥狀硬化。其中最令人害怕的首推「腎病變」diabetic nephropathy (DN),若演變成尿毒症,就有可能要終生洗腎。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糖尿病患者在發病10~15年後,30~40%會發生尿蛋白,而腎病變的發生從早期尿蛋白到腎衰竭尿毒症平均要8~10年左右,在長期透析治療的尿毒症病患中,因糖尿病所造成的比例愈來愈多,在歐美國家糖尿病已是形成尿毒症的第一位,所以早期篩檢出尿蛋白並積極治療就很重要。蔡醫師指出,糖尿病腎病變依其臨床症狀,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腎小球高過濾期,糖尿病初期。常用處方如:白虎加人參湯。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肌酸酐清除率增高。中醫多屬『燥熱陰虛』,治療以養陰清熱潤燥為主,降低高過濾作用的超負荷現象,血糖穩定、並使腎功能恢復。◎ 第二期:進展期。常用處方如:生脈散、六味地黃湯。腎小球結構上開始受損。運動試驗出現微量白蛋白尿。中醫多屬『氣陰兩虛』,益氣養陰為主,促進修復受損結構,避免腎臟進一步破壞。◎ 第三期:明顯期,腎病變早期。常用處方如:參苓白朮散。出現臨床上持續白蛋白尿,高血壓,腎小球濾過率開始下降。中醫多屬『脾腎氣虛』,以健脾溫腎利濕為主,降低腎臟負擔,加強腎臟的修復。◎ 第四期:臨床腎病期。持續性蛋白尿。常用處方如:金匱腎氣丸。尿素氮、肌酸酐開始升高。腎小球濾過率每年降低10%。開始出現清晨眼瞼浮腫、以後波及全身。中醫多屬『脾腎陽虛』,以溫陽化濕為主,提升腎小球過濾功能,降低水腫及蛋白尿。◎ 第五期:尿毒症期。常用處方如:真武湯、二陳湯。腎小球廣泛硬化,嚴重高血壓,水腫,貧血。中醫多屬『陽衰濁毒瘀阻』,以溫腎助陽、降濁化瘀為主。幫助尿毒排泄,增加尿液排出量。蔡醫師提醒患者,罹患糖尿病不能逃避,必須維持血糖穩定、控制血壓之外,也需要定期抽血檢查血中的肌酸酐及尿素氮數值,及尿液中的蛋白測定,聽從醫師指示,才能有良好的癒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