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婦「全身超痠」喘又無力⋯竟是急性白血病!醫揭「6症狀」非正常老化

婦「全身超痠」喘又無力⋯竟是急性白血病!醫揭「6症狀」非正常老化#白血病

62歲黃女士日常休閒幾乎天天爬山,但去年某一天爬完山,突然感覺到全身異常痠痛、疲累無力,容易喘且肚子疼痛,過了1週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竟確診罹患白血病,雖緊急接受治療救回一命,但不到半年卻又復發,所幸再次接受治療,成功配對到合適的幹細胞,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目前穩定控制病情。

不明發燒、盜汗、體重減輕⋯台大醫揭這種「慢性白血病」好發60多歲

不明發燒、盜汗、體重減輕⋯台大醫揭這種「慢性白血病」好發60多歲#白血病

63歲婦人10年前發現罹患白血病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歷經多年化學治療,承受身體上的不適,後來仍然不幸復發,更轉為高惡性度血癌,最後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終獲根治。醫師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60多歲長者,對化療反應不佳且預後難治,所幸目前新型口服標靶藥物,自今年7月起納入健保給付,副作用低且大幅提升無惡化存活期。

82歲老翁走路易喘竟是白血病 口服標靶藥減少副作用、提升存活

82歲老翁走路易喘竟是白血病 口服標靶藥減少副作用、提升存活#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初期症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發病若未及時就醫,短短數月即恐危急生命。1名82歲長者長期罹患高血壓,持續用藥控制,體力良好可外出活動。某日覺得容易頭暈,走路容易喘,原本以為幾天就會好,沒想到症狀持續數個月,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初期症狀易忽視 未即時治療很快就面臨死亡威脅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許雅婷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癌細胞生存在骨髓中,成長速度非常快,會嚴重影響造血功能,導致正常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低下,病人容易感到體力不佳容易喘,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也常發生不正常瘀青或內出血,並且隨著時間症狀越來越嚴重。 許雅婷說明,上述病患身體原本還算健朗,當出現頭暈與走路喘等症狀時,並不以為意,但隨著發生頻率增加、且症狀日益嚴重,才到住家附近診所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僅6至7gm/dl,遠低於成人男性正常值的標準。診所醫生立刻安排轉院後續檢查,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高齡病患難承受強烈化療副作用 標靶藥物加快癌細胞死亡 許雅婷指出,臨床觀察,約半數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推測隨著身體老化,造血基因突變機會增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風險越高。高齡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病患,難以承受高強度化療伴隨的副作用,因此現在多使用標靶藥配合低劑量化學治療清除癌細胞。 健保給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標靶藥物 增加高齡病患治療品質與意願 許雅婷強調,為了讓高齡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能兼顧良好治療效果與維持較好生活品質,健保於2020年給付第一款標靶藥物FLT3,2021年7月進一步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只要是年紀超過75歲年長者,或18歲以上但未滿75歲,且經檢查確認心、肺、肝功能當中一項不佳的共病患者,亦可符合BCL-2抑制劑的健保給付資格。 許雅婷呼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在積極配合治療下,可大幅改善存活與預後。過去高劑量化療的副作用常讓年長或有共病的患者為之卻步,然而健保已有條件給付口服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幫助上述體況較弱的患者。透過口服BCL-2抑制劑標靶藥與低劑量化療的搭配下,可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切勿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抗拒治療,導致病情快速惡化。 治療時必須按照醫生指示 有任何狀況必須有充分討論 許雅婷提醒,發現疑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一旦確診,切勿放棄任何治療希望,目前標靶藥物相當進步,加上健保逐步納入或放寬給付,不會因為年紀大就沒有治療空間。治療時應遵從醫囑,切勿中斷治療或聽信偏方,有任何狀況都要跟主治醫師充分討論,才能有最好治療效果。 若出現相關症狀想要探詢更多衛教資訊,或是想要尋找住家附近醫院及醫師進行相關檢查、治療,可點擊下方連結,進入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與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疾病工作組成立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取得完整疾病介紹及治療資源。https://knowamltaiwan.org/

