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

不吸菸年輕女性也會得肺癌!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找出基因型為治療關鍵

不吸菸年輕女性也會得肺癌!台灣十大癌症之首,找出基因型為治療關鍵#基因檢測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肺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第一名[1],肺癌已經成為台灣癌王,一些特殊基因變異如ALK(類鐵蛋白酪氨酸激酶)更常見於年輕族群且轉移快速,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精準治療方向是提高存活率重要關鍵。健保署日前已通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於今年5月起納健保給付,針對19種主要癌症類型,其中涵蓋14大類實體腫瘤,提供3種不同的補助方案,預計每年約有2萬名新發癌症患者受益。 一名40幾歲不吸菸女性,一開始因為大腿骨頭疼痛就醫,後來才發現肺部有一顆將近3公分的腫瘤,淋巴結也有些擴散,診斷才知道是晚期已擴散的非小細胞肺癌,屬於特殊ALK的基因變異型態。 儘管肺癌發生率已超過大腸癌為成為台灣人10大癌症之首,但如果能在早期(第一、二期)發現並及時開刀治療預後還是很好,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及內視鏡科教授郭志熙主治醫師表示,目前早期發現肺癌的比率僅3~4成,7成仍舊屬於比較晚期才發現;在晚期的治療對象中,透過基因檢測來進行標靶治療,有6~7成病患都能讓腫瘤縮小。 特殊基因變異類型找出標靶藥物可延長存活期達3年 肺癌的基因型在治療和分類方面相當重要,不同的基因變異會影響患者對標靶治療藥物的反應,如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LK(類鐵蛋白酪氨酸激酶)、NTRK(神經元營養因子受體基因)等基因變異使患者,對特定的標靶治療藥物就有較良好的反應。 郭志熙醫師說明,以EGFR來說佔台灣肺腺癌病患基因突變比例約50%,其對應的標靶治療已行之有年,至於ALK與NTRK則是屬較少見的類型,但不論哪一種,針對基因型態的標靶治療對晚期肺癌的個人化治療都相當重要。以上述年輕女性個案來說,儘管後來有局部轉移開刀切除,但透過基因檢測有配對到ALK抑制劑且穩定用藥,目前控制了3年多情況良好。 次世代基因定序一次檢測百個基因幫病患爭取時間 晚期肺癌患者都是在時間賽跑,因此前期的基因檢測的速度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傳統的基因檢測需要一個基因接續一個來檢測相當耗時,郭志熙醫師認為,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一次來檢測數百個基因,不僅可有效率地篩檢出常見的基因突變,連少見的基因變異如NTRK基因融合也能被檢測到。 基因檢測最重要的目的是找出變異的類型來以因應的標靶藥物進行精準治療,以NTRK基因融合類型來說,就能使用專一性的TRK(神經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來改善預後,郭志熙醫師提到,根據統計數據有7~8成患者透過治療都能夠縮小腫瘤,5成以上服藥後平均存活期達3年以上,比起以往化療半年就可能會有抗藥性的情況下,平均存活期多2年以上。 在朝個人化醫療發展之下,肺癌在基因檢測的進步已能延長晚期病患的存活期,郭志熙醫師強調,如果能在診斷初期做較全面的基因檢測,即便是晚期也能盡快找出免疫標記來決定治療方向,提高病患的存活率。他也提醒,民眾如果有家族病史、抽菸習慣者、50歲以上族群,應提早進行肺癌篩檢,就能早期抓出可能病兆。

