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教你4招有效消脹氣。
45歲後女性可能出現熱潮紅、盜汗、情緒波動、記憶力變差等更年期症狀,主要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減少所致。《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馬光中醫中醫師劉宗昇提醒,更年期是自然歷程,卻常被忙碌生活忽略,導致壓力累積、症狀加劇。透過日常飲食調養與穴位按摩,有助緩解不適、穩定身心。
我們常將重要的事記在行事曆,但你真的有記對嗎?臨床心理師、應用行為分析學專家竹內康二於《用科學告別拖延腦,不靠意志力!》一書中,運用行為分析學的研究成果,將其充分落實在「行動力」,只要了解、接受並善加利用行為原理原則,就能改善生活上的拖延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面對人生低潮與困境,許多人喜歡算命、求神問卜,但你想過「書寫」其實也是一種方法嗎?不需要文筆流暢花俏,只需要寫給自己看。經實驗證明,寫作可以改善我們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帶領我們完整認識自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蜜雪兒.皮爾斯(Michelle Pearce)在《書寫修復練習》歸納了12條寫作指南,輔助有意解決自身困境的人,能夠透過寫作,與自己對話,其中一種方式是透過「感激」練習正面思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職場人際經營,許多人視為上班頭等大事,四處拓展人脈,「有關係就沒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長期研究組織心理學的日本學者山浦一保在《刺蝟法則》書中分析,主管與下屬的關係過於緊密其實並不理想,但是資深同事能與菜鳥相提並論嗎?如何誘發下屬的努力,關鍵之鑰能在於領導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有可能再次持續發燒!兒科醫師示警,若伴隨著皮膚疹、眼睛發紅、草莓舌、腹痛或休克等症狀,當心「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應盡速就醫,萬一拖延未處理,恐併發休克和視覺幻象症狀。
懷孕期間若不小心確診新冠,許多準媽媽都會擔心是否能正常哺乳,也常常擔憂病毒會藉由母乳傳播,導致寶寶也染疫。兒科醫師表示,其實以上2種擔心都是迷思,目前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的病毒不會透過母乳傳遞,而且曾確診或確診中的產婦若哺乳,更能將自身抗體傳給寶寶,哺乳反而可增加寶寶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
56歲陳女士罹患乳癌,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並持續接受抗賀爾蒙治療,但近半年來發現,手指逐漸變得僵硬且無法彎曲,擔心是類風溼性關節炎作祟,就醫檢查後,根據臨床經驗研判,應是乳癌治療藥物的副作用造成。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王崧協助針灸及中藥調理,約3個月後,患者手指疼痛緊繃的症狀大幅緩解。
面對情緒難關,甚至確定罹患憂鬱症,影響了生活與工作,我們該如何重新整理自己?知識型YouTuber阿滴在2021年7月向外界揭露罹患憂鬱症一年,並將這段時間與疾病共處的心得,集結成《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一書,分享給同樣困在身心疾病中的朋友們,他如何試著讓自己停下來修復,覺察自己的真正需求,一步一步重建。以下為原書摘文:
「阿姨,我肚子好餓,爸爸、媽媽都不讓我吃東西。」一位胖嘟嘟的小男孩站在便利商店門口楚楚可憐地說,吸引了路人的目光。從明顯過胖的體型看起來,小男孩顯然吃了很多東西,但是因為飽食中樞的問題,讓他永遠吃不飽。
對新手媽媽來說,不管事先做再多心理準備,在真正面臨育兒後,往往都是超越想像的艱難與慌亂。曾患重度產後憂鬱的南韓兒童心理諮詢師嚴柔拏在《身為媽媽,我很驕傲》分享親身經歷,為了自救,同時照顧好孩子,她體悟到必須時時「整理想法」,並歸納出一套整合問題的技巧,透過這套思考整理術,有助於迎戰生活中各種大小難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名9歲孩童從2歲開始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全身皮膚粗糙不堪、布滿大小搔癢顆粒及斑塊,晚上常因搔癢抓到無法入眠,一覺醒來就看見床單上沾滿搔抓後留下的斑斑血跡、皮膚也因此發炎流膿。反覆重度的惡化使他幾乎體無完膚;輾轉至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門診,使用生物製劑治療1個月後,搔癢和皮膚狀況才獲大幅改善,也不需再服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
香港資深電影導演蔡繼光2021年12月來到台灣定居,成為新台灣人,熱愛踢足球的他即便從電影事業中退休,年屆75歲仍馳騁球場,每週至足球場報到3天。但連續幾個月的膝關節疼痛,經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暨骨科醫師葉文凌診斷,為前十字韌帶受傷合併膝軟骨骨折,在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後,終於可以重回足球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