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家健身,會不會累得要死卻毫無成果,或者過量訓練導致受傷?其實把握關鍵原則,你就能事半功倍。《徒手健身》一書中羅列了9項「訓練原則」,本篇摘錄其中「超負荷原則」、「連續性原則」段落,給有志自主訓練者參考,不妨試著根據說明,安排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以下為原書摘文:
自己在家健身,會不會累得要死卻毫無成果,或者過量訓練導致受傷?其實把握關鍵原則,你就能事半功倍。《徒手健身》一書中羅列了9項「訓練原則」,本篇摘錄其中「超負荷原則」、「連續性原則」段落,給有志自主訓練者參考,不妨試著根據說明,安排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以下為原書摘文:
邁入熟齡,體重對健康的影響只有與日俱增,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仍以深厚醫療專業,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成為身體負債,活得健康無負擔,別因代謝下降就輕易放棄對身體的掌控權。以下為原書摘文:
近年因新冠肺炎大流行,許多人為了在家工作也能保持活動習慣、避免上健身房因接觸他人增加感染機率,使得居家健身蔚為風潮。西班牙知名運動科學家吉列爾莫的著作《徒手健身》,就深入淺出的分享了利用居家環境進行身體訓練的技巧,並提醒別忘了搭配飲食控制,才能事半功倍。以下為原書摘文:
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以深厚的醫療專業和親身熟齡生活出發,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為避免受病痛折磨,快樂享受人生下半場,得從此刻就開始為「健康存摺」打下基礎。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民眾近期踴躍追加施打第3劑疫苗,但不論是哪種疫苗,接種後最常反應的症狀便是「注射部位疼痛」,尤其在剛打完疫苗後,手臂不適相當有感,有人痠痛到無法舉起手臂,有人則是睡覺翻身壓到被痛醒;但復健科醫師就指出,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疫苗所導致,也可能是太過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影響。「疫苗注射肩傷害」24小時內就出現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指表示,「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SIRVA) 是指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據統計,約有9成的病患是24小時之內隨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3天才出現肩膀問題,而這些症狀90%會自然復原,不需要特別治療。但若想即時緩解肩膀疼痛症狀,可先透過復健科理學檢查,確定骨關節真正疼痛原因,再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藥來降低發炎反應,後續搭配物理治療儀器及復健運動,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盡快回復正常手臂功能。輕度「肩關節復健操」伸展肌肉減緩痠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建議,適度的肩關節活動可伸展攣縮的肌肉群,運動時以不引發更嚴重痠痛的輕度活動度為原則,以下提供1招:舉高整隻手臂,手臂內收外展如擦大桌面動作,使肩膀內外轉動。每次做10下,共5組,每組間隔20~30秒,約15~20分鐘。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持續,民眾於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肩膀疼痛等副作用,通常輕微且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副作用者,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以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寒冷的冬天,許多民眾常會抱怨肩頸卡卡、痠痛不舒服。現代人日常生活離不開3C產品,無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都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緊繃狀態,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血液循環不良,會讓肩頸的肌肉一直處於無法放鬆的情形,導致缺氧、缺血而僵硬。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柯佩孜表示,肩頸痠痛普遍困擾著眾多成年人,常被視為工作壓力、過度勞動、滑手機、打電腦所引起的文明病,加上冬季氣溫低,身體循環不佳,肩頸痠痛問題更加嚴重。肩頸肌肉痠痛?做體操來放鬆很多人都利用貼藥膏、按摩來舒緩症狀;事實上,一般民眾也可以試著透過簡易的肌肉放鬆操,遠離肩頸痠痛,柯佩孜提供簡易3招「自我牽拉肩頸肌肉放鬆操」參考:第1招「放鬆左右側前斜角肌」,共5回合,每回停留10秒鐘,左右兩側交替做。步驟1:將頭部旋轉至右側,右手要扳住椅子,協助保持肩膀固定。步驟2:用左手將頭部往左側方向下壓,會感覺到頸部右側肌肉緊繃,停留10秒後即可。第2招「放鬆左右側提肩胛肌」,共5回合,每回停留10秒鐘,左右兩側交替做。步驟1:先將頸部向前彎曲,右手要扳住椅子,協助保持肩膀固定。步驟2:頭部旋轉至左側。步驟3:用左手將頭部往左下側方向壓,停留10秒後即可。第3招「放鬆枕下肌」,共1~2回合,每次1分鐘或至無痠痛為止。先平躺,使用花生球壓在頸椎下方,並搭配頭部旋轉、點頭動作來放鬆。除了透過以上體操步驟,可以在日常保健身體之外,柯佩孜提醒,如果已經出現長期肩頸痠痛,且也無法靠一般的方法緩解,就很可能不是一般單純的肩頸痠痛,而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有頸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炎等退化疾病發生風險,亦可能傷及頸椎或神經系統,建議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27歲林先生是一名電器維修師傅,2年多前因車禍,導致左側鎖骨骨折,雖經手術後復原良好,但工作時左上臂特別容易痠痛,過度勞動後手臂上舉會有受限感覺,且近3個月左右疼痛頻率加劇,導致晚上睡覺時無法側睡躺,擔憂自己是否罹患五十肩。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翁瑞陽表示,檢查發現患者在活動後症狀會較緩解,做抓癢測試時能夠摸到對側肩胛上緣,但要摸到下緣時就略顯困難,確實類似五十肩症狀。然而測試肌肉力量的阻抗測試則為正常,但雙手上舉超過60度左右會感受到阻力,超過90度後又逐漸正常,因此診斷為肩夾擠症候群;可能與鎖骨骨折造成肩鎖關節結構發生異常,與其工作需長期手舉高有關。罹患肩夾擠症候群 機率比五十肩更高!肩夾擠症候群使手臂活動範圍受限,常被誤診為五十肩。因肩膀骨頭是被肌肉包覆的地方,而被包在肱骨、肩胛骨、和鎖骨之間的是「旋轉肌」與「滑囊」。若活動時滑囊、旋轉肌肌腱、與肩胛相摩擦發炎,又被限縮在一個小空間裡,就會造成夾擠的問題。翁瑞陽解釋,當肩膀疼痛造成活動限制時,罹患肩夾擠症候群的機率其實比五十肩更高;一般會先以雙手舉高作投降姿勢來做為檢測,若手忍痛也無法舉到耳朵的高度就可能是五十肩。而肩夾擠症候群則是肩胛骨或肩膀周圍組織出現異常,導致肩峰下間隙相對變窄,肌腱、關節囊摩擦導致局部發炎腫脹所導致,往往造成局部的疼痛與手臂活動受限。容易發生在常常手高舉過肩的人身上。針灸搭配筋結處理 有效解除周邊肌肉緊繃、沾黏翁瑞陽指出,患者左肩有微圓肩情形,試著向後扳動時有明顯阻力感,肩鎖部也會出現局部疼痛,觸診發現三角肌前束有明顯條鎖狀觸感,按壓棘上肌及斜方肌都有痠痛感。因此施行針灸肩井穴、肩俞穴與巨骨穴,配合阿是穴處理局部筋結,治療後疼痛即有緩解;患者治療約1月餘,肩膀已恢復正常活動無不適。翁瑞陽分享,針灸雖可以解除周邊肌肉的緊繃,並鬆解局部的沾黏,但持續配合中醫傷科及復健鍛鍊的手法,加強過弱的肌群,才能令肩關節回到舒適健康的活動機制,順利解決疼痛與活動限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