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

健保擴大給付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精準標靶新藥 一線治療減近八成惡化風險!

健保擴大給付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精準標靶新藥 一線治療減近八成惡化風險!#基因檢測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五名1,像是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六人行》中的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以及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後才進行診斷,而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 攝護腺癌藥物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影響重大。臨床治療,大多是給予荷爾蒙藥物以抑制雄性激素,但病友通常在治療幾年後會產生抗藥性,而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高。根據研究,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可降低近八成疾病惡化風險2,今年11月也獲得健保給付,成為有BRCA1/2基因突變且曾使用過新型荷爾蒙治療惡化病友的治療新選擇! 11月起擴大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健保給付 掌握第一線治療追求更好成效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黃昭淵主委分享,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3,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2,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2,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 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指出,今年11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曾使用過賀爾蒙療法且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也大幅減輕患者經濟上的負擔,而轉移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年長患者多體力不足接受二線治療,故一線藥物選擇相當重要,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 郭威廷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一線治療也會影響預後。根據研究,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若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減少近八成的疾病惡化風險2,以及死亡風險降低近四成4。相較單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PARP抑制劑亦可與新一代賀爾蒙療法合併使用,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一年以上5,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醫師宣告僅剩兩年?PARP抑制劑精準治療 活出翻倍人生  與攝護腺癌抗戰將近四年的鄭先生也現身分享,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兩年的存活期。因鄭先生也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在接受過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後,也跟從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 鄭先生現已60歲,穩定跟攝護腺癌共處4年多,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也讓他更珍惜生病後的每一天。比起初期化療讓他體力迅速下滑像是80歲老爺爺,精準化的治療下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打高爾夫還是游泳、慢跑都可正常的進行。期待透過自身的經驗鼓勵所有的攝護腺癌患者,不論是對自己或對醫師都要有信心能夠克服,因為醫療和藥物都不斷在進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也呼籲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及早基因檢測,積極掌握第一線治療關鍵,與醫師充分的溝通一定能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不放棄才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 轉移性攝護腺癌及早基因檢測 掌握前「腺」治療關鍵!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更再次呼籲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病友們,第一線治療選擇相當重要!可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掌握精準治療關鍵,現健保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後,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男性朋友也應更加注意自我的健康,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PSA篩檢,若家族中有癌症病史者應格外注意,及早篩檢不僅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早應對,增加早期發現治療的機會,掌握前「腺」才是掌握人生自由關鍵!

乳癌患者每3人就1人是「年輕型乳癌」!醫揭「這型」佔7成最易復發

乳癌患者每3人就1人是「年輕型乳癌」!醫揭「這型」佔7成最易復發#基因檢測

現年48歲的林女士在5年確診乳癌第2期,開刀取出腫瘤才發現已第3期,術後接受輔助化療及放射治療,持續10年服用抗雌激素劑後,成功停藥不須再追蹤。但在2年前,她發現右眼異常就醫,經切片後證實是乳癌復發轉移至眼窩內,積極配合卵巢摘除手術後,服用口服標靶藥物及荷爾蒙治療,目前病況良好,生活狀態與常人無異。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 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 落實「對症下藥」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 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 落實「對症下藥」#基因檢測

