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

身高縮水4公分?可能是骨質疏鬆悄上門#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女士是活動力很好的人,到了60多歲依舊忙進忙出。這天她如往常般彎腰搬起一個箱子時,突然感到背部劇痛,整個人跌坐在地,完全站不起身,最後只能在救護人員的協助下抵達急診室。「聽完病人的描述,我們大概就可以猜到是因為骨質疏鬆,彎腰搬重物所造成的脊椎骨骨折。」義大醫院骨科部脊椎科醫師楊士階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因為彎腰搬重物所導致的脊椎骨折比較常發生在胸腰椎交界的地方,若是在滑倒時用手去撐地,可能骨折的部位是手腕關節,或是髖關節的股骨頸。」骨質疏鬆症是全身性骨骼疾病,會在無聲無息中逐漸惡化,倘若沒有接受檢查,患者大多沒有自覺,楊士階說,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突然發生時才發現嚴重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本身雖然不會致命,但是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被迫臥床且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各種併發症也會接踵而至。根據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22%,對中老年人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此外,在骨折之後,患者可能會失能,甚至得完全仰賴他人照顧,為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楊士階醫師強調,及早發現、積極治療,才能預防骨質疏鬆症造成的危害。三項自我檢查 及早發現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大概50多歲,楊士階醫師指出,不過較高齡的老人大概65歲以後不管男女都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台灣50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檢測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我們可以替自己或家人先做個簡單的評估,如果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就要懷疑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年紀較大或出現骨質疏鬆警訊的民眾,務必盡快就醫,楊士階說,檢查骨質密度可以利用定量超音波骨密度檢查儀或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energy X ray Absorptiometry,DXA),超音波檢查的速度較快、便利性高、沒有侵入性,X光檢查的準確度較高,能夠針對脊椎與髖關節進行掃描,檢查時間大約15-20分鐘。骨密度檢查的報告會標示T值(T-Score):*當T值大於或等於 -1.0時屬於「正常」*當T值介於 -1.0至 -2.5之間稱為「骨質缺乏(osteopenia)」*當T值等於或小於 -2.5時,稱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如果患者已有骨折發生時,稱為「嚴重性骨質疏鬆症」。運用骨密度檢查我們可以利用較客觀的數據了解骨質的狀況,楊士階說明,如果骨密度檢查屬於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建議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也有製作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填入年齡、性別、體重、身高、骨折病史、父母髖骨骨折病史、抽菸、類固醇使用、股骨頸骨質密度等資料,便能估算未來十年發生骨折的風險。積極治療骨質疏鬆 預防骨折我們骨頭中具有造骨細胞與破骨細胞,造骨細胞(Osteoblast)會產生新的骨質,破骨細胞(Osteoclast)則會吸收骨質,讓骨頭一直處在動態平衡的狀態。楊士階解釋,想要治療骨質疏鬆,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抑制破骨細胞或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RANKL單株抗體、抑鈣素等,可以減少骨質被吸收。刺激造骨細胞的藥物源自人類的副甲狀腺素,可以促進造骨細胞生成骨質,需要每天皮下注射。目前還有一類藥物屬於雙重機轉藥物,能夠降低破骨細胞的骨質吸收作用,且能增加造骨細胞的骨質生成作用,有助降低骨質疏鬆患者發生骨折的機率。接受骨質疏鬆治療時,請記得每天要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預防骨質疏鬆可以這樣做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持續流失,我們要從年經時便增高最大顛峰骨量,預防骨質疏鬆,楊士階說,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包括戒菸、戒酒,也要減少咖啡因的攝取。每天攝取足量的鈣質與維生素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鈣質攝取量須達1200毫克,維生素D攝取量須達800至1000 IU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 units,IU)。鈣質必須由食物中獲得,富含鈣質的食物包括乳製品、豆類、深綠色蔬菜、海帶、香菇、堅果、芝麻等。接受日照後,身體可以合成維生素D,每天要適度接受日照,食物方面可選擇牛奶、起司、蛋黃、海水魚、淡水魚、蕈菇、黑木耳等。倘若無法由食物中攝取足量鈣質與維生素D,便可適度補充。負重運動有助增加骨質密度,肌力足夠也能改善平衡、減少跌倒及骨折風險。從年輕便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好處多多!貼心小提醒骨質疏鬆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由於骨質流失時通常沒有明顯感覺,很多患者都是在骨折發生後,才驚覺患有骨質疏鬆症,楊士階醫師叮嚀,如果具有危險因子,如年紀較大、抽菸、飲酒過量等,或是觀察到有駝背現象、身高變矮4公分以上、常常感到下背疼痛,建議就醫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有骨質缺乏、甚至骨質疏鬆的狀況,務必定期追蹤並積極接受治療,以降低骨折及其他併發症發生的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老人跌倒一年內病死率增2成 4撇步防跌