全癌別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是關鍵!醫:找出個人化基因變異是精準治療核心

全癌別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是關鍵!醫:找出個人化基因變異是精準治療核心#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在癌症病人的精準治療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針對特定基因變異的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更是病患爭取存活期的重要關鍵。健保署日前已通過NGS基因檢測於今年5月納入健保給付,目前計劃針對19種主要癌症類型,提供3種不同的補助方案,預計每年約有2萬名新發癌症患者受益。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醫師表示,以往癌症治療的藥物運用都是依照癌症別,隨著醫學進步發現癌症會有不同基因型態的表現,可藉此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特定基因變異可能來自不同器官或者癌別的組織,因此癌症也漸漸以組織趨向的藥物治療(Tissue-Agnostic therapy)為方向,可望為癌患訂定個人的醫療計畫。 標靶藥物對特定基因變異治療尤佳 馮盈勳醫師說明,癌症治療不斷在進步,從早期化療無差別殺腫瘤細胞、副作用大,進步到免疫療法除降低副作用,也根據患者的免疫狀況和腫瘤特點進行治療,一直到標靶治療,對特定基因變異的癌症治療效果更佳。 目前討論較多的基因變異像是NTRK(神經元營養因子受體基因)基因融合,就是一種臨床上少見但橫跨多種癌別都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基因變異,可在高達19種實體腫瘤中被識別出來,在其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像是BRAF(B-Raf蛋白激酶)、RET(轉染時重排)、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等基因變異,其中RET常用在肺癌、甲狀腺癌的治療策略上,HER2則是乳癌、胃癌以及其他新發癌別都有運用。 特別要提到癌症之首肺癌,更有相當多的基因突變,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對病患的預後更重要。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或是ALK、ROS1、NTRK等,在肺癌的標靶藥物治療上都有很好的反應,以EGFR來說,藥物治療可用到11個月~2年,存活期3年;NTRK在控制肺癌的反應率(腫瘤的完全緩解與部分緩解)也能達到74%,有效控制率達89%。 與癌共存,有效控制與降低副作用是維持生活品質重點 馮盈勳醫師門診有一名36歲女性上班族,在口腔發現癌細胞,一開始經標準治療,開刀切除1年後仍轉移肺部,後來做了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發現了罕見的BRAF基因,根據基因變異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2年期間腫瘤控制穩定,也能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 馮盈勳醫師強調,以組織的基因突變來決定治療方向不僅加速新藥進展,對病患來說也是治療上的福音,而這當中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更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快速找出多種的基因突變、即早識別致癌基因,對提升治療有效性相當關鍵。 儘管標靶藥物能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但也因人而異有不同表現,少數病患用了會造成血球毒性,但多數都很輕微像是虛弱、腸胃不適等,馮盈勳醫師補充,這部分都會根據病患的情形來提供建議;服用較專一性機轉的標靶藥物,就能相對減少副作用發生率。 馮盈勳醫師也呼籲,癌症治療未來走向個人化,透過精準治療的趨勢,不僅提高病患的存活率,在治療期間也能降低藥物副作用,讓病患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也減輕家人的照護負擔。  

癌症「次世代基因檢測」5月起納健保!醫:未來有望「一藥治多癌」

癌症「次世代基因檢測」5月起納健保!醫:未來有望「一藥治多癌」#基因檢測

癌症治療觀念新突破!未來癌症可能不僅只依靠切片檢查,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可揪出不常見於該器官、但可能發生在多種癌症的特定基因變異,達到癌症精準治療的最大效益。其中,已廣泛運用於肺癌精準治療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健保給付將在今年5月上路,未來可望應用在其他罕見癌別上,為更多癌友帶來治癒希望。

心情差竟影響治療!研究揭「這種癌」讓人超憂鬱:預後不佳風險高3倍

心情差竟影響治療!研究揭「這種癌」讓人超憂鬱:預後不佳風險高3倍#基因檢測

53歲夏小姐退休後準備開啟第二人生,卻在5年前開始出現長期不明原因的肋骨疼痛,原以為是更年期導致,直到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確診第4期肺癌轉移肋骨,讓她身心一度陷入憂鬱、焦慮情緒走不出來,甚至嘗試各種偏方,直到接觸社福資源及癌友陪伴,才逐漸轉換心態,以正向心態面對治療。目前夏小姐疾病已獲穩定控制,也達成超過5年存活期的治療目標。

