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兒童5大癌症 男女孩最容易罹白血病

兒童5大癌症 男女孩最容易罹白血病#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是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第4大死因,依據最新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0-17歲兒童新發癌症人數為542人,2009年為664人,標準化發生率2018年與2009年同為每10萬人口14.4人,以10年趨勢來看,標準化發生率整體大致持平。2018年兒童5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白血病、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中樞神經瘤、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與2017年相比較,除淋巴瘤和生殖細胞瘤順序互換外,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淋巴瘤好發男童 其他上皮癌好發於女童2018年男童新發癌症人數為308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就有15.7人罹癌,女童新發癌症人數為23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就有12.9人罹癌。男童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女童的1.2倍。白血病同時為男女童最主要的癌症,占2018年新發癌症個案數的3成(男31%,女28%);淋巴瘤則較好發於男童,為男童發生率第二高之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口2.6人,為女童的3.1倍;其他上皮癌較好發於女童,標準化發生率為男童的1.9倍。不同年齡層好發癌症型態有所不同,僅白血病及淋巴瘤在不同年齡層都維持在前5大癌症。兒童化療耐受程度較成人佳 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8成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高,各癌症之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尤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者。而且兒童對於化療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其尚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療。加上各種支持療法的醫療進步,如止吐劑、血球生成劑(防止血球過低期間太長造成感染)及防止黏膜破損等護理上的照顧,連同預防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都有助於療程進展。「燒紅大腫痛 神視輕白」 9字訣及早揪兒癌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與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呼籲,若發現孩童發生以下幾項徵狀,請盡速帶其就醫診治。燒:超過一星期不明原因發燒。紅:瘀青、紅色出血點、黏膜出血症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大:頸部、腋下、鼠膝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尤其超過2公分,觸摸固定不動,無壓痛,建議進一步檢查。腫:不論身體或四肢若有腫塊即需就醫,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洗澡時注意觸摸較易察覺。神經母細胞瘤有2/3發生在腹部,常有腹部腫大或腫脹情形。痛: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痛、腹痛等。神: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視:由眼底鏡檢查可及早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輕: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食欲不振,該生長的年齡卻停止長高。白: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

