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激出腸躁症 8成患者靠低腹敏飲食緩解

壓力激出腸躁症 8成患者靠低腹敏飲食緩解

2021/4/20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約有數百萬人罹患腸躁症,且長期反覆或交替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對學習及工作效率,醫療資源的耗用,和生活品質都造成莫大的影響。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特別在419世界腸躁症日,集結醫界為腸躁症病患發聲爭取治療腸權引進新藥,也提醒病患可與營養師討論低腹敏飲食,並同時注意精神心理健康等整合性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

腸躁症3大問題:病患認知低、10年無新藥引進、低腹敏飲食待推動
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全球有10%人口(近7億7000萬人)為此症所苦,推估台灣盛行率約為10~20%。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教授指出,台灣醫療水準在國際間實屬先進,但在腸躁症的藥物治療卻落後歐美日等國,目前國際已有10餘種的腸躁症新藥治療,台灣卻一直遲未引進,讓病患苦於無新藥可使用的困境、醫囑性不佳,造成浪費醫療資源。

盧俊良說,影響台灣腸躁症治療不佳的三大問題包括 1.患者對疾病了解不足,影響就診與治療。2. 國外新藥未引進,不能提升治療成效。3.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推廣待加強。也呼籲政府,盡快鼓勵引進並核可新藥以提升治療效果,也提醒病患除藥物治療外,可與營養師討論採用低腹敏飲食,減輕症狀有助病情改善。

腸躁症影響工作生活 睡眠障礙、請假比例高出2倍以上
腸躁症確切原因不明,壓力、飲食、腸道敏感異常等因素影響,主要於相關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其嚴重者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盧俊良分析,台灣腸躁症患者與無腸躁症者相較,發生睡眠障礙的情況高出2倍,因腸胃問題自工作或學校缺席的比例高出2.5倍,腸躁症患者比沒有罹患腸躁症者更常向醫師求診。
      
台北榮總內視鏡中心醫師王彥博觀察國際治療趨勢發現, 腸躁症的治療從單一科別進展到整合藥物治療、低腹敏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精神心理治療四大面向;即使是對於便祕型、腹瀉型、慢性便秘不同類型的腸躁症在國際間也已經有十多種的新藥物治療,台灣完全沒有引進;目前台灣使用的藥物十多年來沒有新增,且這些傳統藥物大多都是紓解症狀,而非針對腸躁症機轉而研發,不同於新一代的藥物多根據大腸疾病最新的可能機轉研發,這類對特定機轉研發的藥物,對傳統藥品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更能達到有效的疾病控制。

西式飲食與引發腸躁症關連密切 甜食、含糖飲料亦提高罹患風險
根據2017年的低腹敏飲食研究,發現西式飲食模式(即高脂肪、高糖飲食、鹹味小吃,如:蛋糕、餅乾、糕點、甜味飲料、薯片等)與引發腸躁症症狀有最大關連。外國亦有研究更指出過量咖啡因、甜食、含糖飲料的飲食習慣提高罹患腸躁症的風險;而在低腹敏蔬果的研究上,在近期美國研究顯示,慢性便秘型患者每天食用2顆綠色奇異果,持續4周後的結果相較於每天食用黑棗或是車前草的患者,其成效相當,且在腸道運輸時間上,減少將近2成的時間。

壓力與飲食常是誘發腸躁症的原因,王彥博指出,目前國際腸躁症的治療方式是以整合醫療模式進行,未來治療腸躁症的方向為:低腹敏營養師、腸胃醫生及腸胃精神醫生整合治療,以達到最佳治療成效。

低腹敏飲食改善症狀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
澳洲蒙納許大學在低腹敏飲食的研究顯示,86%腸躁症患者採行低腹敏飲食後整體症狀獲得改善;2017年英國研究指出,至少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顯示,50-80%的腸躁症患者在實施低腹敏飲食後,腹脹、腹瀉等腸胃道症狀獲得改善;由於亞洲飲食與西方飲食習慣不同,在亞洲人的研究顯示低腹敏飲食同樣有68%患者改善腸胃症狀。

經蒙納許大學通過認證的低腹敏營養師吳柏姍指出,腸躁症患者實施低腹敏飲食確實有助於緩解腸胃道不適狀況。衛教腸躁症患者選擇低腹敏食物,需要有讓患者方便易懂的工具,可查詢食物中腹敏成分多寡與可食份量,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發低腹敏飲食APP,幫助患者容易查詢低腹敏的食物,例如奇異果、草莓、鳳梨也都是經低腹敏認證的水果。然而實施低腹敏飲食需要經過專業醫師與營養師嚴謹控管,也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造成營養失衡等問題產生。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