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新冠肺炎與流感交叉感染將更兇猛 病毒專家:上劑疫苗超過6個月就已無抗體

新冠肺炎與流感交叉感染將更兇猛 病毒專家:上劑疫苗超過6個月就已無抗體#COVID-19

隨著COVID-19病毒日益變種,目前的主流病毒株XBB有更具強力傳播與免疫逃脫的特色,疾管署因應新一波的潛在疫情已經開放全民施打最新XBB疫苗。專家提醒,近期流感人數多,當流感一旦與COVID-19交叉感染,更會加重疾病且有重症風險。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教授表示,目前流行的病毒株XBB不僅複製快,且更容易感染,儘管與原始病毒株相比症狀已減輕許多,但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易在秋冬傳播的各種呼吸道疾病,如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的多重感染問題,會加重疾病嚴重度。 由於新冠肺炎自我篩檢的比率下降很多,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比統計數據來得高。施信如教授說明,新冠肺炎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症狀像是喉嚨痛、鼻塞、發燒,有些人會有味、嗅覺喪失或者是腸胃道的腹瀉、噁心、嘔吐現象,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抗體不同,表現方式也不一樣。 除預防重症,最新疫苗也能夠降低長新冠的發生率 不少民眾認為自己已確診過應該不會再得,或者打過疫苗就會有保護力。施信如教授強調,任何病毒都非常有可能會隨著時間變化,COVID-19更是如此,像國際上也正在積極監測另一種可能流行的COVID-19的變異株「Pirola」。由於病毒變異性高,即便之前打過雙價疫苗,仍舊無法對目前流行的XBB病毒提供防護;因此建議如果施打疫苗或感染超過6個月以上,還是要施打最新的疫苗來喚醒身體的免疫力,施打疫苗除了能夠預防重症,最重要的也能降低長期疲倦或是持續頭痛等「長新冠」症狀的發生率。 施信如教授指出,對醫療體系及經濟發展而言,全民施打疫苗是利多於弊,若年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之前曾有施打疫苗後不適的情形,都可以諮詢醫師評估否施打疫苗。但無論是否有打疫苗,戴口罩都是抵抗力較低的族群必須維持的自我保護方式。若出現呼吸道症狀,都不能當成普通小感冒看待,必須留意身體變化、積極就醫,在流行期間只要到人多的場合一定要持續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的習慣,落實健康管理更是不可忽略的環節。 (圖/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教授)

