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肌力訓練

快速提升肌力訓練效果!教你「3技巧」刺激肌肉:休息暫停很重要

快速提升肌力訓練效果!教你「3技巧」刺激肌肉:休息暫停很重要

當我們在增強肌力訓練的過程中,你是否也發現肌力的成長速度日趨緩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從訓練生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將訓練加諸於身體時,對身體而言它就是一種「刺激」,因此,我們的身體為了求生存就會對這項刺激產生「生理反應」,但當這項刺激一直不斷的重複進行,則會使我們的身體產生「適應」的狀況。

特別企劃:癲癇警訊

味覺異常竟是「癲癇」前兆?醫揪「5大常見症狀」不只有全身抽蓄

味覺異常竟是「癲癇」前兆?醫揪「5大常見症狀」不只有全身抽蓄

一名45歲患者,左上肢有斷斷續續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每次約持續10多秒鐘,症狀就自行緩解,除此之外無其他肢體無力、肢體抽搐等異常。幾個月後,患者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到醫院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醫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後續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中。

隔夜水會致癌?隔夜西瓜恐腹瀉?專家破迷思:忽略「1關鍵」才會生病

隔夜水會致癌?隔夜西瓜恐腹瀉?專家破迷思:忽略「1關鍵」才會生病

許多人擔心「隔夜」的食物和飲用水不安全,認為可能致癌、細菌孳生,但民眾常被網路上關於致癌的謠言所困擾。《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重症醫師黃軒來釐清一些常見的誤解,提醒食物保存安全的關鍵在於處理方式,以及儲存時的溫度和食物種類,並找出真正不該隔夜食用的東西。

喝牛奶肚子痛怎麼辦?營養師「3妙招」改善狀況:牛奶加熱過再喝

喝牛奶肚子痛怎麼辦?營養師「3妙招」改善狀況:牛奶加熱過再喝

牛奶中的營養素對身體有許多好處,可是有些人喝牛奶容易產生肚子痛、脹氣、拉肚子、想吐等症狀,你也是其中之一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症狀呢?又該如何解決喝牛奶不適的問題呢?《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喝牛奶懶人包,營養師建議,若是針對乳清蛋白敏感而肚子痛、拉肚子的族群,加熱後再喝有機會改善喝牛奶成的肚子痛問題。

「不餵母乳」讓媽媽好內疚⋯婦產科醫看不下去打臉:配方奶也很棒

「不餵母乳」讓媽媽好內疚⋯婦產科醫看不下去打臉:配方奶也很棒

近年由於政府與醫療機構大力推廣,母乳對新生兒好處深植人心,但也成為許多產婦心理負擔。任職於禾馨婦產科的烏烏醫師在《好孕,做自己》就想給媽媽與親屬們,關於哺乳的正確觀念:影響孩子的健康因素有很多,不需過度神化母乳功效,首先必須尊重母親的身體狀況和意願,無論是奶水太少或發炎劇痛都不該被勉強。以下為原書摘文:

中風恐因氣血失調!中醫調理「針灸3穴位」活血補氣防二次中風

中風恐因氣血失調!中醫調理「針灸3穴位」活血補氣防二次中風

60歲黃先生中風後便謹慎控制血壓,也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將收縮壓控制在約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約90毫米汞柱,但近幾個月收縮壓上升至150毫米汞柱,為求血壓不再上升、維持穩定避免二次中風,同時期盼能改善中風後受傷的語言功能與肢體活動,因此到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劉家蓁門診求助治療。

胸部若長「這種瘤」數月就暴增20公分!醫提醒:恐須全乳切除

胸部若長「這種瘤」數月就暴增20公分!醫提醒:恐須全乳切除

45歲陳小姐好幾個月前發現乳房腫塊,且逐漸變大,卻因家住偏遠,一直未告知家人也不敢就醫,直到已造成肩膀負擔、內衣穿不下,才至柳營奇美醫院乳房外科門診就診。理學檢查後發現,右乳紅腫伴隨著些微疼痛且左右乳大小病灶明顯不對稱,有乳腺炎併乳房膿瘍症狀,經粗針穿刺及電腦斷層檢查後,確定為乳房葉狀瘤。

下樓梯突倒地,竟是自體免疫功能失常「猝睡症」意外風險高10倍

下樓梯突倒地,竟是自體免疫功能失常「猝睡症」意外風險高10倍

愷婷(化名)今年剛升高三,相較過去更為緊湊的考試日程與備考緊張氛圍,讓她常常覺得疲倦,好像怎麼睡都睡不飽。不僅上學搭公車時常睡過頭,也開始會無法控制地在課堂上突然呼呼大睡。更嚴重地是,某次下樓梯走到一半,竟如睡著般,突然失去力量猝倒(cataplexy)在地,經診斷才發現罹患「猝睡症」(Narcolepsy)。

遭前男友強拍裸照,她人間蒸發不敢再愛⋯心理師卻讚「2件事」做對了

遭前男友強拍裸照,她人間蒸發不敢再愛⋯心理師卻讚「2件事」做對了

談戀愛誰都不想遇到失控的心理變態,但追求時的窩心體貼,卻難保交往後不會翻臉變惡狼。心理諮詢師劉娜在《終於學會接住自己》以31封書信往來,開解各類情感關係中的經典難題。其中一封遭遇渣男威脅的女性求助信件中,她肯定來信者面對衝突的處理方式,並鼓勵擺脫父母的錯誤觀念,別讓罪惡感和羞恥感困住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犯錯別急著糾正!阿德勒建議父母:用「2原則」避免養出巨嬰

孩子犯錯別急著糾正!阿德勒建議父母:用「2原則」避免養出巨嬰

眼看孩子即將犯錯,許多父母第一時間就急著指導或幫忙,深怕外人認為你不會教。但日本專業心理師永藤かおる在《一看就懂!圖解 1小時讀懂阿德勒心理學》介紹個體心理學學派創始人阿德勒所主張的2種教養手段,建議家長可以適度放手,讓孩子學習承擔後果並記取教訓,不過也提醒有幾種狀況不太適合這樣的做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婦突失憶狂問「今天幾號?」恐大腦病變!醫示警「5類人」高風險

婦突失憶狂問「今天幾號?」恐大腦病變!醫示警「5類人」高風險

69歲郭女士某日與友人聚餐,突然重複數10次「今天是幾號?我為什麼會在這邊?」,經診斷為暫時性失憶症,合併大腦皮質萎縮及陳舊性腦缺氧病變,開始服用藥物再搭配4週共20次的高壓氧治療,才逐漸好轉。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醫師牛柯琪提醒三高患者、有腦中風及巴金森氏症家族史的人,必須特別留意腦病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