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新手媽媽生產完,會有上半身勇壯的體態感,為了恢復產後體態除了常見的飲食調整還有保持運動習慣,萬年不敗的定律讓很多新手媽媽們既焦慮又辛苦。其實從孕期開始,長期姿勢不良,加上懷孕、抱小孩等行為,容易導致「上交叉綜合症」,形成所謂虎背熊腰的視覺胖,先了解原因與解決方法,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一位盲從減重。
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隨著現在生活壓力、飲食不均與結婚年齡推遲的原因,台灣面臨少子化的問題,而民眾也面臨受孕困難的狀況,而要順利懷孕,可不是女生一個人的事情,男生的精子數量、活動力也是懷孕成功率的關鍵!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調查,約有2成男性的精蟲活動力不足,男生該如何打造好孕體質?可吃哪些食物與營養素,又有什麼禁忌?《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一文看懂。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莊惠茹醫師表示,日前一位5歲小女孩因蛀牙引發蜂窩組織炎而由牙科診所轉介至該院小兒科診治,經過多日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才得以有效控制及改善症狀。據母親表示,小女孩平常愛吃甜食及喝飲料,所以2、3歲就有蛀牙;而母親也認為「乳牙反正會掉,會再長出恆齒,所以不必治療也沒關係。」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莊惠茹醫師表示,常有家長面對小孩乳牙蛀牙的問題,總有「乳牙反正會掉,所以不必...
為加強服務苗栗鄉親,擅長微創型人工膝關節手術、各種關節炎治療的署苗醫院長施國正,上個月16日到任後,即提供每週二次門診服務,1名家住竹北市的65歲彭姓婦女,因膝關節疼痛影響生活起居,慕名遠道來苗栗醫院就診,並於上週五(1/8)進行人工全膝關節微創手術;術後第三天,彭女士已能不利用助行器下床走動,神采奕奕地開心表示:「傷口小很多、也不那麼疼痛,恢復也很快」、「大老遠來苗栗手術,還是很值得!」。...
每到冬天為了抵擋嚴寒,保暖用的手套成了民眾隨身攜帶的必備小物。但台中縣一名年輕的男子多年前卻因為罹患白斑症,造成雙手手背、手掌發白猶如天生戴著一副白手套,想脫也脫不下來,雖到處求醫治療但成效不彰。經光田綜合醫院 - 整形外科暨整形美容中心吳文宏主任施以「人體黑色素細胞顯微移植手術」,將男子大腿的黑色素細胞移植到手背皮膚後,男子雙手的顏色幾乎都恢復正常與一般人無異,讓當事人非常開心。而這也是目...
根據研究發現,長期失眠也是一種慢性疾病,超過三分之二的失眠症患者,其睡眠問題長達兩年以上。從中醫觀點來看,失眠又稱為不得臥、不得眠、不寐、目不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葉家豪指出,中醫對失眠可區分為外感和內傷兩方面;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見於各種熱病過程中。由內傷引起者,則多由於肝氣鬱結、心脾兩虛、心腎不交、陰虛火旺、痰熱內擾、胃氣不和所引起。一般來說,外感所引起的失眠,以實證較多...
水果具有繽紛的色彩,與植物化學素(phytochemicals)有關。所謂植物化學素是指植物的二級代謝物,雖非植物生長需要的必要成分,卻是保護植物生命的重要防衛系統,目前廣為熟悉的植物化學因子有類胡蘿蔔素、葉黃素、類黃酮素、多酚類、茄紅素、兒茶素、蘿蔔硫素、花青素等物質。植物化學素是近二十年才不斷被發現的化合物,這是植物的特殊物質,植物在遇到危險時,無法像一般動物自由移動隨時閃躲,因此分泌各...
定期量腰圍、血壓、血糖及血脂,並且從小養成建立健康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避免肥胖等)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根據97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民眾死於代謝症候群所衍生之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百分比達31.71%,已超過名列十大死因首位癌症的29.55%,「代謝症候群」是這些可怕的慢性疾病的前驅警訊,一旦輕忽,後果將不...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放射腫瘤科張富迪醫師表示,日前一位50歲男性在洗澡時突然觸摸到頸部有一顆小腫瘤,令他很緊張,以為自己得到了癌症而趕緊就醫。事實上,在門診經常碰到病患因摸到頸部有腫瘤,害怕是得到惡性腫瘤而來求診。經過病理染色切片後,證實腫瘤是良性,虛驚一場。張富迪醫師表示,腫瘤是良性或惡性必須在手術後以病理染色切片才能確定。其實大部分頸部腫瘤都是淋巴腺腫大,淋巴腺的腫大又可分為發炎性與腫瘤...
三十多歲正值青壯年的小趙(化名),去年年初發現左眼有眼部不適情況,於是到附近診所就診。診所醫師診察後發現,左眼眼前房發炎與眼壓升高情況,診斷為左眼虹彩炎合併續發性青光眼。經藥物治療後雖有緩解,但仍三不五時就反覆發作。去年十月,此病患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就診,經眼科團隊檢查,亦發現其有左眼前房輕微發炎跡象,且眼壓高達34.4毫米汞柱。由於其病史以及臨床症狀表現,眼科團隊認為很有可能與...
經歷重大創傷後,是否會罹患創傷壓力疾患,與先天氣質、後天環境、創傷事件前的身心狀態、先前的創傷經驗、以及該創傷事件的衝擊程度、創傷後的社會心理支持等因素有關。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說明,創傷後壓力疾患通常會在創傷事件後三個月內出現,也可能在數月或延至數年後發作。若症狀持續一至三個月,屬於急性;持續達三個月或更長,則屬慢性;若在壓力事件至少六個月後才初次發生,屬延遲初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