精準健康已是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無論行政院「5+2產業創新計畫」或蔡英文總統所揭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指引,都顯示我國精準健康的發展已經紮下堅實基礎,具備一定發展優勢。2021年台灣更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 Health Index, PHC Index)」評定為亞太區第二名,僅次於新加坡。 目前精準健康仍須面對實務、法規問題,本次「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徵詢產、官、學、研、醫、病六大領域專家意見,提出包含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population sequencing)計畫、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等五大政策建議方向,期待政府與產業一同開拓精準健康下一步。   優化醫療配置 :推動大型群體基因定序 提高精準健康可近性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致詞時表示,台灣的醫療暨健康照護已具有國際水準,整體醫療品質也大幅提升,更有許多研發優勢與相對開放的市場。精準健康發展更需仰賴大量數據才能實現台灣目前已經有了數位、AI、半導體科技等「護國神山」,如善用科技優勢並結合生醫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更具前瞻性的大型群體基因定序計畫,找出國人罹病風險因素及對應基因,將可治病於未病、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 目前民眾對精準醫療的概念仍較薄弱,如政府可透過大規模衛教,落實大型群體基因體計畫,就能打造全民基因定序資料庫,有利提升全體國民精準健康;而每個癌症病人應該一生有做一次全方位基因檢測的機會,目前日本、韓國都有給付或部分負擔,如台灣推動類似方案,不僅可讓罹癌患者能得到更精確的醫療照顧,其檢測資料也可以獲得相關數據,成為台灣精準醫療的基石。 本次政策白皮書的產出,是來自於多方專家討論及調查等、為期一年多的意見彙集而成,期待政府可採納並落實,提升全民精準健康福祉。   接軌國際趨勢 呼籲NGS檢測納入健保、優化LDTs標準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理事長蔡政憲分享,精準醫療可以較過去更全面分析個別癌症病患基因變異的相互關係,透過生物訊息與臨床數據的綜合分析,找到「對症下藥」的最佳解方。除了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精準健康的可近性;也需要落實精準醫療NGS檢測,才有機會提升整體社會健康與病人治療成效。 觀察目前台灣精準健康產業發展,尚有眾多數據庫資源未整合且缺乏標準化問題,就算已取得資料,也存在應用方面的法規限制與資安疑慮,未來無論是訂定專法或修法,抑或是設立獨立專責機構或監管機制,都應顧及資料的可用性、互相操作性、及安全性;並加強與民眾溝通、建立信任感,讓健康數據的蒐集運用有所本,也確保生醫研究得繼續進行且因應產業發展創新需求。 舉例來說,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早期幾乎無藥可醫,目前雖有新的治療方法,但治療費用昂貴。荷蘭將檢測添加到新生兒篩查計劃中,於症狀產生前就給予治療,總醫療費用估計能節省 1200萬歐元。目前台灣約有400多位SMA病友;加上以SMA的發病率來看,約每1萬多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可能罹患SMA,然而台灣目前卻只有1個縣市補助SMA篩檢,雖然健保已給付三種治療藥物,但三種藥物都是天價,如能普及先行檢測做好預防,就可節省後續的治療與照顧費用。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表示,如今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提高,精準醫療更顯重要。台灣長期深耕生技與醫療產業發展,已累積相當雄厚的技術實力;本次白皮書中提及的項目,部分政府已經著手進行,包含研擬相關法規,一方面要照顧國人健康、保護國人的個資,同時需要推動健康大數據發展並兼顧醫學倫理。期待未來可導入最新科技,持續推動生醫、精準醫療等攸關患者權益方案,保障病人獲得最優治療權益、獲得妥善照顧,完善臺灣產業生態系,成為國人精準健康支柱。   持續優化智慧醫材並搭配精準醫療 有效精準防控疾病 台大醫學院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也於記者會中表示,NGS等癌症基因檢測,已是許多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項目,缺少此檢測,癌症專科醫師將無法提供最準確的治療。各國及台灣之治療準則也都已納入標準之治療流程及給付,希望台灣健保可儘快趕上國際之水準。台灣的醫療支出只占GDP的6.1%,歐美及先進國家多在8%以上;而台灣的6.1%醫療支出,還包含大多數自費。呼籲應將更多經費投注在健康上,也期望政府、私人保險,與民眾都可重視精準健康,雖然感覺初期花費較高昂,但可有效省去後續的龐大醫療開銷。 國人罹癌率年年上升,對於癌症醫療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健保可以將癌症精準檢測納入給付範圍,就能擴大癌症醫學的資料庫,在臨床實驗及醫療上都可以提高準確性;如不能全額給付,至少可讓差額自付成為可行方案。台中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轉譯醫學研究科主任陳一銘也分享,台中榮總與多家大型資訊科技公司、學術研究機構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跨域協作經驗,透過智慧醫材與精準醫療,打造全方位醫學中心,讓醫療再進化,不僅只是解決人類的病痛,更讓疾病成為可以被管理的風險。期望台灣的國家級計畫及生技產業發展,可從癌症相關檢測擴及其他領域的基因檢測,全面防堵健康風險。 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強調,長年以來,癌友對於精準檢測與治療的可近性非常有限,台癌近期著重倡議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CDF),期待本案可快速過關,造福更多癌友。台灣病友聯盟吳鴻來理事長則對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表達支持,期待優化健康資源能多配置於精準醫療,也提醒未來應該更落實民眾衛教,讓民眾了解健康數據蒐集用意與未來可能應用,讓精準醫療可有更長足進展。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則提出,目前台灣由醫事司訂定精準健康的相關法規(如特管辦法),是一項很好的法規創新。接下來對於健康數據蒐集及治理,尤其是具高敏感度的基因資料,更需設立專責機構及相應法規管理,強化資料分享的可信任性。 2023精準健康產業政策白皮書五大建議方向: 以精準健康優化醫療配置,嘉惠民眾健康福祉 接軌國際趨勢,研議精準醫療NGS檢測納入健保給付 借助台灣科技優勢,推動大型群體基因體定序(population sequencing)計畫,以建立精準健康發展利基 優化醫療機構申請實驗室開發檢測(LDTs)之申請程序與管理 健全健康資料應用環境,打造健康大數據永續基礎 關於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 官網:https://www.pmmdtaiwan.com/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全球新趨勢,不但能造福更多病患,也為生技產業帶來了成長的新契機。根據最近美國FDA統計,目前在研發後期臨床試驗中的新藥,約有60%結合了基因標記檢測。最新國際報告(Frost & Sullivan)也顯示,精準醫療核心產業在2025年將成長到1,340億美元的年產值,未來發展潛力無窮。而精準醫療中使用大量的分子檢測,因此對本聯盟的成員是一項未來重要的新機會。 2016年起,政府將推動台灣成為「亞太癌症精準醫療中心」列為施政目標,為了掌握此精準醫療新契機,並配合政府落實台灣成為亞太生醫研發產業重鎮之願景,以本聯盟成員為主的國內數十家生技業者,乃結合學術、醫療及研究機構,積極推動成立本協會。並將積極推動產官學研醫連結、國際社群交流、政策法規協調、科研新知推廣、市場投資促進及產業共同合作等,以期能為會員爭取更多資源及商機,將國內傑出的基因體醫學研發創新,轉化為醫療應用及產業機會,一方面造福國人健康,一方面帶動生技產業之發展,為台灣開創另一高價值的新產業。

