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

大腸癌基因檢測助標靶選擇 提升存活期

大腸癌基因檢測助標靶選擇 提升存活期#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級警戒持續延長,許多民眾擔心被傳染,即便身體出現不適症狀也不敢就醫。根據英國醫學期刊指出,癌症患者若治療延遲一個月,即可能會增加6-13%的死亡風險,且死亡風險會因延遲的時間增長。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2年癌症發生人數之冠,常見症狀為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血便、黏液便,以及體重減輕、貧血等。其中,血便最容易被患者誤認為痔瘡或肛裂所造成,進而忽略以致延誤治療。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邵彥誠說,約2-3成患者確診時已是四期,多已轉移至其他器官較難直接以手術切除。所幸,在藥物發展與進步下,現已可能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重現生機。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血便、黏液便或體重減輕應警覺大腸直腸癌平均發生年齡約為60歲,隨著年紀的增長越要注意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若持續2-3周應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邵彥誠表示,抽菸、家族性遺傳、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史,以及曾接受放射線與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皆為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此外,大腸癌與飲食習慣也有關聯,其中已開發國家的發生率較高,推測與經常食用高油脂、精緻加工與醃製等食品相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第一期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第二期約8成、第三期約6成,而第四期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不同分期的治療方式及預後皆會有所不同。治療前進行RAS與BRAF基因檢測 助標靶選擇以提高治療成效 邵彥誠指出,大腸癌早期患者以外科手術切除為首選,因手術治療有較大痊癒的機會,且可延長患者存活期。然而晚期或轉移性患者則以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的合併療法為主,因腫瘤太大或已轉移至其他器官,難以透過手術切除。晚期大腸癌患者可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進行治療。邵彥誠目前常用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分別為抗血管新生(VEGF)抗體與抑制表皮細胞生長(EGFR)抗體兩種,針對左右側大腸癌有不同的成效。其中,因EGFR抗體為直接作用於表皮生長因子上,進而抑制腫瘤生長,故針對RAS與BRAF基因未突變的左側大腸癌患者,使用EGFR標靶藥物效果優於VEGF標靶藥物,因此治療前須先檢測RAS與BRAF基因是否突變。晚期大腸癌 單株抗體標靶合併化學治療提升存活期、生活品質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使用抑制表皮生長的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最高達10個月,平均存活期更有可能突破兩年。邵彥誠醫師解釋,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代表患者於追蹤期間發現腫瘤無變大或變多等現象,某種程度上可與疾病和平共處。因此,鼓勵晚期患者仍要積極面對與治療,其目的除延緩腫瘤生長與縮小,使患者有機會進行手術切除以延長壽命外,也可有效緩解症狀的不適,以提升生活品質。 邵彥誠呼籲,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相較其他癌症是較高的,患者應接受正規醫療、勿信偏方,透過多專科的醫師合作,將針對個案的特色提供精準的用藥,有效提升存活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新生兒基因檢測 提早揪出晚發型疾病