老人跌倒一年內病死率增2成 4撇步防跌#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02歲的女性人瑞在家中突然跌倒,無法動彈,家屬緊急送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經過電腦斷層等檢查,除了頭部受傷,骨科醫師王鍵元診斷,確定左側「股骨近端轉子間骨折」,向家屬詳細說明以及術前評估後,立即進行「微創閉鎖復位鋼釘固定」手術,病患隔天就坐在床邊吃飯,三天後順利出院,可以扶著助行器緩慢行走,目前復健良好。人瑞跌倒骨折 微創手術3天出院王鍵元表示,股骨近端轉子間骨折發生時,患者會感到極度的疼痛,無法活動,如果不積極治療,長時間臥床,容易引起易產生肺炎、泌尿道感染、敗血症或褥瘡等併發症,如果加上老年人常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內科疾病,一旦發生併發症就可能導致死亡,一年內死亡率高達20%。王鍵元指出,股骨轉子間骨折一般以骨折復位內固定治療為主。傳統手術治療,以鋼板鋼釘固定骨折,傷口大,流血多,復原期長,固定沒有這麼穩定,「微創閉鎖復位鋼釘固定」手術傷口小,流血比較少,復原力比較快。該病患微創傷口分別為4公分、2公分和1公分,手術約40分鐘即復位完成,三天就順利出院。浴室要防滑 照明足夠、樓梯設置穩固扶手王鍵元也提醒,家中有老人一定要特別注意防止老人跌倒,1.浴室容易濕滑,一定要防滑止滑。2.淨空的動線,最好不要有門檻,避免跌倒。3.照明足夠,避免眼睛看不清楚而跌到。4.穩固的扶手,讓老人家行走安全。

骨折不能吃香蕉、鴨肉?聽醫師怎麼說

骨折不能吃香蕉、鴨肉?聽醫師怎麼說#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骨折了,還可以吃香蕉嗎?」臨床上,經常聽到病患有類似疑問,像是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以免影響傷處的復原,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來「補骨」這些說法可信嗎?食藥署請衛福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為大家解惑。休養期間活動量降低 少吃易脹氣食物李佳龍醫師表示,香蕉的營養豐富,對於骨折病患來說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香蕉中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腎功能正常,食用一根香蕉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民眾可放心食用。至於鴨肉因為含有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對骨折病患來說,仍是可以正常攝取的食物。「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李佳龍強調,骨折後,患者活動量會降低,腸胃蠕動也會跟著減弱,此時較難消化糯米等食物,建議淺嘗即止。此外,骨折術後的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約麻醉術後3-7天),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及產氣性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大骨湯補鈣有限 牛奶補鈣更適合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來補骨,李佳龍說,熬煮大骨湯時,骨頭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其實補鈣效果並不明確,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來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珍珠粉、鱸魚精等營養補充品前,先諮詢醫師是否有必要食用,並確認個人體質是否適合。此外,民眾若想吃鈣片補鈣,務必依照仿單(產品說明書)上的建議攝取量,避免因過量攝取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均衡飲食 才能攝取骨骼癒合所需營養素事實上,骨折不只要補鈣,李佳龍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此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此外,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食藥署建議,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