疫情常態化”這群人”風險仍在!近5成癌友確診後曾延誤或中斷治療

疫情常態化”這群人”風險仍在!近5成癌友確診後曾延誤或中斷治療#白血病

2023年5月8日—繼指揮中心於5月1日走入歷史後,新冠疫情限制正式告終,但對於少數免疫低下族群,新冠病毒仍有嚴重風險。據研究,「免疫低下患者」施打疫苗後的保護力較低,若確診,住院風險較一般人高2.57倍 ,建議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再次加強,政府為此族群也數度放寬「長效型單株抗體」的公費施打條件。為提高民眾與病友對於免疫低下族群的防疫認知,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以及臺灣病友聯盟特別舉辦「生命兩難展」,邀請Duncan、囂搞等五位人氣插畫家聯合開展,展期即日起至5月24日止,藝人黃子佼更獻出兩幅蘊藏兩難故事的手寫字收藏展出,以圖像衛教民眾給病友多一點同理,也呼籲免疫低下病患莫輕忽,應主動諮詢醫師給自己完善保護。 不是怕確診? 擔心的是影響原有的治療! 近五成癌症病患因確診而延誤或中斷治療  全世界約有 2 % 的免疫低下病友,如:器官移植、惡性血液腫瘤、正在接受癌症治療、先天性免疫不全、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HIV陽性以及洗腎患者等七大族群 。其中居國內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即時且精準的治療攸關癌友的預後與存活。然根據研究,近五成的癌症病患確診後曾延遲或中斷原有癌症相關治療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科邱柏儒醫師表示:「隨疫情鬆綁,我們也希望病人能夠回歸常態專心治療,不再因疫情的干擾而擔心回診或外出等,但針對正在或正要接受治療的病人,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身體無法同時承受抗癌治療與新冠病毒的攻擊,就必須考慮先治療哪一個,這也是為什麼目前衛福部仍將免疫低下病患列為追加劑施打與外出配戴口罩的族群之一。」 根據《臨床傳染病》期刊中 亦強調免疫功能低下者應予以個別化預防方法,一般人接種COVID-19疫苗的抗體有效反應可達約92%,反觀免疫疾病患者與惡性腫瘤患者抗體反應為79%、血液惡性疾病患者為50%,甚至器官移植者僅31%。考量此情形,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於 4 月7日起擴大單株抗體公費施打對象,用於預防新冠,呼籲適用的病友都應主動諮詢醫師申請施打。 七大類免疫低下病患染疫後重症風險高 病毒不易清除 住院風險升2.57倍 新冠病毒對癌友的威脅除了影響既有療程之外,對於所有的免疫低下病患而言,住院風險上升2.57倍,住進加護病房提高1.4倍,而院內死亡風險也達1.87倍。邱柏儒醫師說,「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身體長期處於低防禦的狀態,無法有足夠的抗體對抗新冠病毒,這也是為什麼臨床上有滿多病患陽轉陰的時間都比一般人還長,這時候若病情不穩定,住院、併發重症的風險就會升高。」 除了癌症病患,先天免疫不全者與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藥物的病友也需多加留意,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蔡昀臻醫師說,「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因為需長期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免疫系統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此也是感染性疾病好發的族群,包含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與僵直性脊椎炎等。」建議無論是施打新冠疫苗或是單株抗體,都應該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安排適切的時間施打,給自己多一點保護。 61歲白血病友不慎確診 竟六個月才轉陰因而延誤移植手術 邱柏儒醫師說,去年就有一位61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確診新冠後不幸白血病又復發,且新冠病毒竟六個月才轉陰,預計要進行的骨髓移植手術也因此推遲兩個月。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呼籲,免疫低下病友仍應謹慎防疫,除了戴口罩與維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追加劑之外,也需要「被動免疫」的單株抗體,將有作用力的抗體注入體內,可直接產生保護力,臨床研究中,施打後追蹤 6 個月可發現感染 COVID-19 相對風險降低 83% 。 「免疫低下跟你想的不一樣,生命兩難展」現正展出! 5位人氣插畫家Duncan、囂搞、消極男子、李白、狗與鹿,將線上創作搬到實體展出,藝人黃子佼也提供兩幅蘊藏兩難故事的收藏獻給病友,歡迎前來一睹他們對生命兩難的獨特詮釋! 日期: 即日起~2023/05/24(三),週一、週二公休 地點: boven cafe(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18號1樓,捷運忠孝復興站步行5分鐘)