新生兒基因檢測 提早揪出晚發型疾病#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孩子都是寶,父母親殷切期盼孩子出世,更希望孩子能健康長大。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家長們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擇。最首要的是國家提供的篩檢項目,包含代謝篩檢與聽力篩檢。目前的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有21個項目,這些代謝疾病若未能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損害,導致永久性後遺症。禾馨醫療小兒科陳菁兒醫師指出,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新生兒篩檢主要是篩檢「採檢當下」血液中的代謝產物、酵素,可以找出急性或嚴重程度較高的疾病,以便即早接受治療、減輕症狀。至於聽力篩檢,可以找出當下已經發生嚴重聽力損傷的寶寶。由政府補助的各項篩檢皆相當重要,但還是有其侷限性,陳菁兒醫師分析,所以有些未列入篩檢的疾病,或者是比較晚發病的寶寶,往往得等到出現症狀、生長遲緩時,才就醫檢查,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父母的自責與遺憾。受惠於醫學的進展,目前已可運用基因檢技術讓新生兒篩檢更加完善,「新生兒基因檢測」只需寶寶採取幾滴血液或是刮取口腔黏膜細胞便能進行檢驗,能夠提早驗出晚發型的寶寶,且涵蓋更多疾病種類。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常,長大後卻出現聽力損傷?新生兒基因檢測的起源與聽力篩檢有關,陳菁兒醫師解釋,以往大家認為只要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寶寶,聽力應該就沒有問題,但是後來卻發現,部分在4-5歲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檢查起來其實是聽力損傷造成的學習遲緩,代表仍有部分聽力損傷無法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出來。台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與基因醫學部團隊針對這個問題深入研究,這才發現台灣人具有一些特別常見的聽損基因及點位,於是發展出聽損基因檢測在新生兒的應用。陳菁兒醫師說明,上圖中藍色圈圈代表由新生兒聽力篩檢所發現當下已經有嚴重聽損的寶寶,橘色圈圈是利用基因檢測所找出來較輕微、以及晚發型的聽損寶寶。研究發現這兩種檢查重疊的部分很小,也就是說新生兒基因檢測可以找到傳統聽力篩檢無法篩檢到的族群,且兩者同等重要,無法互相取代。這樣的研究開啟了新生兒基因篩檢的應用,在台灣也已經頗為普及,準父母在產檢過程中都可以由醫療院所獲得相關資訊。《麻醉風暴》上演的惡性高熱 檢測有助日後用藥安全不同檢測技術,可以找出的不同疾病特性的族群,陳菁兒醫師說明,新生兒代謝篩檢採檢當下寶寶血液中的代謝物質,可以偵測出急性且嚴重的代謝疾病,但輕型或晚發型代謝疾病就不一定驗得出來;新生兒基因檢測則可以提早找出高風險寶寶,後續便能加強照護和追蹤。除了聽力損傷及代謝疾病,目前新生兒基因檢測的應用範圍很廣,還可以進階到找出特定中樞神經、血液、肌肉、心臟、視力等多種疾病,陳菁兒醫師說,透過基因檢測甚至可以了解一些藥物過敏的問題。「基因檢測可以實現預防醫學與精準醫療的概念。」陳菁兒醫師說,以藥物過敏為例,輕微的可能只是皮膚搔癢紅腫,但嚴重可能導致死亡。過去大家只能在用藥之後,才從臨床反應知道是否對藥物過敏,現在則可利用藥物基因檢測找出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就醫時就能提醒醫師避免使用相關藥物,或調整藥物劑量,以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機會。藥物基因體學包括藥物代謝與藥物不良反應的資訊,陳菁兒醫師分析,因為每個人對藥物代謝的速率不同,所以在相同劑量下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譬如小朋友常用的退燒藥,可能因為代謝速率不同而導致不良反應,嚴重可能造成腸胃道出血。成人常用的降尿酸藥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出現史帝芬強生症候群(Steven-Johnson Syndrome,SJS)或毒性上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皮膚會嚴重潰爛,甚至導致死亡。還有知名電視劇《麻醉風暴》中上演的惡性高熱,主要是因為帶有特殊基因的人群,在使用某些麻醉藥物後容易演變成惡性高熱,而危及性命。陳菁兒醫師說,以往這些比較特殊的案例,常找不到原因,但是現在透過藥物基因檢測,我們可以提早找出容易對這些高敏感藥物產生不良反應的族群,有助於提升用藥安全。因為人體的遺傳基因不會改變,一輩子只需要驗一次即可,這些攸關用藥安全的資訊,長大以後也都非常實用。基因檢測讓家族成員連帶受益針對有家族史的寶寶,因為帶有相同疾病基因變異的機率比較高,需要以基因檢測確認是否為高風險寶寶,提早做預防照護。