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腰痛就是腎臟有問題?該掛骨科還是腎臟科?醫教「1招」自我檢測

腰痛就是腎臟有問題?該掛骨科還是腎臟科?醫教「1招」自我檢測#腰痛

不少人都曾有「腰痛」的經驗,其中腎臟就在腰的位置,因此有時腰痛會搞不清楚,到底是泌尿科出問題導致腰痛?還是單純的肌肉損傷造成腰痛?醫師表示,如果是結石堵住造成了腎臟發炎,敲擊下背部(肋脊角)的位置會產生明顯的疼痛;而且造成腰痛的原因有很多,建議民眾就醫診治。

腰痛、手麻⋯我有椎間盤突出嗎?醫教你「4動作」在家就能自我檢測

腰痛、手麻⋯我有椎間盤突出嗎?醫教你「4動作」在家就能自我檢測#腰痛

腰背痛的原因百百種,其中「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原因,常見症狀有肩頸痠痛、手麻、刺痛,肩頸、手臂和手指也可能會出現發麻和無力的情況。中醫師表示,若腰部長期痠痛,可能要注意是否是椎間盤突出導致,民眾平常也可以透過簡單的小動作來檢測。要注意的是,若腰部長期不適,最好還是就醫治療。

他說完「腰好痛」就失去意識、陷昏迷⋯醫揭「腰痛分2種」恐內臟受損

他說完「腰好痛」就失去意識、陷昏迷⋯醫揭「腰痛分2種」恐內臟受損#腰痛

每個人都曾有腰酸背痛的經驗, 疼痛可能是短暫或者持續一段較長時間,但不論哪一種,當疼痛發生時,都讓你的日常活動變得困難。由精神科醫學教授丹羽真一、骨科醫學教授 大谷晃司、麻醉科醫師暨疼痛醫學教授笠原諭共同撰寫,於《腰痛不單純!剖析痛因,重拾自在靈活》一書中,分享腰痛相關知識,幫助讀者找出造成腰痛的根源,進而對症治療。以下為原書摘文: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

長輩駝背、腰劇痛別輕忽!壓迫性骨折好發「這2族群」#腰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81歲陳姓老婦人一直以來身體硬朗,經常騎腳踏車到社區串門子,未料一日正要騎腳踏車時腰部劇痛,此後疼痛長達3個月,且無法生活自理,痛楚難耐。近期在醫師建議下完成椎底成型微創手術的治療,疼痛不再,才讓她終於再次回到舒服的養老生活。壓迫性骨折好發2族群羅東博愛醫院脊椎微創中心主任陳劍龍表示,病患的狀況屬於壓迫性骨折,通常症狀是突然發生,例如彎腰或咳嗽時突然感到劇痛,然後持續疼痛,且在改變姿勢時更痛。壓迫性骨折主要好發於2族群: 有骨質疏鬆狀況的60歲後男性 停經後女性一旦發生壓迫性骨折,必須把握前2~3個月的黃金治療期,並在治療完成後,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與肌力訓練,才能降低日後再骨折的風險。陳劍龍提醒,壓迫性骨折除了疼痛之外,也可能出現駝背的症狀,但因為許多患者以為是老化所致而輕忽駝背症狀,反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而無法治療,甚為可惜。壓迫性骨折術後併發症風險臨床上治療壓迫性骨折,傳統脊椎手術會在病人身上留下約20公分的傷口,不僅恢復較慢,也要留心較多併發症狀,常見以下術後風險: 腰背肌肉破壞較大,可能造成慢性下背痛 術後疼痛較嚴重 骨水泥外漏 過敏 傷口感染 術後再次骨折其中,骨水泥輕微外漏較常見,對神經血管並無損傷,但嚴重外漏會壓迫脊髓神經造成下肢癱瘓,或外漏至血管造成肺血管栓塞。另外手術後再次骨折比率約有20~30%,嚴重者仍需再行骨水泥注射治療。陳劍龍表示,椎底成型微創手術則只會留下2個0.5公分的傷口,透過千斤頂與骨水泥穩定病人的脊椎結構,只要住院2~3天即可出院,恢復快且併發症少,也減輕許多病患與家屬術後照顧上的負擔。目前若符合適應症,病人只需負擔材料費的支出,手術費用則由健保給付,呼籲有持續疼痛或突然駝背症狀的民眾不要輕忽,要趕快就醫治療。此外陳劍龍建議,民眾若想要預防骨折,骨質保養不能荒廢,除了經常適當運動外,深綠色蔬菜、牛奶、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也要多吃,並可經常到戶外曬曬太陽、定期接受骨質檢查,若有骨質疏鬆危機,可以額外補充鈣和維他命D3,或是接受骨質疏鬆症的治療,確保降低日後因意外而骨折的風險。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腰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見有女性懷孕到了第二孕期(4~6月)時,隨著體重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的症狀,雖然休息可稍微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直到生產後,又因緊接著面臨育兒照護,不僅使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俗稱「媽媽手」,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說明,每個新生命都在準媽咪翹首期盼中來臨,在孕育寶寶的過程中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若能提早透過核心與肢體的肌力訓練、骨盆動作控制訓練,與手部肌肉伸展放鬆,提升體力外也能大幅改善疼痛,更能放心與寶寶互動。   懷孕媽媽肌肉力量流失難恢復 產前可先做緩和運動 陳韻曲表示,由於胎兒的重量在媽媽肚子的前方,孕期進程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分泌,讓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易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亦被拉長而變得較無力,同時腿部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   生產後雖然肚子重量減輕,但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嚴重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陳韻曲指出,準媽咪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可利用緩和伸展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則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   而生產後,運動目的則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以及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陳韻曲也提供進行產後運動的「2大原則」以及「5招運動方法」:   進行產後運動先知這「2大原則」 1. 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 2. 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5招產後運動方法:訓練核心、放鬆腰部肌肉 1. 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 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5秒,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 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 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 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 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 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 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5秒,重複5次。   5. 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 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5秒,重複5次。   陳韻曲也提醒產後媽咪,任何運動還是要量力而為,千萬別急於恢復產前身材而忽視自己的健康,循序漸進才是最佳原則,改善身形外也能調整好自己的體態。如有相關問題也可以尋求專業的醫師、物理治療師來評估及調整,讓產後運動正確又不傷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