半年一根骨頭斷兩次 3撇步防老人慣性跌倒

半年一根骨頭斷兩次 3撇步防老人慣性跌倒#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八十幾歲的老先生出門逛街時不慎跌倒,左側髖關節劇烈疼痛,路人見狀立刻呼叫救護車,協助他就醫。急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發現他左側股骨頸移位性骨折,後續會診骨科醫師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經過三個月的助行器保護後,老先生復原能獨立行走。過沒半年這位老先生又在自家臥室跌倒了,左側大腿又腫又痛,家人急忙將他送到急診,X光檢查發現他左側股骨在人工關節周圍有移位性骨折,因為是二度骨折且是人工關節周圍骨折,再加上病患年邁,手術風險高,為求慎重,醫師仔細地和病患及家屬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及可能發生的併發症。考慮到不開刀會長期臥床,進而造成其他併發症,甚至死亡。病患及家屬決定一搏,因此醫師為老先生手術,在骨折處打上骨板螺絲固定起來。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醫師楊瑞成指出,老先生術後回診時,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醫生,我怎麼那麼倒楣,一根骨頭斷兩次!」回顧他兩次骨折的原因都是「跌倒」,銀髮族是骨質疏鬆的好發族群,一旦不慎跌倒,經常會在髖部、手腕、脊椎、肩膀等處發生骨折。骨質疏鬆以現代醫學治療可回復的程度有限,因此如何避免跌倒是預防銀髮族骨折的一大課題。楊瑞成表示,老年人常見有下肢關節退化、肌肉萎縮無力、中樞神經系統或內耳病灶等原因導致容易跌倒,以下建議可以幫助老年人減少跌倒風險:1.在體力能負荷範圍內,保持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使下肢關節不僵硬,減少下肢肌無力,運動時若有適度的陽光曝曬,更有助於減緩骨質疏鬆,適合銀髮族的運動包括:快走、游泳、騎單車等,運動前務必有足夠的熱身以避免運動傷害。2.積極保養開始退化的關節平常可以多做伸展操以保持關節軟Q,出門時戴護膝以維護膝關節的穩定度,在家多做熱敷可以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如果症狀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不要諱疾忌醫,藥物治療包含口服消炎藥、關節內注射類固醇或玻尿酸,復健治療也可以提供不錯的療效。3.手杖、拐杖、助行器都是你的好朋友在門診常常可以看見已經跌倒很多次的老人家,不管醫師怎麼勸就是不肯拿拐杖或助行器,陪伴來的家屬會小聲地說「爸爸(媽媽)不好意思拿拐杖,怕被人家笑」,聽了不禁啞然失笑,難道就只為了怕被人家笑,寧可冒著跌倒再骨折,導致往後終生失能的風險?楊瑞成提醒,每個人都會變老,也應適度地服老。不強逼自己從事超出體力負荷範圍的運動,該拿拐杖的時候,不要為了面子而不拿,一旦不小心跌倒造成髖部骨折,倘若沒能完全復原,造成終生失能,除了自己痛苦,家人也會跟著受罪。