至於沒有家族史的寶寶,則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相關疾病,並能藉此找出隱藏的家族史而讓整個家族受益。也就是說,新生兒基因檢測的好處其實不只侷限在受檢的寶寶,包含已出生、未出生的兄弟姊妹、其他家族成員,甚至上一代或下一代都可能是受益的對象。無論是否有已知家族史,如果新生兒驗出疾病基因變異,都應該接受完整遺傳諮詢,必要時再進行相對應基因檢測。「有的家族因為寶寶做了基因檢測,才發現其他家族成員其實也有相同的疾病,因而得以提早接受治療。」陳菁兒醫師說,了解遺傳疾病的狀況,也可以讓爸爸媽媽在準備生育下一胎時,做好計畫。貼心小叮嚀陳菁兒醫師提醒,基因檢測是一種風險評估的概念,一生只需驗一次,就可以得到終身受用的基因疾病資訊。提早檢測就越能夠提早預防,避免錯失疾病的黃金治療期,甚至其他家族成員也可能連帶受益。(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娃瞳孔似貓眼 意外揪視網膜母細胞瘤

娃瞳孔似貓眼 意外揪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朋友會罹癌嗎?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台灣一天約有1.5個兒童罹癌。由於兒童無法清楚地表達身體異狀,因此常在發病晚期才發現,導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而終身遺憾。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配合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以及基因檢測,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可以及早治癒或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每天1.5名兒童罹癌 血癌發生率最高成人常見的癌症如大腸癌、乳癌及肺癌等,多為後天因素所致;兒童癌症成因較多為自身體質與基因的關係,有可能是遺傳父母親致癌基因或是媽媽在懷孕過程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生兒罹癌。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童癌症發生率最高為血癌(34.9%),其次依序為中樞神經瘤(20.1%)、淋巴瘤(9.2%)、骨肉瘤(7%)、神經母細胞瘤(6.2%)等。兒童癌症難以被發現,當小朋友身體不舒服時,往往只能以哭鬧來表現,無法描述自己不舒服。發現罹癌時,往往已經來不及,因此家長的警覺性很重要,留意到子女有任何異狀需立即求醫。摘眼球保命 學習社交皆遭遇瓶頸曉馨2歲時,因感冒到醫院看診,醫護人員注意到她的雙眼瞳孔隱約有白色反光,看起來像貓眼一樣,到眼科檢查後診斷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由於腫瘤發展迅速,曉馨的爸爸媽媽即使百般不願意,也只能忍痛同意醫師摘除較嚴重的左眼,換上義眼取代,而右眼則透過化學治療控制腫瘤。雖然曉馨的視力保住了,但是學習變得吃力,在社交上也遇到瓶頸,甚至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兒童專科診所吳俊厚院長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佳。視網膜母細胞瘤在胚胎時期就已產生病變,但表徵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須摘除眼球保命。類似的基因缺陷會給小朋友成長過程帶來不可逆的影響。新生兒疾病篩檢、基因檢測可雙管齊下吳俊厚院長表示,曾遇過父母因為大寶小小年紀罹癌,不希望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二寶身上而諮詢基因檢測的案例。雖然現在藥物和治療技術進步,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機率較成人高出許多,若能透過基因檢測發現疾病,就可以及早治癒或減緩嚴重症狀的產生。台灣大學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博士洪加政表示,新生兒基因檢測只需少量血,就可檢測208個基因、200種疾病,含 8種過去難以檢測出的罕見小兒癌症。吳俊厚院長提醒,國健署新生兒疾病篩檢與基因檢測雙管齊下,可多一份安心。若孩子已經出現明顯症狀,亦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病因,希望新手爸媽們不要害怕知道孩子身體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聽損童終可聽聲

