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當氣溫升高,不只臉部肌膚燥熱難耐,相對敏感脆弱的私密處也頻頻亮紅燈!現代女性對於自身私密處的健康越來越敏銳,當出現搔癢、異常分泌物,甚至尷尬氣味時,除了會尋求醫生諮詢,更會於日常搭配專用「私密處清潔、保養產品」,但對於私密處如何正確呵護?日常習慣又容易忽略哪些?德國美容專家為女性解答6大正確觀念。
白血病又稱血癌,其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發病年齡高,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是在健康檢查後才發現,且多已合併慢性病。醫師指出,此病早期僅有化療可選,但近年已有新型標靶藥物問世,透過「固定療程療法」,以標靶藥物組合治療,患者不需長期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疾病。
尿布一定要很濕才換?這絕對是錯誤的觀念,有些家長會斤斤計較尿布更換,但長時間接觸尿布中的尿液或糞便,會導致寶寶皮膚受到刺激,產生接觸性皮膚炎。而一天中的最佳換尿布時間點為:餵奶前、睡覺前、外出前。
有一位門診失智奶奶和家屬的互動:「不要再問了,我已經累了」,在醫師長期和奶奶互動的理解,前半段話所指「我不會回答、我不知道」,後半段話是奶奶維護尊嚴的方式。大多數人若沒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下,容易解讀成家人總是很累、不願意溝通,不知道該如何互動是好?
28歲蔡小姐從小就是過敏體質,有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病史,經常感到鼻子癢、眼睛癢、皮膚癢。先前因皮膚泛紅、搔癢、脫屑,就診皮膚科,確診為「乾癬」,外擦類固醇治療,起初雖感覺有效,漸漸地狀況時好時壞。某次休假喝魚湯後,皮膚嚴重過敏,短期內皮疹大面積出現,經中醫師診治3個月,皮膚的狀況得以改善。
24歲的青年阿成,患有先天性心臟疾病,某天早晨被室友發現不醒人事,緊急送醫院急診,經腦部核磁共振造影,診斷為「腦膿瘍併發阻塞性水腦」,醫師指出,水腦會造成對側運動功能受損,由於左腦主管語言,口說理解能力亦會受影響。若出現「3大徵兆」就要小心。
由於嬰幼兒的皮膚,在構造和功能上還未發育完全,所以比起成人的皮膚來得脆弱和敏感。一般而言,嬰幼兒的皮膚病大多是物理因素、感染或過敏所引起。在炎炎夏日裡,家裡的嬰兒會較容易出現哪些皮膚問題?治療及保養方法又該注意什麼呢?由皮膚科醫師來一一解答!
66歲劉女士從事手工藝工作,因為手腕及手指關節長期不適,三不五時就感覺手腕腫痛、緊繃、無力,因此定期在骨科、復健科就診。最近,她聽聞朋友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且與自己的症狀類似,因此在朋友建議下來到醫院風濕免疫科求診⋯
「便祕」不只是一般人常遇到的問題,相信也困擾許多懷孕媽媽,不是擔心解便一太用力就讓胎兒早產,就是害怕服用便祕藥物會影響胎兒健康。其實孕婦便祕也能選擇以中醫來治療,從調理身體開始,改善便祕。
不少人在爬高山、潛水、搭電梯、飛機起降時,耳朵有悶脹、疼痛的感覺,尤其是飛機下降時,耳朵更是悶痛,即便下機了,悶痛感還可能持續,小心耳咽管功能障礙上身。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致顯說明,這時打個哈欠或吞口水,或許可以舒緩悶脹不適症狀。
為什麼減重一陣子後體重就停滯不前了?事實上,人體都有一個「體重設定點」來維持體重的平衡,減重過快、激烈節食、缺乏必要營養素⋯都可能導致減重失敗。減重名醫表示,很多人復胖,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改變自己的體重設定點,只要透過一些方法,就能改變體重設定點,有效瘦身。
腸病毒今年已進入流行期,當心5歲以下幼童是重症高風險群!專家指出,新冠疫情3年以來,各種病毒大流行被抑制,成人免疫保護力降低,帶給新生兒、幼兒的抵抗力也不足,且今年免疫負債大反撲,重症死亡率最高的腸病毒71型病例也持續增加。但好消息是,台灣已有2款腸病毒疫苗,通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可上市,保護率高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