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教你4招有效消脹氣。
45歲後女性可能出現熱潮紅、盜汗、情緒波動、記憶力變差等更年期症狀,主要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減少所致。《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馬光中醫中醫師劉宗昇提醒,更年期是自然歷程,卻常被忙碌生活忽略,導致壓力累積、症狀加劇。透過日常飲食調養與穴位按摩,有助緩解不適、穩定身心。
我們常將重要的事記在行事曆,但你真的有記對嗎?臨床心理師、應用行為分析學專家竹內康二於《用科學告別拖延腦,不靠意志力!》一書中,運用行為分析學的研究成果,將其充分落實在「行動力」,只要了解、接受並善加利用行為原理原則,就能改善生活上的拖延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日前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外發生重大死傷車禍,78歲駕駛余文正駕車衝撞造成3人死亡、12人輕重傷的憾事,有網友根據相關肇事影片,懷疑肇事余男可能有「路怒症」,引發大眾熱議。對此,精神科醫師指出,路怒症為描述一種在駕駛過程中,因交通相關情境觸發的強烈憤怒情緒,進而導致攻擊性或危險的行為,屬於現象上的描述,並非醫學上正式的精神疾病診斷。
當你發現問題的時候,就已經在解決的路上,信任時間,順流生活,你會發現「愛自己」是轉換成身體每日實踐的語言,持續行動,解答會在不經意間到來。《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藝人兼YouTuber袁艾菲專訪,她親揭自己在演藝路上的心路歷程,以及當時如何轉換心態,開始認識自己是誰、想要做什麼。
夫妻出遊可以維繫感情,當看到伴侶如何處理壓力、適應意外或投入新體驗,可以對伴侶產生全新的觀點,但若伴侶要帶上家人是否恰當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幾段故事,包括蜜月還得當小媳婦、夫妻出遊卻要帶婆婆⋯⋯其實夫妻好好溝通最重要,別讓爭吵敗壞了旅遊興致。
台灣人愛吃白飯,但白飯有哪些營養你知道嗎?常常說減肥不能吃白飯這種精緻澱粉,到底飯要怎麼吃才不會發胖?《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介紹白米飯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營養素,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熱量來源,每天的白米飯攝取建議量約為1.5到3碗飯,如過怕血糖升高,可以改吃胚芽米或糙米飯。
夫妻擁有性生活可以幫助提升感情,但當性愛變成壓力怎麼辦?臨床心理師布蘭蒂.恩格勒(Dr. Brandy Engler)、《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蘭森於《男人的祕密只跟心理師說》一書中,根據真實執業經歷改編,還原「性諮商」的會談現場,帶領讀懂男性在親密關係中的想法和行為,讓我們真正為自己所愛,自信地做出選擇。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多久沒有跟自己對話了?擁有心理學背景、經正規培訓並獲得專業機構認證的「人生教練」安德莉亞.歐文(Andrea Owen)於《如何停止不開心》一書中,剖析人們不自覺陷入的人生盲點,並提供具體練習和解方,包含72個自我提問,引導讀者覺察、接受真實的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近期季節轉換,耳朵突然出現不明耳鳴、耳悶,不是「一時耳背」也不是對方音量太小,當心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天氣變化大是耳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提醒民眾若有類似症狀,務必掌握72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盡速就醫接受治療,避免聽力永久受損。
20多歲的小齊在待業期間,開始出現幻聽、被害妄想等症狀,每天覺得有人在監視他、要攻擊他。家人雖發現他精神狀況不對勁,但因為病人缺乏病識感,往往不知道自己生病也不願就醫,因此拖延治療。精神科醫師提醒,思覺失調症不是中邪、無法治療,而是大腦生病了,發病後平均1年半才確診,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增加治療難度。
新冠疫情急速升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言人羅一鈞表示,國內上週新冠肺炎(COVID-19)門急診就診人次較前一週上升88.2%,推測與變異株轉換等有關,預計疫情6月中下旬達高峰,屆時單週就診上看5.5萬至6.5萬人次。疾管署呼籲民眾,平常要做好良好衛生措施,包括自主戴口罩、常常勤洗手,若有重症徵兆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