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歲的張女士已停經10年,卻在近半年出現不規則出血,剛開始時因為出血量少,而不以為意,近兩個月出血量又增加,就醫於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所幸發現及時,病灶僅淺層侵犯子宮肌層,尚未出現轉移,目前持續接受門診追蹤。醫師指出,停經後異常出血或有血塊,小心是子宮內膜癌警訊,應盡快就醫。
60多歲的張女士已停經10年,卻在近半年出現不規則出血,剛開始時因為出血量少,而不以為意,近兩個月出血量又增加,就醫於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癌,所幸發現及時,病灶僅淺層侵犯子宮肌層,尚未出現轉移,目前持續接受門診追蹤。醫師指出,停經後異常出血或有血塊,小心是子宮內膜癌警訊,應盡快就醫。
衛福部健保署自2025年6月起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提供符合條件的卵巢癌、乳癌、攝護腺癌患者使用。醫師表示,台灣以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為目標,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精準醫療與健保給付政策,此項政策有利於接軌國際治療,不僅幫助癌友在關鍵時刻對症下藥、減輕治療負擔,也為晚期癌症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長時間不明腹痛,小心可能罹患卵巢癌!1名49歲婦女因腹部脹痛多日,日前因受不了疼痛掛急診,經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
便秘、頻尿、變「大腹婆」,竟跟卵巢癌有關?健康管理醫師表示,卵巢癌初期沒有明顯徵兆,常常發現時已經是晚期,如果出現消化道症狀,多是腹腔內的腫瘤已經壓迫到腸道、膀胱、子宮等周邊器官。《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警告女性卵巢癌很可能被誤認為腸胃道疾病,2族群應盡早篩檢。
看起來就是一般中年婦女,小腹很大有點脹氣,但她表示沒有特別不舒服,年屆40工作忙碌要照顧家庭小孩,只覺得自己就是這3、4年一直變胖,也不以為意。很久後才看婦科,沒想到一內診,不僅腹部有狀況、腫瘤蔓延到陰道,並且已經轉移到了肺部,是晚期卵巢癌⋯⋯
根據衛福部統計,卵巢癌雖位居女性癌症排名第七位,但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加上復發率高,帶來相當高的致死率,有「婦女沈默殺手」之稱。值得慶幸的是,卵巢癌在標靶藥物選擇上有重大突破,不僅治療效果佳,甚至已能達到殲滅癌細胞、完全治癒的目標。 卵巢癌不論是第一次發生或是轉移,多會出現像腹脹、腹水、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腸胃道症狀,或是隨著淋巴結轉移的位置發生病兆,如壓迫膀胱造成排尿等不同問題,因此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婦產部許耿福醫師表示,卵巢癌由於發現困難,導致診斷時間較晚,高達五成的患者確診幾乎都已是第三、四期的狀況,在治療上相當棘手。 化療具抗藥性,二年內高達九成五病患會復發 卵巢癌一旦確診必須馬上進行手術,許耿福醫師說明,若是第三期之後,都會傾向要做完整的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來將癌細胞清除乾淨,預後與存活率才會好;除非是早期癌症(腫瘤侷限在1a期)或是有生孩子的計畫,才會評估只切除單側卵巢、保留子宮等。 許耿福醫師表示,卵巢癌的復發率相當高,以第三、四期來說,二年內高達九成五患者會復發,最主要是化療有抗藥性,一旦復發,再度復發的間隔時間會再縮短,也因此,卵巢癌手術之後搭配標靶藥物的維持性治療,是延後復發的重大關鍵。 新藥治療追蹤超過六、七年,超過一半病患控制良好 目前標靶治療有分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與PARP抑制劑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主要作用是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對於第三、四期的卵巢癌要達到殺死腫瘤的效果較不理想。以卵巢癌來說,BRCA1、BRCA2 的基因突變為遺傳性卵巢癌的主因,許耿福醫師說明,透過基因檢測發現PARP抑制劑對BRCA1、BRCA2突變類型與同源重組缺陷細胞(HRD)的治療效果相當好,不僅能殺死殲滅癌細胞,更能延長無惡化的存活期;目前PARP抑制劑的標靶治療有超過五成的病患已經追蹤六、七年沒有復發,控制得很好。 許耿福醫師門診就有一名50幾歲的家庭主婦,當時是新診斷出來BRCA2突變的卵巢癌病患,當時第一次就以PARP抑制劑標靶治療,至今已六年沒有復發,控制得相當好,幾乎可算治癒。 另一名案例則是60歲屬於BRCA1突變型卵巢癌,已反覆復發三次,第三次至許耿福醫師門診,先以手術將腫瘤細胞清除,後來評估以PARP抑制劑標靶治療,至今也已追蹤三年,沒有復發的情形。 許耿福醫師強調,卵巢癌在精準醫療的趨勢上,目前治療的準則都會傾向透過基因檢測,來讓癌症病患有最適切的用藥,他鼓勵病患勇於接受治療,隨著標靶藥物的進步,以PARP抑制劑來說,目前已經有一天服用一次的選擇,只要發現警訊及早就醫,癌症還是有機會能夠治癒,回歸正常生活。
65歲王姓婦人,因卵巢癌接受化療,初期狀況還算穩定,但治療一個多月後,開始出現喘咳症狀,原本以為只是感冒,但嚴重時連呼吸都困難,只好緊急安排住院檢查,經會診感染科醫師後,發現肺部X光「右肺葉開了一個洞」,加上患者免疫力不佳,抽血檢驗後證實遭「隱球菌」侵犯,用藥半年後,總算恢復正常。
隨著醫療型態的進步,癌症患者也能透過新療程模式,免於奔波醫院與家裡兩地,特別是癌症患者所需的營養補給,也有更彈性的居家照護方式;這樣的型態不僅讓病患與家人減少身心壓力、提升生活品質,病患也能避免到院感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