可望終結卵巢癌復發噩夢,PARP抑制劑標靶藥新發展讓患者突破存活率

可望終結卵巢癌復發噩夢,PARP抑制劑標靶藥新發展讓患者突破存活率#基因檢測

根據衛福部統計,卵巢癌雖位居女性癌症排名第七位,但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加上復發率高,帶來相當高的致死率,有「婦女沈默殺手」之稱。值得慶幸的是,卵巢癌在標靶藥物選擇上有重大突破,不僅治療效果佳,甚至已能達到殲滅癌細胞、完全治癒的目標。 卵巢癌不論是第一次發生或是轉移,多會出現像腹脹、腹水、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腸胃道症狀,或是隨著淋巴結轉移的位置發生病兆,如壓迫膀胱造成排尿等不同問題,因此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婦產部許耿福醫師表示,卵巢癌由於發現困難,導致診斷時間較晚,高達五成的患者確診幾乎都已是第三、四期的狀況,在治療上相當棘手。 化療具抗藥性,二年內高達九成五病患會復發 卵巢癌一旦確診必須馬上進行手術,許耿福醫師說明,若是第三期之後,都會傾向要做完整的子宮及兩側卵巢輸卵管切除手術來將癌細胞清除乾淨,預後與存活率才會好;除非是早期癌症(腫瘤侷限在1a期)或是有生孩子的計畫,才會評估只切除單側卵巢、保留子宮等。 許耿福醫師表示,卵巢癌的復發率相當高,以第三、四期來說,二年內高達九成五患者會復發,最主要是化療有抗藥性,一旦復發,再度復發的間隔時間會再縮短,也因此,卵巢癌手術之後搭配標靶藥物的維持性治療,是延後復發的重大關鍵。 新藥治療追蹤超過六、七年,超過一半病患控制良好 目前標靶治療有分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與PARP抑制劑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主要作用是抑制癌細胞生長,但對於第三、四期的卵巢癌要達到殺死腫瘤的效果較不理想。以卵巢癌來說,BRCA1、BRCA2 的基因突變為遺傳性卵巢癌的主因,許耿福醫師說明,透過基因檢測發現PARP抑制劑對BRCA1、BRCA2突變類型與同源重組缺陷細胞(HRD)的治療效果相當好,不僅能殺死殲滅癌細胞,更能延長無惡化的存活期;目前PARP抑制劑的標靶治療有超過五成的病患已經追蹤六、七年沒有復發,控制得很好。 許耿福醫師門診就有一名50幾歲的家庭主婦,當時是新診斷出來BRCA2突變的卵巢癌病患,當時第一次就以PARP抑制劑標靶治療,至今已六年沒有復發,控制得相當好,幾乎可算治癒。 另一名案例則是60歲屬於BRCA1突變型卵巢癌,已反覆復發三次,第三次至許耿福醫師門診,先以手術將腫瘤細胞清除,後來評估以PARP抑制劑標靶治療,至今也已追蹤三年,沒有復發的情形。 許耿福醫師強調,卵巢癌在精準醫療的趨勢上,目前治療的準則都會傾向透過基因檢測,來讓癌症病患有最適切的用藥,他鼓勵病患勇於接受治療,隨著標靶藥物的進步,以PARP抑制劑來說,目前已經有一天服用一次的選擇,只要發現警訊及早就醫,癌症還是有機會能夠治癒,回歸正常生活。

吃藥、補鈣可以預防大腸癌嗎?醫揭「最強防癌飲食」多吃這物才對

吃藥、補鈣可以預防大腸癌嗎?醫揭「最強防癌飲食」多吃這物才對#基因檢測

大腸直腸癌又稱大腸癌,過去幾年都是癌症發生人數的第一位,而透過定期大腸癌篩檢是最佳的預防手段。《SAY NO TO大腸癌》一書由消化道癌症名醫林肇堂撰寫,並邀請台灣頂尖專家學者共同編寫,於書中分享大腸癌的衛教知識,包括大腸癌的預防、發現與治療,幫助讀者遠離大腸癌。以下為原書摘文:

20多歲突發癲癇竟是腦癌 力抗癌細胞不定腫瘤類型治療見奇效

20多歲突發癲癇竟是腦癌 力抗癌細胞不定腫瘤類型治療見奇效#基因檢測

1名20多歲社會新鮮人,有天突發癲癇失去意識,緊急送到急診室處置,才被醫護團隊意外發現其右腦有腫瘤,隨即住院手術切除,儘管治療手術相當順利,並無留下明顯後遺症,但不幸的是,該名患者在7個月後發生復發。經過初步的判斷,患者可能在短時間內陷入昏迷,且存活期難以超過一年。所幸在醫療團隊的手術努力與術後基因檢測下,確認其癌細胞具有BRAF突變,適用於不定腫瘤類型治療(Tumor Agnostic Treatment)中的BRAF標靶藥物。在標靶藥物的支持下,癌細胞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康復,可以像一般民眾一樣上班、生活。 腦癌復發1年內死亡高達80% 不定腫瘤類型治療為癌友帶來存活的希望 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表示,神經膠質細胞瘤施做手術相當困難,神經外科醫師須非常小心,得要在避免傷害到正常組織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去除腫瘤,因此常常難以全數清除癌細胞,患者復發率較高。然而,一旦癌症復發,雖然可能再次進行手術或是以標靶藥物治療,然而控制成效有限,約80%復發病患會在1年內死亡。 血液腫瘤科謝清昀醫師指出,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癌症治療已經邁入了全癌治療的不定腫瘤類型治療時代。癌症治療不再僅依靠腫瘤發生位置擬定治療計畫,更可透過基因檢測,幫助患者找出致病基因,同時透過對應的標靶藥物精準控制。也就意味著,同一款標靶藥物,有望同時使用在腦癌、黑色素瘤、肺癌等癌症上。我國目前可用於不定腫瘤類型治療的藥物,包含了:BRAF, RET與NTRK等抑制劑。對於藥物選擇較少的癌症患者而言,無疑是帶來了強大的治療武器,與疾病控制的希望。如同該名個案的故事,其正是透過BRAF標靶藥物,成功擺脫腦癌復發的死亡威脅。 掌握癌細胞特性基因檢測關鍵一步 充分與醫師討論合適檢查與治療方式 謝清昀醫師強調,啟動不定腫瘤類型治療前,必須完全掌握癌細胞特性,基因檢測是非常關鍵步驟,目前臨床有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螢光原位雜交、與次世代基因定序等多種方式,不同檢測方法能檢測基因數量各異。以次世代基因定序為例,一次就能檢測所有基因,能在最快時間內得知癌細胞異常基因,馬上擬定治療策略,選用合宜標靶藥物,然而並非所有基因檢測都有納入健保給付,因此臨床醫師都會與病人充分討論,考量疾病與經濟等現實條件,找出最合適的檢測方式,來應對未來癌症治療。 謝清昀醫師也說,醫生都希望能採用最先進與良好醫療,讓病患能夠獲得最好治療效果,各大醫學中心可以提供民眾高便利性基因檢測服務,就是希望能協助病人能及早找出癌細胞基因型別,趕緊制訂治療計畫打擊癌症,也希望病人在抗癌過程中,能與醫師良好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成功擊退病魔。

健保擴大給付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精準標靶新藥 一線治療減近八成惡化風險!