疲勞?眼花?當心是骨髓纖維化引起

疲勞?眼花?當心是骨髓纖維化引起#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的上班族余小姐10年前開始陸續出現異常症狀,經常覺得疲累、皮膚搔癢、視力模糊,輾轉流連於各科求診,症狀仍反覆發作,直到在醫師建議下進行骨髓切片檢查後才確診為血小板增多症,且骨髓也有纖維化的跡象,由於她當時認為症狀不會惡化,豈料在接受第二次骨髓切片檢查時,驚訝發現骨髓早已嚴重纖維化,腫大脾臟甚至壓迫到周遭器官,更嚴重者還會轉型為急性白血病,危及性命!余小姐坦言,症狀起初都很稀鬆平常,怎麼也沒想到跟骨髓纖維化有關,平時常因為脾臟腫大造成腹痛,疾病帶來的倦怠感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僅無法維持正常工作,做家事等日常小事都難以完成,加上孩子還年幼,在照顧上負擔更大,需要仰賴家人多加體諒分擔。所幸在接受治療後,脾臟逐漸縮小,血球數目恢復正常,日常生活也不再因為疾病而有所侷限。骨髓纖維化症狀易被輕忽 當心演變急性白血病奪命快又狠骨髓猶如人體的造血工廠,一旦骨髓發生病變,造血功能異常將牽連全身健康。台大醫院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表示,骨髓纖維化屬於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好發於65歲以上高齡者,就病理診斷上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患者因為基因突變造成骨髓內細胞異常增生,並持續發炎而逐漸纖維化;而繼發型骨髓纖維化則是從其他骨髓增生性腫瘤演變而來,包括血小板增多症或是真性紅血球增生症,余小姐即是屬於此類型。骨髓纖維化的十大症狀包括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林建嶔醫師進一步說明,當骨髓因為纖維化而無法正常運作時,就會轉由脾臟或肝臟等器官接手造血工作,但脾臟卻也會因此變得腫大進而壓迫周遭器官,造成腹部不適、食慾不振。此外,骨髓外的造血功能不足以支撐人體需要,容易引發貧血相關症狀,更有部分患者會演變成急性白血病,增加死亡風險。然而由於骨髓纖維化的症狀不具特異性,患者經常與一般身體不適或是慢性疲勞混淆,延誤就醫的狀況普遍,甚至直到確診時才發現骨髓纖維化程度已經相當嚴重。醫病認知存歧異 量表有助評估症狀根據國內一項包含骨髓纖維化的骨髓增生性腫瘤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57%)患者無法從自身症狀連結到疾病,細究患者與醫師對症狀的認知後,超過六成(67%)醫師認為疲倦是骨髓纖維化常見的症狀,但調查中卻沒有任何一個患者自覺有此症狀,更有超過三成(31%)患者認為自己並無相關症狀;此外,多數醫師注重在協助患者改善症狀與提升生活品質,超過6成(67%)醫師在治療骨髓纖維化時會以縮小脾臟為目標,但多數患者卻更在意血球檢查的結果,顯見患者與醫師對於治療目標存有分歧。雖然骨髓纖維化是慢性的過程,但絕不能輕忽進展成疾病白血病的風險,患者應了解自身症狀,才能在病情惡化時及時應對。彰化秀傳癌症醫院院長張正雄醫師表示,從這份調查中發現醫病之間的溝通仍有需要努力的空間,應該更積極提升患者對於疾病的認知,以客觀的方式評估症狀,建議患者留意常見的十大症狀之外,可透過「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測量表」(MPN10),以評分的方式填寫症狀影響生活的程度,透過量化症狀嚴重程度,有利於醫師評估合適的治療方式。張正雄院長舉診間常見狀況為例,許多患者在問診時都自認沒有症狀,但填寫完量表卻發現症狀評估分數很高。張正雄院長提到,有效的醫病溝通攸關治療成效是否良好,除了醫師的問診與檢查外,患者能否清楚表達自身症狀對於治療方案的制定也相當重要,除了傳統的口服化療藥物,現階段也有阻斷疾病基因突變訊號的口服治療選擇,能改善症狀,並延長存活期。呼籲民眾若發現自身符合夜間盜汗、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不佳、易有飽足感、疲勞、骨頭疼痛、發燒、搔癢、腹部不適、體重下降這些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特別是本身有骨髓增生性腫瘤病史的患者,應儘速至血液腫瘤科就醫。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掌握黃金治療期#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所有血液疾病中最令大家所熟悉和害怕的。血癌是人體的造血器官――骨髓長了癌症,白血病是指人體的主要造血系統 -骨髓產生了癌化病變。其白血球失去了正常血球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及老化死亡現象,所以造成這些不正常的白血球不斷的增生,逐漸的取代了骨髓內的正常造血細胞,於是將整個骨髓佔據並偏佈於血液中。當癌細胞佔據骨髓後,它所影響的已經不是只有白血球而已,紅血球血小板的功能同時也會受影響。骨髓性血液惡性腫瘤-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得到血癌的名人還不少,像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弟弟郭台成、知名藝人高凌風、插畫家幾米等,都是血癌患者。白血病又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成年人,約有 75~80%的病人超過20歲。急性白血病患者若未盡快治療,任由血癌細胞像電影裡的「異形」急速翻倍生長,塞滿全身大、小、微血管,可能引起大出血、敗血症、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九成的急性白血病剛開始沒什麼症狀,往往一發病就很嚴重,更凸顯若有症狀盡快就醫的重要。白血病的確診檢查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診斷,一般而言,非常容易。1.血液檢查:檢查白血球、血紅素和血小板。2.血液抹片檢查:檢查有無骨髓芽細胞(不成熟的白血球)。3.骨髓穿刺切片檢查:檢查血球組織型態,確定白血病類型。4染色體分析:可抽取細胞之核苷酸,作基因突變之分析。血癌病人大多已經免疫能力低下,常有併發嚴重感染的機會,而且急性白血病之化療一般比固體腫瘤來得強,毒性也較大,有時血癌細胞對化療一開始之敏感度甚高,可能造成腫瘤細胞溶解而釋放出一些有毒物質而致命。通常確立診斷後必須立刻住院,然後接受化學治療及可能必須接受血液造血幹細胞移植,否則疾病會進展非常快,需把握治療的時機。多吃蔬果 有助防血癌有研究顯示,多攝取蔬果中的抗氧化物、抗自由基物質,像是甘藍菜、大蒜、黃豆、薑、柑橘屬水果(如橘子、葡萄柚)、全麥、胡麻等,對於預防血癌發生也有一定幫助。如果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累、長時間感冒不好、盜汗、食慾明顯減少、體重急速下降、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發燒、牙齦腫痛、淋巴結腫大或脾腫大、手腳皮膚有瘀青或紫斑、女性月經量不止時,趕緊到醫院掛血液腫瘤科檢查。

