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變

糖友當心!併發症才是無形殺手

糖友當心!併發症才是無形殺手#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現代人來說,糖尿病並不陌生,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種疾病真正可怕之處不在糖尿病本身,而在於長期的血糖增高或不穩定而引發的併發症!就曾經有位罹患糖尿病的吳小姐認為自己年輕,就忽略定期檢查,結果竟出現眼網膜病變以及腎病變。忽略定期檢查 左眼、腎功能退化才開始治療近年來,糖尿病患者與日俱增,開業醫聯合診所衛教師林泱汝表示,這位患者吳小姐憑著自己年輕而忽略定期檢查,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某天因視力模糊就診,發現左眼視網膜病變已經影響視力,腎臟功能也開始退化,吳小姐才開始認真配合治療。糖友莫輕忽糖尿病帶來的危機林泱汝指出,糖尿病需透過各項身體檢查的數值去了解糖的健康狀況,再透過飲食、藥物、運動相互配合去改善血糖值,讓糖友的健康不要走下坡!這位吳小姐雖然健康狀況已獲改善,但是出現病變的器官已經無法恢復了。因此,糖尿病用藥患者的照護,很需要透過充分的衛教指導,避免併發症的發生。糖友定期檢查 預防併發症發生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糖友要定期進行檢查,每3個月檢查1次糖化血色素、每年至少進行1次空腹血脂、眼底、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資深糖友(罹病5~7年以上)的大、小血管,常因血糖控制不佳發生病變,所以更要注意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不要輕忽糖尿病併發症對身體的影響,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醫訊/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

醫訊/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CKD)在台灣的盛行率約11%,推估約有200萬名慢性腎臟病病友,但其中僅有3.5%的民眾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顯見大多數民眾對於慢性腎臟病的認知有限,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將舉辦「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透過專科醫師講解腎病變與有氧老師教導病友運動,以期教育民眾與病友建立正確的慢性腎臟病認知。蛋白尿、水腫、高血壓及腎臟功能惡化慢性腎臟病友洗腎之原發因素以「糖尿病」居冠,比例高達45%,其中更有25%已進入「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因此民眾須謹慎控制血糖以避免造成「糖尿病腎病變」,輕者蛋白尿,嚴重者出現水腫、高血壓及腎臟功能惡化,最終進入洗腎之階段。適度運動 改善血糖、血壓、腎功能再者,鼓勵慢性腎臟病病友調整規律的生活方式,並適度的運動能改善血糖及血壓,同時延緩腎功能惡化,故本院邀請腎臟保健中心主任陳奎篤醫師與有氧老師林麗秋,促使病友建立正確的糖尿病腎病變保健知識,也鼓勵病友適度的運動,改善血糖及血壓,並延緩腎功能惡化。課程時間為10月28日(六),上午9:15~12:00在大雅院區11樓1102會議室,招收人數60位,報名自即日起至10月21日或額滿為止,全程免費,敬備蔬食便當,請洽(05)2752940—腎臟保健中心衛教師,恕不接受現場報名,歡迎慢性腎臟疾病病友及家屬、社區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名稱:慢性腎臟病民眾教育講座時間:105年10月28日 星期(六) 上午9:15-12:00地點: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大雅院區11樓1102會議室(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565號)  洽詢:腎臟保健中心衛教師(05)2752940

血糖管理差 恐引發心血管、腎病變

血糖管理差 恐引發心血管、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少蔬果、少運動,就算是沒有遺傳體質、身材標準的年輕人,都有可能罹患糖尿病,也使這項慢性疾病,成為健康的最大殺手。血糖管理不佳 增致死風險愛胰協會游能俊醫師表示,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做好血糖管理,所引起的併發症,因為血糖管理不佳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腎病變等併發症,大幅提升生命威脅風險,而低血糖則可能會造成昏迷,甚至有致命危險。像是控糖作家順子提到,自28歲那年被檢查出患有第1型糖尿病後,利用定時記錄不同食物,在各項活動中記下對血糖升降的影響,打造出一套飲食準則,使血糖能夠一直維持平穩。消炎藥、類固醇 也會影響血糖值游能俊醫師說,應由服用的藥量來評估測量血糖的次數,約每日2~4次,但全台有173萬人接受糖尿病治療,僅有半數患者家中備有血糖機,而真正做到定時測血糖者也僅有2成,是造成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等藥物,也會造成血糖值浮動,若糖尿病友因為疾病需要服用此類藥物,則應該與醫師討論血糖藥的調整,並更確實紀錄三餐飯前血糖,以利醫療團隊能更準確給予服藥指示。4方配合 助血糖維持平穩醫師強調,飲食均衡,做到確實量血糖並完整紀錄,配合醫師指示用藥,並且每週運動150分鐘,不要超過2天不運動,能夠使血糖維持在平穩狀態,也是血糖管理的最佳途徑。