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 聽損童終可聽聲#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大醫院推動「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結合基因醫學部與耳鼻喉部的醫療專業,攜手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研院國網中心)、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生技醫藥核心設施平台,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亞太生醫矽谷精準醫療旗艦計畫之次世代基因體分析平台,可以從人體的2萬多個基因中,抽絲剝繭找尋出重要的聽損基因,並透過臺灣AI雲(TWCC)分析及加速的效果,幫助聽損兒童把握黃金治療期,重獲新「聲」。每年超過700位聽損童需接受治療聽力是語言、學習、溝通交流的重要接收能力,在新式的聽損基因檢測工具出現前,先天性聽損兒童有70%找不出聽損原因,往往導致臨床決策及遺傳諮詢上的困難,也常使得一些聽損兒童錯過了治療黃金期。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為3‰至4‰,每年有超過700位聽損兒童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國研院國網中心與臺大醫院合作,提供為期3年百萬核心運算小時數的臺灣AI雲計算資源,以及整合儲存及定序流程的整體服務方案,相當於提供1,000位以上聽損兒童診斷分析的計算資源,讓檢測的過程加速4~6倍,協助醫師做出最佳的診斷和治療,讓超級電腦的加速,轉化成聽得見的進步。讓每位等待曙光的家長和孩子,感受到冬天傳來的溫暖與希望。國研院國網中心的次世代基因體分析平台,提供次世代基因體分析軟體與資料庫比對服務,且涵蓋生醫巨量資料分析所需要的大記憶體及平行計算設備、結合定序後產生大型檔案傳輸與儲存計算所需要的高速平行化檔案系統,同時提供異地備份設施服務以保存重要的定序資料,可以滿足研究和實務之需求。隨著醫療現代化的發展,輕、中度聽損的病人可使用助聽器,幫助放大外界的音量,而內耳耳蝸受損的重度和極重度聽損者,則可評估植入人工電子耳,藉由電極傳遞訊息,直接刺激聽神經而產生聽覺。然而並不是每個重度聽損病人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皆能獲得良好成效,手術前的審慎評估和手術後的復健是人工電子耳手術成功的必要條件。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可以協助醫師評估使用最適當的聽損矯治輔具,讓聽損兒童及早接受適當的矯治,迎接幸福的人生。

3分鐘洞察標靶藥物查找新觀點!

3分鐘洞察標靶藥物查找新觀點!#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標靶治療最早的藥是基立克(Glivec),在慢性白血費城染色體上發現的重組基因Bcr-Abl 蛋白發展出來的酪氨酸激脢受體抑制劑,一開始的臨床試驗就有驚人的療效,徹底顛覆了標靶藥對比化療的差別,2001 年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批後,各類靶向藥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幾個重要的基因相對應的藥物已徹底的改變了癌病治療的觀念和手段。次世代的基因檢測技術(NGS)發展快速,能快速地全基因解碼,透過大數據分析,全面的了解可能可以用的藥物。生物標記包括了預後判斷(生存期相關)或預測判斷(可能對某藥物的有效性)的指標,由於是個人的基因,當然也可以說是個人化的精準醫學。除了昂貴的基因解碼最為詳細與準確外,事實上,醫院透過傳統的病理切片,以組織染色法已能粗略並快速地找出合適的藥物,如乳癌常見的(約20%~30%) Her2 指標,肺癌的ALK,胃腸道基底癌GIST 的C-KIT 以及免疫治療常用的PD-L1,若是為了更進一步了解特定基因更細膩的突變點,就須借助基因檢測,將EGFR、ALK、Braf、C-KIT 常見的位點做進一步的了解,其實,單一基因特定藥物由有效變成無效常常是因為又有新的突變點發生。由於基因變異遠比拿得到的藥多,所以如果為了找已知的那幾種標靶藥而做基因檢測,常常不見得加分,反而是找治療策略較有意義。針對一系列,最多十至卅個預後相關的基因做檢測,給予一個基因表達分數,做為臨床醫師是否據以推薦該治療的指引,例如檢驗21 個基因,用在早期荷爾蒙陽性淋巴結未轉移的乳癌是否需要化療的參考;或是用來指導攝護腺癌手術後是否還需要追加放射治療等的決策參考,都有商品化產品,這種檢測似乎比較有用。由於「次世代基因檢測」技術大量篩出上百個基因突變點,這些突變就算是生物學上有意義,目前臨床上能用上藥的並不多,約在20%之間。另外還有些疾病是決定於基因的表現(徵),即使沒有DNA突變,由於包覆在基因外面的蛋白結構甲基化,磷酸化或去乙醯化,影響蛋白質生成的轉譯動作,讓蛋白質不表達,一樣是重大的影響功能,但基因檢測不一定做出結果來,所以是否需在疾病早期就以基因檢測做為用藥指引的手段,目前許多研究還在進行中,尚未有定論。總之,基因檢測針對獨特的基因缺陷而設計出來的藥物就是精準醫學的意義,但是,因為醫療經濟效益不夠高以及藥物發展不夠快,想要全面的應用還不太可能。例行性的做NGS,少部分的人可以從中找到藥,但若想要全面性都做,即使大型醫院或保險公司也無法例行的做此事。(本文摘自/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時報出版)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