腹部脹痛易倦怠竟是白血病

腹部脹痛易倦怠竟是白血病#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脾臟是另一個沉默的器官,若突然出現貧血、臉色蒼白、倦怠、骨頭疼痛、經期血流量大增或傷口出血不易止血等症狀時,應盡速至醫院抽血檢驗,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68歲吳先生因倦怠並伴隨偶有腹部脹痛,到肝膽胃腸科看診,醫師詳細查問生活史,平時沒有抽菸或喝酒習慣,也沒有得過慢性B型或C型肝炎,雖沒有發燒或感冒但胃口減低、體重略降、明顯的體力變差,爬沒幾階樓梯便有點喘,且左側腹部感到頓頓而非尖銳難忍的疼痛。經門診理學檢查發現眼瞼內側結膜略白,身上並沒有肝硬化的臨床表徵(如黃疸、手掌紅斑、前胸蜘蛛痣等),當天緊急做的血液檢驗發現,肝腎功能正常但血色素僅8.8(正常男性成人應至少13.0),此外,白血球為27,8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5000-10000左右),血小板數為51,000(正常男性成人應為140,000-400,000左右),顯見血球數量異常,已為中度貧血。幾年前影視明星高凌風便是出現了類似症狀。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明顯脾臟腫大但無肝硬化或肝臟腫大現象,回憶起過去在醫院實習的時候,學長曾說過:「單純的脾臟腫大,永遠要想到是血液科的疾病」。於是當天將吳先生的血液做抹片檢查,在顯微鏡下的診斷確診為白血病,俗稱「血癌」,吳先生後來轉診至台大血液腫瘤科,經骨髓穿刺檢查並且進入治療階段,幾個月後吳先生再次回到門診,雖然頭髮變少了但是精神奕奕!多數患者不易於第一時間確診,且血癌患者白血球變異速度快,惡化如光速般疾速進展,嚴重者甚至2周內癌細胞增至1千倍,提高感染風險,倘若未即時治療,嚴重恐喪命!請勿輕忽須尋求專科醫師,提供您必要的醫療協助

