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很少給我愛護,為何我要照顧他們?有些照顧者心裡會產生「我其實不想這樣做VS但他們是我父母」的矛盾,越照顧越心累,長期下來造成的內耗,嚴重影響心理健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這種「為情緒命名」的作法,是心理諮商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可以幫助釐清內心的感受,處理內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帶來的煎熬感。
覺得腦袋愈來愈鈍、思考卡關、記憶力變差,甚至擔心大腦提早老化嗎?其實,「吃」對食物,對維持腦袋靈光非常重要!身心科醫師引用國際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可保護大腦、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植物性飲食的好處,吃對就能保護大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1歲楊老先生腎功能惡化到第4期,恐走向洗腎,原來他20年前曾有血尿及急性腰痛等結石症狀,幾天後就不痛而未加理會,但這種不會痛的結石長久堆積在左側輸尿管,造成左腎積水並永久失能,右腎又病變而瀕臨洗腎。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旻叡表示,輸尿管結石不處理,反而後果嚴重。輸尿管被結石填塞 尿液下不去形成巨型水腎蔡旻叡指出,楊老先生體檢發現其腎功能惡化,腎絲球過濾率只有1...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對中年夫妻來看診,太太焦急地說,「我先生一直有水腫、蛋白尿,雖然在腎臟科看診,但是卻不斷反覆發作,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她拿出檢驗報告來給我,繼續說,「看了兩家大醫院,用藥也都差不多,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利尿劑。」看了報告,是腎病症候群,患者臉色暗、雙腳水腫,舌胖大有齒痕、舌苔白、邊無苔微紅、脈象沉緊,都是長期使用類固醇的中醫臨床表現。腎絲球過濾率從90掉到53丈夫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全球每年有數十萬人因腦膜炎死亡,細菌性腦膜炎中最常見且致命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更因快速惡化、高重症率與嚴重併發症令人畏怯。其流行時,每10名健康者中即有1人為無症狀帶原者,若與其親密或長時間接觸,其接觸者發病機率為一般人的500~800倍,易造成大規模群聚感染。4月24日為世界腦膜炎日,醫師指出,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所知有限,呼籲民眾留意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為搶救少子化危機,政府自2015年實施人工生殖補助以來,因為諸多限制,5年只催生出7名寶寶,成效趨近於零。專家感慨,台灣生殖醫學技術傲人,試管嬰兒著床率高居全球第二,各國人士趨之若鶩來台求子,台灣卻未發揮自身優勢,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預估2050年全台人口將由目前2300萬人,降為1800萬人,老人變多恐拖垮醫療財政,甚至護國神山台積電也會找不到工程師,不利社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1歲上班族喬女士身體一向健朗,無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日前偶有頭痛、疲憊等症狀,但她以為是壓力所致,不以為意。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被同事送醫急診,發現頭部右側表淺位置(頂葉)有出血情形,醫師評估病灶位置較特殊,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遂安排腦部血管攝影,確診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並於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執行腦動靜脈畸形(AVM)清除開顱手術。術中同步完成血管攝影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不論親餵或擠奶瓶餵,許多哺乳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奶量是否足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婦產科國際認證泌乳顧問許馨予醫師表示,當寶寶親餵吸吮狀況好,有效把乳汁移出,寶寶想要吃就順應他的需求,乳房就會知道寶寶的需求量去製造相對應的產量。擠奶瓶餵的媽媽,選擇合適舒服的擠奶器,擠奶過程越放鬆,乳汁越容易移出。許馨予醫師也提出破除哺乳的十大迷思。1.媽媽乳房大小和奶量無關乳房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0歲小文因為近期太魯閣火車意外事故,想起當年一樣在花蓮車禍身亡的外公,悲傷的共鳴情緒油然而升,且隨著媒體不斷放映事故現場的畫面,她開始不斷在夜晚夢見車禍情節,每夜從夢中驚醒,導致夜不成眠。驚恐的心情與失眠造成小文白天精神不濟,情緒和食欲都受到影響,甚至不敢出門,近日終於在媽媽的苦口婆心勸導下,來到身心科診間,並確診小文因新聞事件已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替代性創傷...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5歲洪姓孕婦懷孕33周時,出現輕微頭痛及全身嚴重水腫症狀,家人驚覺不對勁緊急送醫,被醫師診斷為子癲前症,醫師建議住院安胎,並給予肺泡成熟素幫助寶寶肺部成熟;2天後孕婦狀況仍不穩定,因此決定立即剖腹生產,在經過醫療團隊努力下,平安生下3000公克女寶寶,但洪姓孕婦卻在隔日出現肺部水腫,緊急送入加護病房搶救,所幸經過治療,母女均安,已順利出院。生產隔日急性肺水腫進I...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約有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且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對學習及工作效率,醫療資源的耗用,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特別在419世界腸躁症日,集結醫界為腸躁症病患發聲爭取治療腸權引進新藥,也提醒病患可與營養師討論低腹敏飲食,並同時注意精神心理健康等整合性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腸躁症3大問題:病患認知低、10年無新藥引進...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3歲周小姐去年因牙齦腫脹、牙床莫名長水泡、出血,至牙科診所治療,原以為是新工作壓力大所致,但牙醫發現她牙口健康,不應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到大醫院檢查,結果早上抽完血,下午她就接到醫院緊急電話,隔天確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且屬容易復發的FLT-3突變基因型,若不積極治療,三個月就命危。所幸在發病兩周內及時確診與治療,迄今一年無復發跡象。急性骨髓性白血病4大警訊: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