孩子重病,她卻自棄差點輕生?過來人揭心聲:無敵媽媽要先放過自己

孩子重病,她卻自棄差點輕生?過來人揭心聲:無敵媽媽要先放過自己#白血病

不是每個照顧者都有辦法照顧孩子,同時也照顧好自己,因此友善醫療就顯得很重要。台大醫院兒童病房小朋友口中的「Karen阿姨」、台大公共衛生系博士Karen22於《摳摳手到打勾勾》一書中,分享兒童病患與家屬的日常,幫助讀者了解友善醫療的重要性,共同守護孩子的健康與治療、預後的情況。以下為原書摘文:

別再聞癌色變!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近90%

別再聞癌色變!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癒率近90%#白血病

癌症是僅次於意外事故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死因,其中,又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佔比約30%,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劉希哲強調,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整體存活率接近9成,絕非不治之症,鼓勵父母親,當孩子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時,切勿過度焦慮,父母及癌童應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治療方針,及早治療、穩定配合醫囑,相信都可以有很好的治療成績。 兒童最常見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發燒就醫未改善須小心 劉哲希醫師表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兒童最常見癌症,初始症狀大多數是發燒,家長多會認為是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提醒家長,如果帶孩子就醫檢查治療後仍持續發燒,切莫輕忽,應再次求診,並主動告知醫師孩童病況,醫師對不明原因發燒或反覆的感染會有所警覺,進一步抽血檢驗可判斷白血病是否是發燒的真正元凶。 劉希哲醫師說明,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會讓血球細胞異常,症狀除反覆或不明發燒外,也容易有臉色蒼白、活動力下降、皮下出血、肝臟或脾臟腫大等徵兆,當孩子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兒童血液腫瘤專科醫師診治說明後,家長應可了解治療方式及療效,努力放下緊張、恐懼的心情,與醫療人員共同合作並鼓勵及協助病童配合療程,以獲致最大療效。 (圖/劉希哲醫師鼓勵,面對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切莫焦慮,積極治療有近9成治癒率。) 風險分群加MRD監測 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 劉希哲醫師指出,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診斷後,會先依據患者的發病年齡、白血球數目、血癌細胞基因突變等,進行標準風險、高風險或極高風險分群的判定,然後根據風險分群規劃療程,讓病童獲得適切的治療強度,除了可以有效打擊血癌細胞外,也能減少副作用帶來的身體不適及後遺症。 抗癌治療初期就會搭配微量殘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簡稱MRD)監測以評估療效,調整治療。劉希哲醫師強調,微量殘存疾病(MRD)非常重要,在啟動治療1-2個月內,就能精準評估療效,一旦治療反應不佳,可及時調整治療策略。 依病況調整治療方案 應與醫療團隊詳細討論並密切合作 劉希哲醫師提到,針對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的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會採行調整或加強化學治療強度合併異體幹細胞移植的治療策略,現在另新增特異性抗體的免疫治療,以及細胞治療的選項,在國內外也逐漸累積成功案例。 擴大遠距教學 病童學習不中斷  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癒率相當高,家長不應再聞癌色變,有效的治療可使病童重回人生的跑道,健康前行。然而目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抗癌治療需要兩年半,治療期間因體力及抵抗力較差,學習計畫多數被迫中斷,過往已有床邊教師及在家教育等補救措施。這兩年多來在新冠疫情下,遠距教學有了突破性發展,也讓多數癌症病童的學習增添了新的管道。劉希哲醫師呼籲,在實體教學恢復的同時,政府、學校以及民間團體能持續挹注遠距離學習的資源,讓病童的學習不中斷,也能讓病童透過參與學習重回學齡孩童的生活並感受到同儕的鼓勵及祝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