別以為今年冬天只打流感疫苗就足夠!醫:高風險族群確診新冠多輕忽症狀快速轉重症

別以為今年冬天只打流感疫苗就足夠!醫:高風險族群確診新冠多輕忽症狀快速轉重症#COVID-19

一名80多歲老先生有肥胖與三高問題,近期自覺有感冒症狀就醫,但由於異常虛弱,經篩檢後確診為新冠肺炎,但沒多久病情急轉直下,不僅演變為肺炎且細菌感染,住院住了2個多月,目前雖然康復,但肺部已經有纖維化現象。 亞東紀念醫院重症醫學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醫師表示,儘管新冠肺炎的症狀越來越像感冒,但以亞東醫院的臨床案例觀察來看,每天平均重症人數仍有1~3名,特別是本身是慢性疾病患者,還是有一定機率轉重症住院。 由於病毒株的特色使然,有些病患的表現是新冠肺炎確診沒有很嚴重,但卻讓原來的慢性疾病變得很棘手;張厚台醫師說明,這與病毒的攻擊有關,病毒入侵讓抵抗力變弱,如果原來身體狀態不是太好或者有疾病者,太嚴重甚至有轉重症、死亡風險。 免疫力較差族群確診COVID-19後 通常很快會進加護病房 張厚台醫師提到,一直都有新冠肺炎的個案,從近期確診的對象觀察發現,如果是免疫力比較差的族群,幾乎都是從上呼吸道症狀,很快惡化成嚴重肺炎要進加護病房。有一位70幾歲老先生煮飯突然昏倒,就診才知道是確診新冠肺炎;不僅在加護病房待了1個月,甚至到必須裝葉克膜的狀態,後來經過治療才慢慢好轉。 除了年長者外,也有50幾歲自覺身體狀況不錯的個案,因確診新冠肺炎而住進加護病房、呼吸窘迫到需要插管的情形;幸好後來經過治療後慢慢好轉,但因肺部被病毒攻擊,出院後仍舊會喘,肺部也有一點纖維化,需要1~2年才能讓身體慢慢恢復。張厚台醫師強調,如果有疑似症狀,建議民眾要有所警覺並先行篩檢提早就醫。 家裡有長輩或者孩童,建議都要施打最新COVID-19疫苗保護家人 張厚台醫師提醒,雖然新冠肺炎的發展趨勢是與宿主共存,會像流感一樣不斷變異來適應環境,但對本身抵抗力較差,或者是身體狀態不穩定的族群來說,病毒的攻擊仍舊會對身體帶來不可預料的影響。 因此,除了抵抗力較差的族群要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一般民眾也建議要完整施打疫苗來保護家人,才能幫助降低這些對象重症感染的風險。現在政府提供公費新冠肺炎疫苗供全民施打,六個月以上的民眾都可以免費施打疫苗。 張厚台醫師也建議,平時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睡飽、休息足夠外,營養補充上要攝取足夠蛋白質與維他命D,此外,定時運動也很重要,特別是心肺功能的訓練。只要心肺功能基礎好,即便確診,恢復狀況也會較佳。除施打疫苗外,都要回歸做好日常保養基礎,面對疾病也才有抵抗的能力。 (圖/亞東紀念醫院重症醫學部內科加護病房主任 張厚台醫師)

「暑假防疫太鬆懈,秋冬新冠肺炎恐再起」醫:全民打疫苗才能防12月高峰

「暑假防疫太鬆懈,秋冬新冠肺炎恐再起」醫:全民打疫苗才能防12月高峰#COVID-19

疾管署自9月26日起宣布分3階段開打COVID-19最新疫苗,事實上從10月上旬開始,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從原先認為的「低點」已漸漸升溫,根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的觀察,9月時長照機構已有群聚感染事件,醫院端住院或陪病者感染人數也有增加跡象,如果不趕緊預防,恐怕秋冬會迎來一波新冠肺炎高峰。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醫師表示,從過去4年的經驗可以發現,新冠肺炎疫情每3~6個月都會有高峰與低峰,美國8月就已經開始升溫,疾管署近期也首度發布疫情略有微升,但其實在醫院端、長照機構都有發現群聚感染變多的跡象。 抵抗力較差者不僅病毒壓不下來,既有疾病也更嚴重 陳宜君醫師說明,據5、6月門診觀察,民眾當時若有疑似新冠肺炎症狀都還會自我篩檢,但暑假之後似乎心態上變得鬆懈,身體健康者會覺得染疫「就像感冒」會自己好,但疏忽可能傳染給家中抵抗力較低者像是長輩或孩童的可能性。目前看到較為嚴重的情況是,一些免疫不全、低下或者是癌症等患者,由於無法清掉既有的病毒,一旦染疫不僅症狀嚴重,也讓原本就有的慢性疾病變得更難治療。 目前台灣確診總數已破1千萬例,陳宜君醫師強調,國際上研究都指出,無論是感染新冠肺炎,或施打疫苗,3~6月後保護力就已慢慢下降,這本來就是冠狀病毒的特性;另一方面,目前新冠肺炎的XBB病毒株又有免疫逃脫特性,即便很多人年初都有打疫苗,但現在流行的病毒株已經不同,仍舊有必要再追打最新疫苗。 最新疫苗因應病毒株設計,防重症也減少「長新冠」症狀 陳宜君醫師解釋,新冠肺炎的疫苗已發展為像季節流感疫苗一樣,會因應最新流行的變異株所設計,在效果上不僅可預防重症與死亡,如果完整施打,保護力可長達1年。目前秋冬季節正是呼吸道病毒流行的高峰期,從以往經驗更發現如果流感與新冠肺炎雙重感染,重症與死亡機率都會提高,儘管新冠肺炎已有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療,但多重病毒雜夾,會提高醫師判斷的困難度,假如沒有在黃金時間內內給藥,仍舊會影響治療效果;且多重感染不僅會發生在高危險群,一般民眾只要抵抗力降低,同樣也有可能中標。 另一方面,確診民眾中有4成自認有「長新冠」症狀,陳宜君醫師表示,很多個案確診後都持續有非典型症狀,但她認為不見得是染疫本身的症狀,而是病毒可能改變免疫力讓潛在疾病發作,特別是原來就有疾病者會更嚴重,民眾有這樣的疑慮一定要透過醫師評估找出原因做最適合的治療。 陳宜君醫師呼籲,施打疫苗也證實可減少「長新冠」症狀,疾管署宣布預防秋冬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峰來臨前,只要是6個月以上的民眾都應接種疫苗、更新抗體。她建議不只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要打疫苗,只要是對健康有疑慮,或站在保護家人的立場都應接種,透過全民施打疫苗,才能真正有效避免疫情的再次高峰。 陳宜君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 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任 國家衛生研究院 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 合聘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 國際人類暨動物黴菌學會副會長

