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如何快速恢復身材?中醫教「正確減重」4原則:按這穴位消水腫

產後如何快速恢復身材?中醫教「正確減重」4原則:按這穴位消水腫

2025/7/22
產後身材走樣是許多媽媽會面臨的困擾,擔心自己無法快速地回到產前的模樣,往往用錯方法瘦身,不但可能造成減重成效不佳,甚至會影響產後恢復與哺乳狀況。想要產後瘦身,《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初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教你透過排濕、調肝、養脾腎4大原則,自然提升代謝力,溫和瘦身不傷身。

許多媽媽生完寶寶後,最困擾的就是「體重回不去了!」不只身材走樣,還常覺得自己水腫、便祕、心情低落、奶量不足⋯其實這些狀況都可能與體質調理有關!中醫認為產後是身體氣血大虛的階段,若急著減重、亂吃節食,反而會讓身體更虛、更難瘦。

延伸閱讀:
產後忽然變瘦又暴肥?小心「產後甲狀腺炎」大反彈!醫揭發病3階段

產後肥胖是什麼?

周宗翰說到,生產後6週若體重超過懷孕前體重的10%,即可定義為產後肥胖。也就是說,懷孕前的體重為50公斤的話,生完寶寶後6週,體重若還是超過原本懷孕前50公斤的10%,也就是超過55公斤的話,那就要注意產後肥胖的情況喔。

然而這個時期若想減重,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不能採取過度激烈的減重,以免使得因懷孕所耗損的氣血回復不足,造成其餘產後不適。

延伸閱讀:
產後腰更痛!專家「5招」助媽媽放鬆腰背、強化核心

產後減重4大重點,6個月黃金期

產後減重有4大原則,先評估身體哪些部份需要調整,邊調理邊減重才能有效提升代謝速度,事半功倍:

1. 排除體內濕氣,補脾腎促進新陳代謝
脾腎在體內能起治水行水之功,產後由於脾腎之氣較為虛弱,則容易產生水分滯留以及排便不順,造成臉部、四肢及腹部的水腫,透過健脾養腎,不僅能幫助水分代謝,也能夠幫助產後氣血的重建。

食療方面推薦「四神湯」,性味平和又可健脾腎、除濕氣,可搭配排骨補充蛋白質且使得口感較為滑順,也能藉由油脂帶出藥材功效。

材料:蓮子20公克、茯苓15公克、山藥15公克、芡實20公克、排骨數塊
做法:將藥材洗淨後浸泡20~30分鐘,同時將排骨汆燙,處理完畢後將藥材、排骨與適量的清水一同烹煮,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小時,並撈掉水面上的泡沫,加入些許鹽巴調味後即可食用。

2. 放鬆心情是關鍵,疏肝理氣助哺乳
產後媽媽們的生活型態有很大的轉變,壓力和睡眠不足會使壓力荷爾蒙分泌而使食慾增加與脂肪囤積,進而容易肝氣鬱結,母乳也可能進一步排出不暢。有些人情緒壓力大,就會選擇吃美食來獲得短暫的紓解,然而體重的節節攀升又會造成心情不佳,產生一種惡性循環。

最根本的解決方式其實是調理肝氣,減少壓力對身體氣血造成的波瀾,並且睡眠儘管分段但有品質,也能夠順利的分泌乳汁,透過哺乳的同時也能消耗熱量。

3. 飲食清淡營養、規律運動,甩開多餘油脂
產後為了幫助傷口恢復與維持充足乳量,飲食上多攝取優質蛋白質、蔬菜與補充水分,而調味上宜清淡,避免食用寒涼、辛辣、油膩、精緻澱粉與加工食品。

產後會依生產的形式與媽媽們恢復狀態來決定運動時機,產後初期建議從肢體伸展、慢走等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漸進展到核心運動訓練。剖腹產媽媽們由於傷口復原需4~6週時間,建議產後1個月後視傷口復原狀況,再開始運動。

4. 配合穴位按摩,產後減重更順利
除此之外,周宗翰中醫師分享每個穴位按壓持續3~5分鐘,一天1~3次,有痠脹感即可。

《理氣安神助眠》
【太衝】足背第1、2蹠骨間隙後方凹陷處。能疏肝解鬱,緩解壓力
【耳神門】耳朵三角窩後上三分之一處。能鎮靜安神,幫助睡眠

《促進消化、利濕氣》
【足三里】膝蓋骨外側凹陷處下約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能調理脾胃,幫助消化。
【豐隆】膝蓋骨外側凹陷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能消除水腫,緩解便秘。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為:媽媽必看!體重回不去有原因,中醫師傳授產後瘦身4原則,教你如何「越補越瘦」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全方位豐富、完整的懷孕、生產保健資訊報導,並針對 0-6 歲寶寶教養方面,設計各類育兒話題,協助指導新手父母照顧寶寶大小問題,時時接受最新養育資訊。媽媽寶寶雜誌也是一本具有世界水準及國際版本的婦幼專業雜誌。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