腸癌發生率居冠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發生率位居國內十大惡性腫瘤首位,其成因恐與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有關。然而現今醫學進步,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治療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病患身體狀況,藉以量身打造最佳治療方式,進而提升疾病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透過RAS基因檢測 精準治療提升生活品質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理事長分享,一位高齡80歲且確診為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過去因經歷兩次換腎手術失敗,導致需長久接受腹膜透析治療,同時兩種病症使其身體狀況不佳,又擔心腸癌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對老翁負擔太大,建議先透過RAS基因檢測,確認基因分型,再配合單一藥物使用。透過精準治療後,他的癌細胞指數從一萬多降至四百,不僅副作用小,且帶給病患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輔助治療 增加手術治癒機會陳鴻華理事長說明,目前針對轉移性(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手術切除癌細胞為最佳的治療方式,將惡性腫瘤切除乾淨,可提升治癒率,五年的存活率可達40%至50%。然而若腫瘤過大無法透過手術切除,則需使用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將其腫瘤細胞縮小再進行手術。他進一步指出,晚期腸癌患者治療方式較為複雜,但若藉助基因檢測確認基因類型,再投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就能事半功倍。腸癌標靶治療指引 基因檢測為大宗基因檢測之所以重要,肇因於越來越多疾病與基因相關,透過基因檢測,癌症治療更具專一性。陳鴻華理事長補充,目前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主要以RAS及BRAF基因為大宗,透過檢測基因是否突變,能幫助醫師更精準的對症治療;不過,並非所有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都要進行基因檢測,建議第四期要接受治療之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作為後續標靶治療的指引,且能有效改善病症與維持術後生活品質、延長壽命。預防勝於治療 定期篩檢揪出癌細胞陳鴻華理事長最後建議,預防勝於治療,除定期篩檢外,平時排便或是身體出現異狀應及早就醫,一旦確立病症則要與醫師擬定後續治療方式;若是第四期的患者,除了接受標靶治療之外,也可自己向醫師提出基因檢測的要求,以增加治療成效。(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肺癌死因居冠 過45歲高危險群當心

肺癌死因居冠 過45歲高危險群當心#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肺癌,發生人數持續增加,超越肝癌成為台灣新一代國病。由於肺臟沒有痛覺神經,初期並不會感到明顯疼痛,僅少數患者能早期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不過,隨著肺癌治療的快速進展,提供給晚期肺癌患者更多樣的治療選擇,不同細胞形態、基因型態及臨床表現的患者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治療方式。近年,又有不可逆標靶藥物的加入,更增強了晚期肺癌患者治療的信心。不可逆標靶藥物不脫靶特性 更勝第一代標靶藥物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內科劉杜鎮醫師表示,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是現今肺癌的治療趨勢,醫師會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與基因檢測結果等各種面向進行評估,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劉杜鎮醫師進一步說明,肺癌標靶治療可分為針對EGFR與ALK兩種不同突變基因的藥物,若基因檢測結果為陽性,即可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此外,標靶藥物可直接作用於癌細胞,不僅臨床成效佳,副作用也較輕,其中,不可逆標靶藥物改變了與腫瘤細胞的鍵結方式,可以完全咬合表皮生長因子的四個接受體家族且不易脫靶,效果優於第一代標靶藥物。