飲食不忌、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患當心腎病變

飲食不忌、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患當心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腎衰竭是糖尿病眾多併發症之一,糖尿病導致腎病變的原因為血糖控制不好、高血壓飲食不節制、遺傳等因素,以上因素容易發生糖尿病腎病變,營養師表示良好的血糖控制、嚴格控制高血壓,以及正確的飲食原則能夠避免早期腎病變。 腎病變該怎麼吃?飲食把握低蛋白、高纖維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蔡秀雯營養師表示,早期糖尿病腎病變的病人,在飲食上應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但因為減少蛋白質的量所以要注意熱量維持是否足夠,餐與餐之間務必補充低蛋白澱粉,注意血糖的平穩性,還有高纖維食物的攝取。蔡秀雯營養師也說,腎臟病患者必須限制蛋白質,因此可選擇含氮較低的澱粉當點心,例如:粉粿、仙草愛玉、或鹹的米苔目、冬粉,飲料部分可飲用不加糖咖啡、清茶,而烹調用油以飽和脂肪酸低的植物油為主,如以沙拉油、芥花油、橄欖油取代豬油及奶油。蔡秀雯營養師叮嚀腎臟病患者在攝取低蛋白甜點時,應注意水份的攝取,避免水腫問題。他也強調,妥善的控制血糖、血壓,並且正確、規律的飲食,除了可以預防早期腎病變,也能減緩腎病變的惡化,另外重要的是病人需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預防各種併發症。

糖尿病老翁險洗腎 飲食控制解危機

糖尿病老翁險洗腎 飲食控制解危機#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若飲食控制不佳,易發生腎病變!台北中山醫院腎臟科方家浩醫師表示,長期飲食控制不當,血糖、血壓容易不穩定,久而久之恐危及腎功能,提醒糖尿病患者千萬留意飲食控制,避免引發糖尿病腎病變而終身洗腎或死亡。方家浩醫師說,75歲的楊先生患有25年糖尿病病史,2個月前家人緊急送醫,經醫師診斷罹患第三期糖尿病腎病變,主因乃是患者因長期飲食控制不佳,導致他的血壓及血糖相當不穩定;楊太太多年來為了先生的飲食烹調費盡心思,甚至焦慮到失眠,最後聽從醫師與營養師建議,除了定期看診服藥外,每日3餐與醫院營養組搭伙,沒想到2個月後,患者糖尿病病情穩定,蛋白尿指數也獲得改善,免於洗腎危機。糖尿病腎病變發生率達3成!方家浩醫師進一步說明,糖尿病腎病變之於糖尿病患者,為常見的慢性併發症,發生率高達3成,其中90%患者為第二型糖尿病合併腎病變,且值得注意的是,腎病變的年齡層偏高,銀髮族需更加小心;患者血糖若持續升高,易造成腎臟肥大,導致腎絲球硬化,最後腎功能惡化,恐需洗腎度日或引發死亡。中山醫院營養組林素貞營養師也表示,多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容易因飲食控制不佳,長期攝入過多高糖或高蛋白質食物而引起腎病變。對此,建議糖尿病患者可採取低鹽飲食,或是參考醫院營養組設計的健康菜單,幫助控制病情。● 菜單範例/如午餐患者可吃蔥爆豬柳80g、彩椒雞片40g、配上少許蔥餅(低蛋白澱粉0.5份)、時蔬1碗、8分滿白飯和葡萄110g;晚餐患者可吃炒牛肉40g、炒素雞40g、少許冬粉、時蔬1碗、8分滿白飯和蘋果125g。

糖尿病患者應多控制飲食 避免併發腎病變!