月經量暴增 當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月經量暴增 當心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年僅22歲的歐歐,某次經期正常結束後的5天卻「又來了」,但這次經血量暴增,夜用衛生棉不到1小時就要替換,甚至出現如手掌大小般狀似燒仙草的血塊!起初前往婦產科檢查,然而出血與婦科疾病無關,轉診至大醫院抽血,才驚覺白血球數量高出正常人8倍,並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所幸經過7次化療及骨髓移殖,目前僅須持續追蹤,生活一如既往。血癌發病難早期預防 貧血、骨頭疼痛、血流不止等症狀要小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唐季祿說明,白血病俗稱血癌,在所有癌症中並不屬常見。每年約新增2千名病人,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是最常見的血癌,每年約新增800個案例。過去,血癌好發年齡較其他癌症年輕,但是2000年以後發生於60歲以上的病人比例增加,已經佔一半,而45歲以下患者仍占3成。唐季祿理事長表示,目前已知血癌發病原因包括輻射線暴露、化學物質(尤其是含苯物質)、曾經接受化學治療,都會增加致病風險。但是大部分病人沒有明顯致癌因素就突然發病,目前也無法早期預防或早期發現。若突然出現貧血、臉色蒼白、倦怠、骨頭疼痛、經期血流量大增或傷口出血不易止血等症狀時,應盡速至醫院抽血檢驗,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唐季祿理事長表示,由於血癌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如同上述病例,初期以為是婦科疾病,所幸及早轉診抽血檢驗,才得以接受治療並成功治癒。然而多數患者不易於第一時間確診,且血癌患者白血球變異速度快,惡化如光速般疾速進展,嚴重者甚至2周內癌細胞增至1千倍,提高感染風險,倘若未即時治療,嚴重恐喪命!標準化療有侷限 中位數存活時間僅7至8個月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侯信安說明,過去針對血癌治療,以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為主。然而多數年長的患者有共病問題,考量身體機能狀態,若無法接受標準化療,多數即無法進一步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也因此長期存活率不到1成。此外,也有少數患者聽聞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後,選擇放棄或另類療法。在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中,又只有5成能接受標準化療,另一半患者須透過減量或低劑量化療,以致整體血癌的患者,中位數存活時間僅有7至8個月。血癌患者96%以上具基因突變 精準治療降低復發風險所幸,近年血癌的基因檢測技術及精準治療帶來生機。侯信安醫師表示,透過檢測發現高達96%的患者具有基因突變,檢測也能更清楚區分出高、中、低風險,進一步配合血液幹細胞移植投以精準治療,復發率也因此降低至3成以下!同時,分子醫學及標靶藥物這類精準治療除可提升化學治療的效果,也能於第一線控制惡化,接續搭配鞏固治療到維持治療,對提高患者存活率有相當大的進展,患者配合醫囑接受治療就能把握治癒的機會。每年的4月21日為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唐季祿理事長強調,民眾應對血癌症狀有所警覺,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進一步把握治癒的機會。

半年體重狂掉10公斤 白血病作祟!

半年體重狂掉10公斤 白血病作祟!#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3歲的張姓男子今年6月發現自己明明食慾正常、飲食不變,卻短短6個月體重莫名下降10公斤。剛好就醫到胃腸肝膽科做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瘜肉後採電燒切除。因出現術後出血,回到門診接受抽血檢查,報告顯示白血球指數高達17萬(正常值為1萬以下),轉至血液科後揪出是典型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的一種)造成體重狂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 體重減輕及脾臟腫大烏日林新醫院血液科主任林增熙表示,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常出現精神不濟、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脾臟腫大情形。肝臟問題常被誤以為是喝酒或慢性肝炎引起,其實是白血球堆積在脾臟,造成脾臟腫大,容易造成病情延誤,必須藉由專業且有經驗的血液科醫師,才能從血液常規檢查中來判斷。 以前罹患白血病的患者,只能等待有無合適骨髓移植。林增熙主任說明,現代醫學發展十分進步,白血病已不如以往電視劇演的可怕致命,但仍不可掉以輕心。「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能透過骨髓穿刺或基因檢查確診,如果患者一開始不想抽骨髓,可經由基因檢查來初步判定;由於定量基因檢查跟血液常規檢查可一起進行,不需再額外抽血,治療3個月後,基因檢查也能早期預測預後情形。確診立即就醫 進入加速期、急變期死亡率高張姓男子經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後,立即安排進行標靶藥物治療。9月初病情已經控制得很好,白血球指數恢復正常。標靶藥物治療的優點在於不用住院,只要每2週回門診治療追蹤,待病情控制穩定後,由醫師評估後改為每個月進行標靶藥物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程可分3階段,初期為症狀較輕的「慢性期」,可持續約3至4年;第二階段「加速期」,會出現較多明顯症狀及血球改變,可能會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最後若是進入「急變期」,接近急性白血病致死率高且預後極差。白血病可依據細胞來源與型態學特徵,細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以及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林增熙主任呼籲,若檢查發現白血球指數異常,建議盡早至血液科門診,早期接受治療才能提高預後成果,避免危及生命。如果拖到後期才就醫,恐會變成加速期甚至末期的白血病,致死率相當高!