健保擴大給付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精準標靶新藥 一線治療減近八成惡化風險!#基因檢測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已高居男性十大好發癌症第五名1,像是美國經典電視影集《六人行》中的男星詹姆斯邁克爾泰勒(James Michael Tyler)以及名媛孫芸芸父親、前太平洋董座孫道存皆因攝護腺癌過世。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表示,攝護腺癌多數患者常在排尿異常、雙腿無力,甚至是背痛後才進行診斷,而此時可能已為晚期骨轉移,臨床觀察病患進入診間約有三成患者被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若家中有親人曾罹患癌症、有家族病史,罹癌風險更高應小心預防。 攝護腺癌藥物治療選項多,但不同的治療策略對於後續疾病發展及病友存活期影響重大。臨床治療,大多是給予荷爾蒙藥物以抑制雄性激素,但病友通常在治療幾年後會產生抗藥性,而發展為「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疾病惡化程度及死亡率高。根據研究,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可降低近八成疾病惡化風險2,今年11月也獲得健保給付,成為有BRCA1/2基因突變且曾使用過新型荷爾蒙治療惡化病友的治療新選擇! 11月起擴大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健保給付 掌握第一線治療追求更好成效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黃昭淵主委分享,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罹患攝護腺癌後,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5倍3,主要因為病程進展較快、對傳統治療的反應比較差,因此預後也比較不好;在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中,約12%具有BRCA基因突變2,若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則可讓具有受損BRCA基因的癌細胞無法被修復,導致癌細胞死亡進而可延緩或停止腫瘤生長2,因此PARP抑制劑是精準對抗BRCA基因突變相關癌症的利器。 高雄榮民總醫院泌尿科郭威廷醫師指出,今年11月起健保署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曾使用過賀爾蒙療法且惡化的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患者,經BRCA基因檢測後,具有BRCA1/2或與DNA修復相關基因的基因突變皆受惠,可在第一線治療就獲得較佳的成效,也大幅減輕患者經濟上的負擔,而轉移性攝護腺癌惡性程度高,年長患者多體力不足接受二線治療,故一線藥物選擇相當重要,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 郭威廷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今轉移性攝護腺癌已邁入精準治療,一線治療也會影響預後。根據研究,與新一代的荷爾蒙療法相比,若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減少近八成的疾病惡化風險2,以及死亡風險降低近四成4。相較單用新一代荷爾蒙藥物,PARP抑制劑亦可與新一代賀爾蒙療法合併使用,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近一年以上5,有效縮小腫瘤、降低PSA指數,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醫師宣告僅剩兩年?PARP抑制劑精準治療 活出翻倍人生  與攝護腺癌抗戰將近四年的鄭先生也現身分享,當初因為血尿、半夜頻尿而至泌尿科就診,卻被醫師診斷時已是攝護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系統及骨頭,可能僅剩不到兩年的存活期。因鄭先生也有癌症家族病史,父親因肺癌過世,二哥及爺爺皆為胃癌,在接受過攝護腺癌的標準治療後,也跟從醫師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找出BRCA致病性的基因缺陷,並調整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 鄭先生現已60歲,穩定跟攝護腺癌共處4年多,早已突破一開始被宣告的存活期,也讓他更珍惜生病後的每一天。比起初期化療讓他體力迅速下滑像是80歲老爺爺,精準化的治療下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論是打高爾夫還是游泳、慢跑都可正常的進行。期待透過自身的經驗鼓勵所有的攝護腺癌患者,不論是對自己或對醫師都要有信心能夠克服,因為醫療和藥物都不斷在進步。台灣泌尿科醫學會也呼籲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及早基因檢測,積極掌握第一線治療關鍵,與醫師充分的溝通一定能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不放棄才有機會重拾美好人生。 轉移性攝護腺癌及早基因檢測 掌握前「腺」治療關鍵!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馮思中理事長更再次呼籲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病友們,第一線治療選擇相當重要!可及早進行基因檢測掌握精準治療關鍵,現健保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在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的治療後,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男性朋友也應更加注意自我的健康,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進行PSA篩檢,若家族中有癌症病史者應格外注意,及早篩檢不僅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於提前預防、及早應對,增加早期發現治療的機會,掌握前「腺」才是掌握人生自由關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