糖尿病患者應多控制飲食 避免併發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知道,有許多腎病變的患者,很高的比例都是因為糖尿病惹禍嗎?豐原醫院腎臟病個案管理師呂玉華表示,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目前醫院慢性腎臟病患者中有40%的病人皆是因糖尿病腎病變所引起。控制糖尿病 飲食管理很重要而為了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產生,糖尿病病患的飲食,一定要多加控制,像是低鹽、低油等飲食觀念及如何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以減少糖尿病腎病變發生。糖尿病個案管理師賴昱臻表示,糖尿病是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或功能減低所引起的一種新陳代謝發生障礙的慢性疾病,門診衛教中較常發現有些病人美食當前難以克制,有些則是不敢吃多也不敢吃水果反而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如何正確的調整飲食、控制飲食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將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或略輕,臨床症狀往往可以改善許多,而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血糖穩定較易控制亦能降低體重及脂肪。營養師賴侑伶提醒,控制血糖的順位需接受營養師所建議的六大類飲食均衡攝取,並著重主食澱粉量與水果量的控制(因屬於影響血糖之主要食物類別),再而依據血糖情形定時定量使用醫師所開立血糖用藥及養成每日運動習慣,才能達到將血糖、血脂及血壓控制穩定,避免全身性之併發症產生。

你的腎健康嗎?高危險群應小心謹「腎」

你的腎健康嗎?高危險群應小心謹「腎」#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因為飲食習慣或是生活習慣不佳的原因,導致糖尿病成為了國人的文明病,然而,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除了會併發其他身體器官之病變,甚至會讓腎臟產生病變,進而導致腎衰竭;對此,新樓醫院衛教師蔡璻奾提醒民眾,應好好控制血糖變化,來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蔡璻奾解釋,高血脂、長期吸菸、血糖或血壓控制不佳,生活作息不正常等因素,都是造成糖尿病腎病變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患者,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有家族性腎臟疾病,以及藥物濫用者,也都是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所以,這些民眾應定期作腎功能檢查及尿液篩檢,以防腎病變。那麼如果腎臟出現毛病,有那些症狀可以發現呢?蔡璻奾說明,腎臟病早期症狀,包括血壓變高、下肢水腫、蛋白尿、血尿、夜尿次數頻繁、少尿,另外隨著腎臟功能繼續惡化,當身體無法承受多餘水份或過多的代謝廢物堆積在體內時,腎衰竭的症狀就會陸續出現。對此,蔡璻奾呼籲,民眾應正確的認識糖尿病,嚴格的控制血糖,維持正常血壓,配合飲食控制與適度的運動,戒菸戒酒,依醫囑使用藥物,勿濫用成藥,勿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偏方,定期做腎功能監測,才能預防糖尿病對我們的傷害,減少糖尿病腎臟病變的發生。

止痛藥成分勿合併服用 恐致腎病變

止痛藥成分勿合併服用 恐致腎病變#腎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阿斯匹靈和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都是大家熟知的止痛藥成分,在衛生署健康電子報中指出,若乙醯胺酚與阿斯匹靈兩者合用,很可能提高因使用止痛劑而導致腎病變、尿毒症及腎臟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的風險。因為阿斯匹靈有消炎、解熱以及鎮痛效用,乙醯胺酚只有解熱與鎮痛作用,但高劑量的阿斯匹靈有腸胃刺激的副作用,為降低腸胃刺激,又要維持產品的止痛效果,目前我國比照日本在劑量減半的前提下,准予止痛藥中合併使用阿斯匹靈及乙醯胺酚兩種成分。電子報中指出,乙醯胺酚藥品多數屬於指示用藥,也是家中的常備藥,民眾可於藥局經由藥師或藥劑生指示購買服用,遇上頭痛、發燒、感冒等小毛病,有人很自然地就拿起來吞服。尤其是患有肝、腎疾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在服用乙醯胺酚藥品前,更應先請教醫師、藥師、藥劑生。大家都有接觸止痛藥的機會,民眾也不必太恐懼,只要了解藥物的功用,服用時確實遵循說明書之規定,切勿長期自行購買服用,且避免再併服其它止痛藥,將可能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將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根據過去食品藥物管理局設置的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過去曾有疑似用乙醯胺酚發生與腎臟相關的不良反應,其中1件因未使用過量而致肝腎衰竭、1件為併服其它止痛藥而發生急性腎衰竭現象,電子報中也提醒應注意產品說明書上的警語,「服用本類製劑三天後,發燒、疼痛症狀未見改善,應停藥就醫。」以及「成人不得連續服用本類製劑超過7天,小孩不得超過3天。」,建議民眾從最小建議劑量開始服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