清瘡骨髓炎傷口越挖越大 中醫調理漸癒合

清瘡骨髓炎傷口越挖越大 中醫調理漸癒合#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高瘦的年輕男性雙手拄著拐杖來看診,他動作熟練地拉起褲管、露出充滿手術疤痕及補皮的小腿,掀開紗布,有個1元硬幣大小的傷口,緩緩地滲出灰色的膿。他2年前車禍,兩隻小腿骨折,手術後原本沒異樣,直到1年前傷口縫線附近腫起來,檢查發現是骨髓炎,後來就是不停的清傷口、清瘡手術、高壓氧、抗生素、補皮瓣手術…傷口越挖越大,似乎沒完沒了,「我上星期才開刀清瘡,今天又是這個樣子,爛爛的,一點都沒有改善,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車禍傷口第一時間未清除乾淨 細菌進入骨骼深部繁殖慢性骨髓炎是開放性骨折或骨科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細菌順著傷口深入骨髓,尤其是車禍的傷口,很難第一時間及時清除乾淨,細菌進入骨骼深部、骨髓腔的巢狀結構內繁殖,膿液可能積聚在骨髓腔,造成骨頭缺血並迫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腔隙中。當慢性感染繼續進行時,有豐富血管供應的肉芽組織會轉變為緻密的疤痕,而這種血管稀少的疤痕,在感染部位的周圍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障礙,所以慢性骨髓炎不只是一種感染疾病,也是一種缺血性疾病。骨髓內感染發炎後增生的滲出液會增加骨髓內的壓力,滲出液就有可能會將致病菌帶到骨皮質以及骨膜,進而造成骨膜上的血液循環遭受阻斷,而使得骨頭壞死。而且,循環受阻之後,正常免疫細胞與抗生素無法深入感染核心,導致感染時好時壞、很難根除,是很棘手的問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慢性骨髓炎,在中醫後來多歸類於「骨癰」、「附骨疽」、「朽骨疽」的範疇。在古代,人們對不同部位的癰疽有不同名稱,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靈樞第八十一•癰疽》提到「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發於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一直到了唐代,逐漸有了較常共用的名稱,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附骨疽》中這樣記載:「以其無破,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又說「有久癰餘瘡敗為深疽者,在腨脛間,喜生瘡,中水惡露寒凍不瘥,經年成骨疽,亦名「胻瘡」,深爛青黑,四邊 堅強,中央膿血汁出,百藥不瘥,汁潰好肉處皆虛腫,亦有碎骨出者」幾乎就是慢性骨髓炎反覆發作的臨床描述。古書形容「病情嚴重反覆難治,像被兇猛老虎咬中」其他還有一個生動而特別的病名「白虎飛屍」,《景岳全書》說「附骨疽,又名白虎飛屍,留連周期,或展轉數歲,冷毒朽骨出盡自愈。」形容他病情嚴重而反覆難治,就像是被兇猛的老虎咬中,至死也不鬆口。中醫治療上,古籍《瘡瘍大全.附骨疽門主論》寫的很清楚,「一切附骨疽症皆起於腎,腎主骨,治宜溫補腎氣,骨得陽和則腫硬自能水解矣。」中醫治療骨髓炎,和西醫完全不同,是著重在人的全體,並非著重在細菌本身,所以抗藥性細菌對於中醫並不是個無解的問題。中醫著重在調理元氣,元氣充足、氣血旺盛,就可以讓感染的部位開始生肌長肉長骨頭,只要局部開始長,細菌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壓迫及破壞,另一方面,經過調養之後人體的正氣也會越來越充足,免疫系統可以恢復正常工作,認識細菌、殺死細菌,管你是不是抗藥性都可以一網打盡……傷口越長越好,細菌越來越少,當然就越來越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不傷肌腱復原快