乾咳兩月竟是肺腺癌,藉基因檢測找到標靶藥物獲重生

乾咳兩月竟是肺腺癌,藉基因檢測找到標靶藥物獲重生#基因檢測

43歲李小姐不抽菸、不喝酒,作息也正常,在乾咳兩個月後發現肺部有異狀,經就醫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腫瘤細胞已經從左肺轉移到右肺。在接受全民健保所提供基因檢測後發現並沒有EGFR、ALK、ROS1等突變基因,於是依照治療指引,接受化學治療。不過,療程中腫瘤雖一度有縮小跡象,之後卻因為產生抗藥性,腫瘤再度變大。 經醫療團隊建議以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發現李小姐屬於BRAF V600E基因突變,所幸如今BRAF基因突變,臨床已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使用;於是透過商業保險支付藥物費用接受治療,目前已經用藥超過一年半。現在,李小姐已經恢復正常作息、工作如常,返回原本的生活模式。 若能夠一開始就使用NGS基因檢測,及早找出自己的基因型,就能縮短或避免因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困擾,也能儘早回歸正規生活。 罕見肺癌晚期,可透過NGS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 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指出,依照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對於晚期的肺癌患者,若確認為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肺腺癌時,臨床會針對幾個特定的基因型進行檢測,像是較罕見的BRAF、ALK、ROS1、MET、RET、NTRK、與KRAS以及常見的EGFR等。 「只是目前健保是採取一項一項進行檢測,不僅檢測時間較久,也需要個別送測檢體。」如果病患的經濟能力許可時,可以透過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來一次了解可能的基因突變類型,進一步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及早進行治療規劃。 目前針對罕見肺癌已有越來越多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針對特定基因型別來治療。已知的包括有EGFR、ALK、ROS1、BRAF、MET、RET、NTRK、KRAS等基因突變,其中EGFR仍佔多數(約50%),「全民健保並沒有針對所有基因型都提供檢測給付,建議可先檢驗常見的EGFR基因型,若非EGFR基因突變者,再採取多基因檢測。」羅永鴻主任說,如果想要節省完整檢測的時間、且費用也能夠接受,可以一開始就做NGS,「檢測做得越完整,就越不會漏掉任何可以使用的標靶藥物。」 及早篩檢儘早治療,治癒機會將提高 NGS可以一次把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基因突變一次找出來,不但比較有效率,也可節省反覆檢測及等待報告的時間,讓醫師能更精準地擬定用藥的治療策略,掌握治療黃金期。羅永鴻主任指出,若能第一線就使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從臨床來看治療效果都不錯,「此外,一些標靶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少,病患也較能保有生活品質。」 由於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若已出現有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咳血、胸悶胸痛、聲音沙啞、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通常都已經是晚期了。他呼籲,國民健康署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若符合資格:具肺癌家族史之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經診斷為肺癌,或者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就能接受免費篩檢,可早期揪出病灶,早期治療,治癒成功機率也相對較高。 (圖/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 羅永鴻醫師)

