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時說起,女人一旦嫁進男方家中就會有冠夫姓的傳統,因此古時候許多女性的名字都會是老伴的姓氏再加上自己的名字。雖然現代社會,冠夫姓的傳統不再普及,不過結了婚後的女人,還是需要做出極大的改變,像是要離開自己原先舒適自在的家庭、與生養自己多年的原生家庭分開住,或是婚後協助照顧公婆、可能需包辦夫家的家務事、自己婚後組織家庭的家務事,或是最常見的帶娃等。《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女人不婚的5個原因。
反覆腹瀉、腹痛要小心!「後腸神經內分泌瘤」是指發生於後腸 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這些腫瘤源自於神經內分泌細胞,可能會分泌多種激素,導致潰瘍、腹瀉、心悸、暈眩等症狀。《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後腸神經內分泌瘤的症狀、診斷與治療,往往需要多專科的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在進入炎熱的夏天後,許多人擔心自己身上流汗會散發出汗臭味,便會使用止汗劑,或是在身上噴香水等,但這樣的「貼心舉動」不僅不會蓋掉臭味,甚至可能因香味太濃,混雜體味而更讓人反感,加上室內密閉空間中冷氣的加持,讓聞到的人備感壓力,聞久了可能頭痛、噁心想吐。
22歲的阿兵哥站崗一天後,常常覺得自己蛋蛋悶痛、腹部有下墜感,坐著也還是覺得痛,只有睡覺起來會好一點,前往門診檢查發現,陰囊竟有像一包蟲般擴張的血管,醫師指出,這就是典型「精索靜脈曲張」的特徵。
24歲吳先生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體質,一有天氣變化就會狂打噴嚏,近幾年症狀更加惡化,鼻孔完全堵塞,只能張嘴呼吸。後續吳先生到耳鼻喉科門診檢查,發現鼻中膈彎曲且雙側下鼻甲嚴重肥厚,幾乎完全阻塞鼻道。經郭綜合醫院醫師建議,接受鼻中膈成型手術與動力旋轉刀下鼻甲成型手術。所幸術後鼻道恢復暢通,症狀改善,恢復正常生活。
久坐、憋尿不喝水,私密處開始癢癢痛痛?若症狀持續未改善,當心可能是泌尿道感染,更常伴隨膀胱炎、結石發生。以下由泌尿科醫師、營養師、中醫師提供預防泌尿道感染照護建議,從最基本的正確喝水知識、飲食著手,到日常簡單鍛鍊方法,告別漏尿、頻尿、失禁困擾。
離預產期的日子不遠了,建議孕婦事先了解各種產兆,有助於當徵兆發生時做出正確的判斷,也能減緩內心的焦慮不安感。「醫師,我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生?」不少懷孕媽媽在預產期將近,都會有這樣的疑惑。
孫太太來看診時,憂心忡忡地表示,自己的腎臟功能已經掉到第4期了,且她拿出檢驗報告,又說自己患有糖尿病也已多年,但是控制的還可以。直到2年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eGFR)降低到51,這2年來一直選擇吃西藥,但沒想到上個月測eGFR卻只剩下26,最後的辦法只能來求治中醫了,看看還有沒有希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新冠肺炎疫情第1年,全球憂鬱症和焦慮症罹患率增加25%。雖然目前疫情已趨緩許多,民眾也逐漸恢復人際互動,但是「社交孤立」是憂鬱症危險因子之一。建議民眾,不要將孤獨的感受合理化,平常應該找信任的人聊聊、做有興趣的活動,避免太多獨處的時間,就能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85歲林先生有心房顫動病史,曾接受開心繞道手術,近年因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平日以藥物控制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但在春節過年期間,突發腳腫、一彎腰就喘不過氣等症狀,台北榮總考量其曾受過大手術、高齡等因素,建議接受「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成功在免開心、無傷口的情況下完成治療,術後第2天即康復出院,也成為國內最年長使用此項新技術的個案。
肝炎與糖尿病皆是台灣常見的重要慢性疾病,也是全球高盛行率的慢性疾病,且兩者有著密切相關性!由台灣肝臟研究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共同制定的全球第1份《糖尿病患之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共識》,提出「優化診治3重點」,提供跨科別醫師診治糖尿病患之C肝問題,幫助病患穩定控糖、根除C肝。
56歲男性有心房顫動病史,因心臟衰竭合併肺水腫導致呼吸困難就醫,住院期間使用利尿劑改善肺水腫,搭配口服抗心律不整、抗凝血及抗心衰竭藥物治療,最終順利出院;並持續於門診追蹤和藥物治療,目前心律正常,生活品質獲得良好改善。
本週開學季!孩子重返校園上課,家長們會擔心小朋友在學校太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嗎?營養師提醒,孩子在經過較長的假期之後,會容易產生「開學症侯群」的現象,而有些營養趨勢研究也顯示,常見「4種NG飲食習慣」的確會加重分心的狀況。以下建議改變飲食內容補充「3大營養素」,能有效改善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