「不是關在家就沒事」糖友阿伯忽略居家感染風險差點喪命

「不是關在家就沒事」糖友阿伯忽略居家感染風險差點喪命#COVID-19

儘管COVID-19疫情稍歇,但對慢性疾病患者或年長者來說一刻都不可鬆懈。一名65歲罹患糖尿病的伯伯,只打過2次疫苗,因為擔心副作用不想再打,想說不要出門就沒事,結果被外地返家探親的小孩傳染,竟快速轉為重症而進加護病房。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表示,這名患者因為本身有糖尿病問題,加上長年抽菸、肺部功能不佳,一染疫後症狀就快速惡化得送急診,幾乎快到呼吸衰竭的狀況,後來住進加護病房,花了非常多時間才終於讓病情穩定。 為了因應COVID-19的變異株,政府準備最新的新冠肺炎疫苗給全民接種,陳宏麟醫師表示,新的病毒變異株儘管以輕症為主,但由於該病毒傳播力極強,若家中有年長者或是免疫力低下的族群,還是要施打疫苗來保護家人。年長者也千萬不要有「關在家就不會染疫」的錯誤觀念,這名轉重症的糖尿病患者就是一例,如果有施打疫苗,就能降低重症的發生率。 距上次接種疫苗超過12週就應補打 XBB病毒株變化性高,陳宏麟醫師認為透過全民施打來提高疫苗覆蓋率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他提醒,距離上一次疫苗施打如果已經超過12週,幾乎已經沒有保護力,因此除了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建議一般民眾也應該盡快施打,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雖然目前新冠確診案例並非高峰期,但每天仍有一定比例的確診者。陳宏麟醫師表示,COVID-19病毒不斷變異,現在XBB症狀的發展與流感症狀很像,會有流鼻水、喉嚨痛、頭痛、發燒等情形,也可能會與呼吸道病毒、腸病毒等共同感染。一旦出現症狀不僅在診斷上需要花較多時間釐清,若轉為重症在治療上挑戰也比以前高。 混合病毒讓慢性病患更容易轉重症 陳宏麟醫師強調,染疫會造成全身發炎讓免疫系統變得不平衡,慢性疾病患者特別像是糖尿病、肺部疾病如肺阻塞、氣喘患者或本身有免疫系統疾病的族群,如果染上COVID-19不僅會讓既有疾病加重,更可能引發併發症如細菌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等,有相當高的機率引起重症。 陳宏麟醫師表示,目前的疫苗不良反應機率已相當低,慢性病患只要維持良好的用藥習慣、掌控疾病狀況,在身體沒有不適的狀況下接種疫苗都不用太擔心;反而是染疫後若有服用抗病毒藥物,才更要特別留意藥物的交互作用,因此最好的預防方法仍舊是接種疫苗。 除了隨不同變異株施打疫苗外,持續落實自我健康管理同樣重要。儘管現在已經沒有口罩禁令,陳宏麟醫師仍呼籲年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隨著秋冬漸漸來到,如果待在人多或是密閉空間,都建議要戴上口罩,另外也要維持良好心情與睡眠、飲食習慣,手部清潔也不能省略。 (圖/陳宏麟診所院長 陳宏麟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