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醫科

想減肥卻管不住嘴?醫曝2關鍵讓你失敗:大腦接收不到「吃飽訊號」

想減肥卻管不住嘴?醫曝2關鍵讓你失敗:大腦接收不到「吃飽訊號」#家醫科

45歲的金融業男子小林,因工作壓力與長期熬夜,飲食失衡導致BMI近30。原以為只是中年發福,直到健檢紅字警示膽固醇與血糖,他才驚覺危險,開始運動與飲食控制。然而半夜仍常忍不住偷吃宵夜,甚至被家人指責「連嘴都管不住」。經就醫發現因壓力荷爾蒙影響食慾並增加內臟脂肪,在醫師建議下搭配新型腸泌素藥物及壓力調適,如今逐步恢復健康體位。

健檢都正常,為何還是頭暈脹氣?醫揭「過敏食物前3名」致慢性發炎

健檢都正常,為何還是頭暈脹氣?醫揭「過敏食物前3名」致慢性發炎#家醫科

「健康檢查結果正常,但身體還是覺得不舒服,常常頭暈、脹氣。」對此,家醫科醫師林指出,若出現查不出病因的疲倦或頭暈,應檢視自身的壓力狀況、飲食內容及生活作息。其中一個常被忽略的原因,可能是你正在對日常食物「慢性過敏」引發的長期發炎反應,小心血管提早硬化。

老婦走路無力常跌倒,不一定是骨質疏鬆症!醫揭「1症狀」更有可能

老婦走路無力常跌倒,不一定是骨質疏鬆症!醫揭「1症狀」更有可能#家醫科

75歲的王姓阿嬤時常走路跌倒,家人以為骨質疏鬆症,經過肌肉量分析檢查僅4.2,遠小於亞洲女性基準5.4,診斷為肌少症。醫師提醒,年長者無力跌倒,常被誤為骨質疏鬆症,其實肌少症機率很大,如又有骨質疏鬆就易骨折。養護肌肉需從強化營養和運動著手,年長者提升蛋白質數量,能減少肌少症發生機率。

每天穿同雙鞋小心得香港腳!皮膚科醫揭「足部衛生4習慣」可預防

每天穿同雙鞋小心得香港腳!皮膚科醫揭「足部衛生4習慣」可預防#家醫科

俗稱香港腳的足癬,一到悶熱夏天就造成許多人困擾,甚至不少人不小心就加入「菌男黴女」行列。悶熱天氣還整天在外工作,張先生兩腳底又悶、又濕,更糟的是癢到脫下鞋襪猛抓還是無法止癢,嚴重時除了脫皮和奇癢,腳趾縫或腳底、腳掌邊緣乾裂甚至還出現小水泡,找醫師看診拿外用藥擦,好了一陣子就又復發,人生超無奈。

女性、糖友最容易骨質疏鬆!醫揭3警訊:駝背、下背痛、變矮●●公分

女性、糖友最容易骨質疏鬆!醫揭3警訊:駝背、下背痛、變矮●●公分#家醫科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除了三高、糖尿病、腎臟病等,骨質疏鬆症也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統計,每6位老人就有1位為骨鬆患者,且女性比例比男性多。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自2025年3月起,抗骨質疏鬆症健保藥物擴增給付4類對象,有助於高風險者在尚未發生骨折前,就先用藥預防骨鬆,健保每年新增支出8.65億元。

腰圍超過80公分,恐有心血管風險!醫教1招「擁抱媽媽」簡易測量

腰圍超過80公分,恐有心血管風險!醫教1招「擁抱媽媽」簡易測量#家醫科

母親節前夕,關心媽媽健康是首要任務!家醫科醫師提醒,成年女性應注意產後和更年期等兩大「易肥胖時期」,若腰圍標準若超過80公分就是肥胖,腰圍反映內臟脂肪多寡,過多將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研究也顯示,女性腰圍每增加10公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上升3.4%。建議民眾可用1招「擁抱媽媽」多了解母親的腰圍是否有超標。

2025媽祖繞境》走路起水泡怎麼辦?醫籲「先蓋1物品」千萬別刺破

2025媽祖繞境》走路起水泡怎麼辦?醫籲「先蓋1物品」千萬別刺破#家醫科

「三月迎媽祖」熱潮即將展開!每年農曆3月23日是「媽祖聖誕」,信徒們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出巡、廟會、祈福儀式等,為期數天進香將吸引破十萬以上信眾參與。對此,醫師指出,信眾進香前應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包括徒步保護、應對氣候、防護呼吸道和飲食安全,才能平安完成信仰之旅。

 睡不好、肌肉緊繃⋯以為身體出問題?醫揭:恐是「廣泛性焦慮症」作祟

睡不好、肌肉緊繃⋯以為身體出問題?醫揭:恐是「廣泛性焦慮症」作祟#家醫科

一名45歲上班族,最近頻繁感到莫名的不安與壓力,並且出現頭痛、胸悶,甚至食慾不振的狀況,在朋友建議下至台大分院生醫竹北院區家庭醫學部門診就診。經專科醫師的詳細評估,個案被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這讓他不禁感到驚訝,原來長期困擾他的問題並非身體疾病,而是心理健康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