劉杜鎮醫師說,臨床試驗證實,第一代標靶藥物僅能改善生活品質,但是對於整體存活期無顯著的提升;而第二代不可逆標靶藥物不僅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更是證實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期的標靶藥物。良好副作用控管 提升生活品質劉杜鎮醫師也提到,肺癌治療期間必定會伴隨著副作用,醫療團隊會透過衛教說明,協助患者提前做好因應措施,減輕副作用發生時的傷害,在治療期間也會密切追蹤患者身體狀況,呼籲患者定期回診,按照醫囑服藥,若是於治療期間感到身體不適,都應主動與醫療團隊聯繫,副作用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45歲以上肺癌高危險群 應定期健康檢查劉杜鎮醫師補充,有吸菸習慣、長期處於油煙環境與家族有肺癌病史者皆為肺癌高危險群,建議45歲以上具上述危險因子的民眾,應每隔3至5年做一次健康檢查;而確診肺癌的患者也不需過於悲觀,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相信在患者與醫療團隊的努力下,症狀與生活品質都能獲得改善。(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女性癌症乳癌居冠 早期發現是關鍵

女性癌症乳癌居冠 早期發現是關鍵#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據最新癌症登記年報指出,國內每年約有1萬1305名新增乳癌患者,乳癌已成為女性的隱形致命殺手,每年的定期篩檢與追蹤很重要,關注自身的健康也顯得格外重要,婦女千萬不要輕忽。復發與轉移 是癌友最擔心害怕的事 前台大產房病房護理長張桂玲在2001年6月,摸到乳房有一個硬塊,就醫後被診斷為乳癌第三期,經過八個月治療,她重新回到護理崗位。2009年,張女士又再次面臨乳癌復發的嚴峻考驗,癌細胞已轉移到頭骨與腰部,被診斷為乳癌第四期復發,在治療過後控制情況良好,張女士再度返回職場服務人群,堅守護理的崗位。張女士表示,復發是所有癌友最擔心害怕的事,每次在等檢查等報告的心情,就像等期中考發考卷般,讓人忑忐不安,不知是否要重修還是會被當掉?癌症基因檢測 隨時掌握身體狀況走過癌症風暴,面對癌細胞復發轉移的風險,2018年3月,張桂玲女士接受NGS次世代基因定序-癌症基因檢測,以抽血20cc偵測體內腫瘤DNA,追蹤監控癌症復發的狀況。張女士表示,比較起影像檢查或是檢查生化腫瘤指數方式,這個新的監控方式簡單便捷很多,非侵入性,且敏感度及精準度也提升很多,達九成以上,可監控到腫瘤細胞細微的變化,完整瞭解到癌症控制情況,隨時知道自己身體現狀,真的讓我放心很多。精準追蹤監控 提早發現腫瘤變異在癌症術後追蹤工具中,傳統生化腫瘤指數檢測包括 CEA、CA153、CA125, 而墨爾本Peter MacCallum 癌症中心教授Sarah-Jane Dawson在2013年,則是針對30位乳癌患者在復發監控或轉移追蹤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監測血液中腫瘤DNA(ctDNA),較傳統CEA,CA153監測生化指數,能早半年時間發現異常。外科醫師洪碩徽指出,根據臨床經驗,早期乳癌患者的生化腫瘤標記通常是正常,透過NGS癌症基因檢測來監控腫瘤DNA,有可能提早發現腫瘤變化;而中晚期患者能更早發現到異常,這對於治療中或轉移的病人很有幫助。液態切片技術 癌症診治新利器復發及轉移的不確定性,是許多癌友最擔心害怕的事,洪碩徽醫師指出,台灣新上市的非侵入性癌症基因檢測,採用先進的全基因體NGS平台,並運用液態切片專利新技術,只需20cc血液,即可分析腫瘤DNA,最多可達197個基因數,檢出率達九成以上,適用所有癌症,並能提供臨床上標靶藥物配對,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案,14工作天即可取得紙本報告,全程台灣在地完成,目前與台灣各大醫療院所合作,提供此項自費檢測服務。女性愛惜自己 定期進行篩檢及追蹤洪碩徽醫師表示,乳癌發生率雖高,但治療效果愈來愈好,患者10年存活率可能高達七成。洪碩徽醫師也特別提醒,有高達1/3癌症與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因素有關,特別肥胖是最近全世界公認致癌之新興因子,呼籲所有的婦女,乳癌的預防從生活做起,一定要關注自身的健康, 45歲以上婦女,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病史者,提前到40歲。另外,乳房觸摸到腫塊或乳頭有分泌物,一定要馬上就診,及早進行治療與預防照護。(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