有做產前檢查就不用新生兒篩檢?醫揭補助、保險「3大迷思」一次看

有做產前檢查就不用新生兒篩檢?醫揭補助、保險「3大迷思」一次看#基因檢測

新生兒篩檢,是孩子出生後健康的第1道把關!兒科醫師指出,透過新生兒篩檢可以瞭解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異常疾病,且比爸媽接受的產前檢查更為全面。到底新生兒篩檢是什麼、篩檢項目有哪些?新生兒篩檢時間又該如何選擇?是否會影響保險理賠呢?《優活健康網》為您整理相關的資訊及迷思。

背痛就醫竟是「多發性骨髓瘤」醫:「三合一」治療讓癌患免受化療之苦

背痛就醫竟是「多發性骨髓瘤」醫:「三合一」治療讓癌患免受化療之苦#基因檢測

一名60幾歲男性因背痛就醫,結果經過磁振照影檢查後,發現脊椎骨有空洞現象,做切片檢查後發現竟是「多發性骨髓瘤」所致。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性癌症,是體內漿細胞(白血球的一種)出現病變、大量增生所引起,不僅治療棘手,更容易反覆發作 。 漿細胞是白血球的其中一種,主要功能是產生抗體對抗外來病原菌,如果漿細胞出現惡性變化,就會發生血液與骨頭甚至是腎臟的問題 。台中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提到,儘管民眾較少聽到多發性骨髓瘤,但其實案例每年都在增加。不僅發生在年長者身上,近年也發現不少年輕病患。 四大症狀:骨痛、貧血、高鈣血、腎功能衰退 多發性骨髓瘤主要侵犯骨髓,症狀多為骨頭疼痛,集中在頭骨、骨盆、肋骨、脊椎、胸骨、大腿骨等處,另外也有貧血可能,以及骨頭中的鈣離子會釋出到血液中形成「高鈣血症」,進而也會造成腎臟傷害和神經症狀,例如嗜睡和昏迷。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年長者 ,症狀又與老人常見症狀例如貧血、骨頭痠痛、腎功能差類似,因此也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李典錕醫師表示,在10幾年前這個疾病很難治療,也以化學治療為主,一般存活期大概只有3~5年,現在已經有多種進步的標靶藥物,存活期甚至可以到10年。 「三合一」主流治療: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類固醇  李典錕說明,多發性骨髓瘤在治療上,會先評估病患是否能做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如果不是年紀太大或是肝腎等功能已相當低下,通常都能做。在藥物的使用上,目前是以合併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來治療,相較於以往以化療為主的效果比較,可以看到病患在1~2個月腫瘤指數就有明顯下降和症狀緩解,且不需要忍受化學治療的副作用。當腫瘤指數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進行自體造幹細胞移植。這是先以高劑量化療藥物將癌細胞消滅之後,接著移植自體造血幹細胞。部分病人甚至可以達到完全根治。 以60幾歲這位病患來說,在移植後2年後曾復發一次,後來透過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和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治療後偵測已沒有腫瘤指數。 新藥降低復發率,也避免化療副作用 李典錕說明,以往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遇到的困難就是容易多次復發,必須一直更換治療藥物甚至使用到傳統化療藥物,對於病患的生活品質影響甚鉅。然而,目前已經有新一代單株抗體抑制劑、二代蛋白酶體抑制劑和新的免疫調節藥物等治療選擇,都能提供醫師評估病患合適的治療方式。 透過持續性的新藥發展除能協助病患控制病情,也能夠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藥物,甚至有機會在不接受化療的狀態下,也能有長期穩定緩解疾病的機會,降低復發風險,李典錕認為,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來說,是相當好的發展,也期盼為病患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HE-TW-2200043 (Dec-22)

如何快速打造個人數位健康管理方案?康聯生醫用「1方法」成功整合

如何快速打造個人數位健康管理方案?康聯生醫用「1方法」成功整合#基因檢測

什麼是未來現代醫療發展趨勢?透過個人化健康檢查的疾病預防,加上大數據分析的健康風險控管,精準醫療逐漸為健康管理產業帶來轉變。康聯集團透過旗下康聯生醫發展新一代健康管理平台,以數據為核心推出個人化智慧健康之應用,期望透過新科技,帶給民眾更好的健康管理利器。

