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生死交關的時刻,難免會遇到要求救到最後的家屬,甚至堅持等全部家人都見過一輪才捨得放手,但這樣真的好嗎?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於《ICU重症醫療現場3》一書中,分享在加護病房所遇到的真實故事,帶領讀者深刻體會醫療不只是冷冰冰的議題,而是有愛、有關懷、有溫度的救治。以下為原書摘文:
對許多上班族來說,自助餐是補充營養的好選擇,但該如何挑選菜色呢?營養師吳映澄於《外食族必學的健康擇食法》一書中,分享「10大外食技巧+13個飲食攻略」,分析烹調方式、食材挑選與營養補充,並且提供具體的建議與搭配範例,就算吃外食也能健康無負擔。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們常以為要改變人生,就該先擬定一份計畫,但不如先問自己卡在哪裡。擁有10餘年教學經歷、薇閣高中名師曾冠喆於《你的人生就是一趟英雄旅程》一書中,分享人生的5大關卡,包括發掘自身潛能、鍛造核心技能、蒐集各種關鍵知識等,帶領讀者找到活出自我、主導人生的方法,並掌握立足於未來的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心情好也吃,不好也吃,如果你習慣用吃來解決焦慮煩躁,即使理智上知道該停了,再吃下去對身體不好,卻忍不住一直把食物送進到嘴裡,很多人總以為是料理太美味了,或自嘲太貪吃,但諮商心理師莊博安在《慢性焦慮》卻在書中分析,這種「情緒性進食」也是慢性焦慮的體現,其實心理正在求救。以下為原書摘文:
「學畫畫有什麼用」答案或許是:看穿孩子的心。人稱「皮皮老師」的兒童美術老師賴育立從繪畫心理學的角度,在《從畫畫覺察孩子情緒》與家長分享如何推測孩子的心理狀態。本篇摘錄他在臉書社團看見一幅兒童塗鴉,分析人物身影與各種符號象徵,以及「房子、樹、人」在圖中配置,即時建議了媽媽,關心孩子的情緒。以下為原書摘文:
與憂鬱症患者相處,具體該怎麼做,才不會加重對方病情,或傷害自己的情緒健康。知名YouTuber阿滴在罹患憂鬱症後靠著身邊親友支持,逐漸康復,並在《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一書中分享,憂鬱症陪伴者本身也須要注意到的問題,除了同理、不說教,尤其要照顧好自己,避免不自覺隨著患者一起陷入憂鬱。以下為原書摘文:
即使從事再喜歡的工作,也難免倦怠疲累,但抱怨不滿,常被視為是負面的討人厭行為,所以為了辦公室氣氛的和諧,許多人寧可忍耐不說。然而長期研究組織心理學的日本學者山浦一保在《刺蝟法則》書中說明,主管若能積極回應「不滿」所指涉的具體問題,反而有助於改善管理,從而振作士氣,讓員工變得更積極。以下為原書摘文:
小孩在外人面前更容易耍賴胡鬧,家長們在大庭廣眾下嚴厲管教,真的有用嗎?韓國媽媽公認最強教養軍師崔旼俊在《給不小心又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你》一書中卻提醒,當父母大吼大叫時,其實誤將「教養」當成「教訓」,孩子被父母視為爭鬥輸贏的對象,只能暫時被迫屈服,但卻很難學到真正的社會規則。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們總以為自己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邊池盈卻在累積無數個案的諮商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常常對自己感到陌生,她在《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一書中,列出111個接納自我的練習。其中她把被情緒綁架的狀況描述為「上鉤」,引導我們用5個階段的思考,練習擺脫情緒困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現在做得事情是自己喜歡的嗎?適合自己嗎?心理學博士黃揚名在《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一書中建議,面對沒有熱情的事物,別為了旁人而勉強自己去做。評估「放棄」的可能性,並嘗試思考其他選擇,人生沒有單一的選擇,不論是職涯規劃或情感關係,不勉強不遷就,身心才能更靠近更適合自己的人事物。以下為原書摘文:
演藝圈裡常傳聞誰有大頭症或耍大牌,頂著「台灣第一名模」稱號的林志玲,卻素來以高EQ聞名,她也在《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書中分享,良性溝通是完善工作與生活的良方,看似老生常談,卻鮮少有人能好好實踐,首先要將「願意溝通的姿態」傳達給他人。還透露了與「姊夫」AKIRA相處,也活用一點秘訣。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怎麼選擇交往對象呢?看長相、身材或行為舉止、談吐內涵?韓國暢銷作家金月在《你的深情是因為你很好,不是他很好》提醒讀者,在初識階段時,就能觀察幾種行為,確認對方是否適合交往。與其深入了解後才驚覺「這人跟我想像的不一樣」,不如提前評估,少走戀愛冤枉路,浪費彼此時間。
減肥時總是被食慾折磨,餓得前胸貼後背,站上體重計卻毫無變化,反而更加打擊信心,自暴自棄導致暴飲暴食。以上情節或許嘗試過減肥的人都很熟悉。知名營養師高敏敏就在《高敏敏教你這樣吃營養好、補最多、瘦最快》就直說了,少吃會讓你更胖!並分享如何吃得營養又瘦得健康的餐盤規劃。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