血癌復發有解 雙特異抗體免疫療法

血癌復發有解 雙特異抗體免疫療法#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三十多歲女士突感頭暈目眩,出現類似貧血症狀,就醫後發現體內白血球數量異常,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又稱血癌。雖接受標準化療,病情仍未達到緩解。之後接受雙特異抗體的免疫療法,有效控制病情,骨髓移植後至今身體狀態穩定。醫師指出,血癌即使化療後復發,仍有機會達到緩解,進行骨髓移植,並非是無藥可醫的絕症,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症狀往往又急又猛成功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欣學說明,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約新增兩百多例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典型症狀包括異常發燒、異常出血、貧血、頭暈等,症狀往往又急又猛。驗血時,健康成年人白血球數值多為3,800-10,000,血癌患者白血球數值大多非常高,甚至達十幾萬、二十幾萬。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包括化療及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治療困境在於,化療後約一半患者有復發情形,而化療使用的藥物若產生抗藥性,病患常無法達到長期存活。雙特異抗體 難治型、復發血癌多一項選擇李欣學醫師解釋,血癌患者須靠化療等藥物讓病情緩解,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才會比較高。在過去,當化療失去效果,患者幾乎就無藥可用。2017年2月衛福部核准免疫療法用藥「雙特異抗體」,可用於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第二線治療,難治型或復發患者使用該藥,可達到病情緩解,爭取時間進行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全新機轉的「雙特異抗體」為癌症免疫療法之一,是以BiTE技術,除了擁有辨識癌細胞能力外,還可活化自體免疫細胞,徹底消滅癌細胞。簡單來說,自體免疫細胞比喻成警察,而癌細胞是小偷,雙特異抗體就像是有兩隻手,一手抓警察,另一隻手抓小偷,強制兩者碰面,這是過去免疫治療所無法做到的。李欣學醫師表示,約四、五成患者用藥後病情達到緩解。遵照醫囑用藥 有機會緩解病情、延長壽命李欣學醫師也提醒,民眾若持續發高燒三天以上、小傷口血流不止,或出現異常頭暈等症狀,務必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另外,針對難治及復發型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目前已有藥物可供選擇,患者依然還是有希望,只要遵照醫囑接受治療,便有機會緩解病情,延長壽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只是腹痛、腹瀉 壯年男竟患血癌

只是腹痛、腹瀉 壯年男竟患血癌#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0歲的徐先生因為腹痛、腹瀉以及肚子脹大症狀求診,抽血檢查後,赫然發現徐先生血液裡高達24萬多顆的白血球,白血球指數超標24倍,裡面含有許多不成熟的白血球。慢發性骨髓性白血病 白血球數量極高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血癌的一種,從顯微鏡觀察周邊血液抹片發現陳先生體內的白血球數量極高,但其中的血癌芽細胞數其實很少,而且其它的紅血球、血小板數目還算正常範圍内。問診時也得知陳先生有脾臟腫大狀況,安排骨髓檢查送檢後確定有費城染色體,同時也有BCR-ABL基因融合,因而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臨床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發覺不易。疲累、食慾不振 症狀不明顯易忽略陳筠方主任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沒有明顯症狀,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疲累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脾臟腫大。但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者患者自行去藥局購買藥品,雖然短暫減緩不適,但沒有處理根本病因。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血液腫瘤中很少見,卻有極好的預後。在健保標靶藥物的治療下,絕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終身控制病情,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樣。希望民眾更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接受相關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