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不傷肌腱復原快#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翁小姐平常有跳國標舞的習慣,近日因車禍導致左側股骨頸完全位移性骨折,醫師考量翁小姐骨折較嚴重,但年紀較輕且有運動習慣,故建議接受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當天立刻開始簡易復健,隔天便可下床使用助行器,兩周後即正常行走,並開始練習國標舞基本動作,目前已回復到原本的日常生活。 術後隔天可下床 兩周後脫離拐杖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表示,造成髖關節疼痛的原因相當多,最常見的包括髖關節退化、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骨折、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等,患者會有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一般可藉由理學檢查及X光進行診斷,若病灶較細微,亦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治療會先採取較保守的方式,包括減重、改正姿勢、復健物理治療及使用消炎藥物,若效果不彰才會建議評估是否需要接受髖關節全/半置換手術。過去傳統髖關節手術分為經前外側與經後側兩種術式,兩者皆以側躺姿勢由大腿外側切入,此兩種方式雖可改善髖關節疼痛問題,然而經前外側需切開肌腱,術後較容易有肌肉疼痛,抬腿無力,跛行等情形;經後側的術式又有較高比例造成術後髖關節脫臼,活動上會有所限制,故兩者皆有其缺點。 張浩銘表示,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手術最大的優點除了能解決髖關節疼痛外,也保留了大部分大腿肌肉與軟組織的完整性,手術以躺姿進行,由大腿正前側切入,通過肌肉之間的間隙,以不破壞肌肉組織的方式進入髖關節,且在術中可以立即評估雙腳長度與角度,如此一來,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抬腿復健與使用助行器,兩周後可脫離拐杖,三個月後即可開始練習較高強度運動,協助病患快速回復正常生活。 術後有較高比例可回復運動 治療髖關節另一種選擇整體來說,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優點包含術中不需切斷肌肉組織、術中立即評估雙腳長度與角度、病患術後疼痛感較少、恢復期較短,可快速開始復健,且手術後有較高比例回到運動場上,除了髖關節置換之外,其他包括髖關節軟骨成型手術,股骨頸骨折復位,也可以使用此種術式,提供治療髖關節另一種選擇。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

9旬嬤骨密超低像蛋捲 一跌就骨折#骨折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1歲張奶奶年事雖高生活仍能自理,但她日前不慎跌倒,造成左邊髖部劇痛、無法自行站立,就醫檢查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需要手術治療,考量奶奶嚴重骨質疏鬆,醫師先以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藉此增加骨本,等待股骨順利復原,可望逐步恢復行走,揮別臥床夢魘。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吳信廷表示,張奶奶的骨質密度檢測值達負5.9(正常值為正1.0至負1.0),「幾乎可以用易脆的蛋捲來形容」,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很可能就會骨折受傷,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更是最易發生骨折。髖部骨折老人殺手 一年內死亡率達20~30%醫療團隊考量奶奶年事已高,加上家屬憂心術後風險,一度對開刀持保留態度,但經術前詳細評估及向家屬說明後,決定先透過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方便奶奶日後下床、坐輪椅維持活動力,等待股骨癒合後,再訓練恢復行走,擺脫臥床的嚴重後果。 髖部骨折堪稱老人殺手,而股骨粗隆間骨折更是髖關節中最常見的創傷,多因年長者輕度外傷引發骨折,如走路不慎跌倒、從床緣上滑下、站立不穩等,據研究,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其實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是因長期臥床引起的併發症所致」,包括肌力減退、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 吳信廷指出,由於奶奶骨質疏鬆嚴重,輔以骨質疏鬆藥物治療才是恢復的關鍵,因此術後不建議立即下床行走,而是先以輪椅代步,治療期間則同時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並持續治療一年以上,才能有效存骨本。 害怕跌倒減少活動 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恐失能吳信廷提醒,許多老人家跌倒骨折後,因害怕再次跌倒,選擇減少活動,但此舉反而會使活動力變差,失去自主能力,反而會加速老化,嚴重時更可能失能,建議民眾應多留意年長者生活環境,如光線是否明亮、電線靠牆收納、地板保持乾燥、浴室加裝扶手、確保樓梯扶手穩固、選擇合適的鞋子與輔具等,降低年長者跌倒受傷的風險,平時則維持運動習慣及飲食均衡,遠離菸酒等有害物品,健康享受人生下半場。

拜登玩狗摔倒骨折 足踝傷害怎麼醫?