康聯生醫整合健康服務生態圈 以智慧科技+精準醫療 打造個人數位健管方案

康聯生醫整合健康服務生態圈 以智慧科技+精準醫療 打造個人數位健管方案#基因檢測

在精準醫療的時代,透過個人化健康檢查的疾病預防,加上大數據分析的健康風險控管,是現代醫療發展的大勢所趨。康聯集團透過旗下康聯生醫發展新一代健康管理平台,以數據為核心推出個人化智慧健康之應用,期望透過新科技,帶給民眾更好的健康管理利器。 以往在疾病預防的觀念上,都是聯想到健康檢查,而「數位健康」在個人化的健康管理上為何扮演如此重要角色?康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群倫表示,民眾以往都是有了疾病才看醫生,健康管理的概念是要在疾病發生之前做好慢性疾病或者體重、睡眠等管理等來避免疾病發生。 林群倫說明,「數位健康」有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數據分析,透過每年健檢報告的數據歷史軌跡,以往能做「健康風險評估」,現在,更能制定個人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智慧化Call Center與個人化健康管理平台 來精準評估風險 以能快速掌握身體問題的第一層防護的健檢來說,有別傳統模組,康聯著重於針對個人健康狀況、量身定制的檢查方案,在現代大多數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下,從慢性疾病、營養攝取,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睡眠問題等切入,提早預防疾病風險。 康聯以先進之健康數據分析技術,針對每位嘉賓長年累積之各項健康資料,快速評估狀況並建議最適化之健檢方案,除每年常規之健檢服務外,在後疫情時代,透過專業健管師諮詢輔以智慧化聊天機器人,可更有效快速地量身訂製健康管理方案。 以好發慢性疾病風險來說,除了亞健康疾病如體重管理、慢性病、睡眠問題等解決方案,康聯更連結國內外知名產學研團隊,帶入專屬亞洲聲紋數據與學研實驗室獨家演算法開發,透過醫師顧問群與醫院臨床驗證,走向多種呼吸相關適應症之數位療法應用。 康聯於投入生醫領域應用之研發,透過蒐集海量、精準的醫事檢測資料,以數據科技為核心,提升精準檢測,將推出客製化健康風險分析與管理方案,提供民眾最佳疾病預防選擇。另外,在促進健康的各項環節中,亦著重於營養、運動、舒壓、睡眠四大面向,協助民眾擬定個人化的健康促進方案。 客製化數位健康管理方案 有效控管疾病 林群倫認為,「每個人都值得最適合自己的數位健康管理方案」,這需要仰賴專業的團隊與醫療數據科技。以同樣康聯集團旗下的康誠、康儀來說,康誠所提供的基因檢測服務,像是對於國人威脅的最大的---癌症遺傳性基因檢測,提供癌症精準醫療用藥指引,以及用藥預後分析、復發追蹤,目前更著手規劃建立亞太檢測中心,致力縮短檢測時間與降低民眾費用負擔。 集團旗下康儀科技提供醫學檢驗設備之銷售與服務,協助專業人士提升服務流程與品質。現今康儀已成為國內集設備耗材代理銷售、技術服務與物流運輸於一體的佼佼者,將持續進行研發與創新,投入微生物臨床技術、檢驗流程、冷鏈儲運等領域,提供最全面的產品與服務。 康聯集團整合旗下的健康服務內容,打造健康生態圈,在精準醫療的趨勢之下,透過運用大數據與健康風險評估,系統化健康分級與智能健康個人管理,提供最務實且長期的健康管理解決方案。 康聯集團以結合科技、跨領域智慧,專業的健康風險評估、健康管理諮詢等服務核心,並根據個人化的遺傳、環境、生活等資訊來量身客製健康管理方案。林群倫強調,在健康管理的具體發展上,目前康聯正研發的個人化的睡眠聲波分析搭配手機的便利方式,為現代人最重要的睡眠等問題來做監測並找出解決方案,在智慧醫療方面,則會整合醫師、營養師等提供最佳疾病解決方法。康聯期望透過這樣多元科技、數據,與臨床醫學的整合,成為全球健康服務生態圈的領航者,協助民眾真正達到健康永續的最終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