拜登玩狗摔倒骨折 足踝傷害怎麼醫?#骨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美國總統當選人喬・拜登(Joe Biden)在跟牧羊犬玩耍時不慎跌倒,造成足踝的楔狀骨(cuneiform)骨折,雖然不需要開刀,但接下來的數周,需要穿著步行靴(walking boot)支撐輔助行走。究竟足踝傷害評估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受傷之後的復健以及回歸職場/運動場域有什麼原則呢?不過就是足踝扭傷,還好吧!足踝部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後足做為小腿與足踝的轉折,包含從踝關節(talocrural joint)到及距舟關節 (talo-navicular joint)和跟骰關節(calcaneal-cuboid joint),也是最容易受傷的區域。中足與前足的活動度相對較小,但依然可能發生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例如拜登這次發生骨折的楔狀骨就是中足的一部分,短跑選手及芭蕾舞者都是中足壓力性骨折的高危險群。足踝部除了骨頭,還有許多肌腱及韌帶負責動態及靜態穩定,足踝傷害即使沒有造成骨折,若傷及肌腱及韌帶,可能影響步態穩定度,甚至造成慢性疼痛。足踝雖小,其重要性不容小覷!如何評估足踝傷害?初步要評估是否有骨折的可能性。根據疼痛的外觀、位置以及受傷後行走的狀態,醫師會判定是否需要X光檢查 [1],而當X光無明顯異常但仍懷疑有骨折時,醫師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當骨折的可能性被排除而懷疑有肌腱韌帶受傷時,高解析度骨骼肌肉超音波是很好的檢查工具,復健科醫師可以即時檢查是否有肌腱韌帶撕裂或是關節積血的情形,並視情況實施超音波導引抽吸出關節內積血,避免對關節軟骨造成傷害。急性期處置原則對於未移位或僅有少量移位的碎片穩定的骨折,可以保守治療。較嚴重的骨折需要以石膏固定,在固定之後視癒合程度逐漸開始進行活動度、肌力訓練,減少疼痛、腫脹、僵硬、肌肉萎縮。足踝急性軟組織傷害的處理原則則是以保護、壓迫及抬高患部,並且避免使用過度的消炎藥物阻礙組織癒合。腳踝骨折後居家訓練   腳踝活動度、肌力強化訓練 踏步訓練 承重及平衡運動 簡單 彈力帶訓練:坐著用腳拉住彈力帶,往下踩和彈力帶對抗(圖1) 把重心放在骨折後的腳站立,用受傷的腳前後踏步 在僅有輕微疼痛下,把重心放在壞腳,雙腳站立   雙腳踮腳尖站立訓練,支撐體重 用好腳上樓梯,壞腳跟上,接著用壞腳倒退下樓(圖2、3)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 中等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訓練,把好腳放在椅子上 側向登階訓練,側身以壞腳登階,好腳跟上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並且閉眼睛平衡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訓練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在厚泡棉墊上,增加平衡難度(圖四) 難 骨折後的腳單腳踮腳尖,後跟的位置放在樓梯邊緣 下樓梯訓練,用壞腳走下樓梯,好腳跟上 受傷後的腳單腳站立在厚泡棉墊上,閉眼睛 運動訓練示意圖圖1圖2圖3圖4回歸工作及運動受傷之後,許多人關心的是何時可以回復正常生活。一般足踝扭傷約兩周可以回復靜態活動,四周可以從事一般性運動。若傷到肌腱韌帶則需六到八周才能正常生活及運動。不移位的骨折更是需八到十二周的恢復時間 [2]。然而在恢復的過程中,應在監督下逐步訓練肌力及關節活動度。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病人足踝傷害後留下慢性疼痛的問題,復健科醫師可以使用高解析度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軟組織,視損傷情形實施增生療法注射,促進組織修復。結語小小的足踝承受全身的重量,扭傷及壓力性骨折常發生在運動愛好者身上。正確的認識足踝受傷的處理原則及居家訓練方式,能讓我們儘速回歸正常生活,享受運動的快樂!參考資料1. Accuracy of Ottawa ankle rules to exclude fractures of the ankle and mid-foot: 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3;326:412.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nkle sprains: update of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Br J Sports Med 2018 Aug;52(15):956作者: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組組長 陳渝仁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 林杏青醫師動作示範:新莊卓新復健科診所院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