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

基因能解密?3大方面來補強

基因能解密?3大方面來補強#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能求神問卜,也不能問魔鏡,那就問問基因吧!既然基因密碼已經透露出那麼多有關老化、疾病與癌症的訊息。更何況,你對基因的控制能力,遠超乎你所想像。優化基因表現 展現最佳平衡面對壞基因─有缺陷、不正常的基因,可用補強的方式對待,不必趕盡殺絕;善待好基因,優化它的長處,它會回饋得更多。以智能管理基因,從了解基因特性,到調控基因表現、激發基因潛能,基因升級了,生命力與品質也就跟著提升。距離長生不老、體能無窮的超級人類,也就更進一步了。抗衰老醫學所提供的個人化醫療,即是依據個人基因的獨特性,量身訂做專屬抗衰老療程,先經由基因檢測找出基因的弱點,再從內分泌、免疫、自律神經三大方面去補強,優化基因表現,建立指令系統,活化細胞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進而使人體各項機能維持在最佳的平衡狀態。顧好端粒長度 維持自我修復模式在老化過程的研究發現,每一次的細胞複製過程中,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就會減短一些。端粒的作用是保護染色體,避免染色體末端的基因受損,也是決定細胞是否繼續複製的開關。端粒的磨損程度會影響身體機能的老化速度,而氧化、壓力、紫外線、抽煙、酗酒也會使端粒變短,進而加速老化。每個人的細胞染色體端粒的長度是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的,當端粒的長度消耗殆盡,細胞便不再複製。而隨著細胞停止複製,器官組織無法進行自我修復,殘缺便會日漸累積,人體就會逐漸衰竭而死。端粒,與老化相關,也決定壽命。健康的端粒是重要的,但端粒的長度可以維持或增加嗎?科學家發現,端粒酶(Telomerase)能夠修復端粒,讓老化的細胞回春;不過,端粒酶同時也是鑑定癌細胞的特徵之一,癌細胞通常擁有異常活躍的端粒酶,讓癌細胞不受控地生長。如何安全地誘導端粒酶運作,用以抗衰老、治療細胞,而非助長癌細胞,還有待研究。(本文摘自/做基因的智者/風和文創)

肺癌速篩檢!ALK陽性標靶健保給付

肺癌速篩檢!ALK陽性標靶健保給付#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蔡女士2年前年被確診罹患晚期肺癌,擔心化療會掉髮、不舒服,一度想要逃避治療。基因檢測確認是ALK陽性的肺癌患者,有合適的標靶藥物可治療,治療1年後腫瘤順利縮小。健保署今年11月起放寬晚期非小細胞肺癌ALK標靶藥物給付,只要確診為ALK陽性,從一線開始就有健保給付。空污「紫爆」 提高肺癌患者死亡率紫爆不只是空污問題,也提高肺癌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引指出,若長期暴露在PM2.5濃度高達35μg/m3的環境之下,肺癌死亡率將提高至15%。然而台灣地區平均PM2.5濃度高達40.6μg/m3,肺癌死亡威脅高。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未能及早發現,超過5成的晚期肺癌患者發現時已晚期。隨著醫療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致病基因被發現,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也被研發出來,只要及早進行基因篩檢、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就可延長存活期。確診後同步進行多種基因篩檢 增加治療選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非小細胞肺癌早期可進行手術治療,晚期則多採取標靶治療。目前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致病基因有EGFR(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ROS-1(跨膜受體蛋白酪氨酸激酶),都有標靶藥物可治療。建議癌友確診後同步進行EGFR、ALK、ROS-1基因篩檢,不需重複採取腫瘤樣本、縮短檢測流程,爭取更多治療時間。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第一線使用ALK標靶藥物治療,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達10.9個月,較使用化療多3.9個月。因病情所需再使用二線標靶治療,無疾病存活期可達到20個月。目前除ALK陽性一線標靶藥物通過了健保給付,ROS-1基因型首度有一線標靶藥物可使用,晚期肺癌癌友應及早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治療選擇,積極對抗肺癌。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

6成肺癌患者腦轉移 新標靶成功突破#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綜合報導)肺癌屢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一,大多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診斷不易,導致發現時已為中晚期,而且腫瘤容易轉移至腦部,亦使治療更加艱困。根據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病人在確診時已合併有腦轉移,甚至經一線標靶治療,仍有六成的患者發生腦轉移,面對棘手的轉移問題,藥物能否進入腦部治療病灶,遂成為治療上的重要考量。精準基因檢測 揭開治療新里程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指出,近十年來醫學不斷進步,肺癌的治療突飛猛進,透過精準基因檢測,找到適合的標靶如EGFR、ALK等,使用相對應的藥物,可使治療成效提升,延長患者存活期。目前針對ALK基因突變患者,已有新款標靶治療核准上市,不僅治療成效卓越,對於延緩腦轉移、消除腦部病灶的功效也十分顯著。新款ALK標靶 腦轉移與否療效皆高蔡俊明主任進一步補充,在今年ASCO大會上,發表新款標靶作為第一線治療成果,患者的無疾病存活期可高達26個月,而9月剛結束的ESMO大會上,再度發表其為期一年的治療數據,治療前未合併腦轉移之患者,累積腦部疾病惡化的發生率,舊標靶約為30%,新標靶則僅4.6%;若治療前已合併腦轉移之患者,舊標靶有近60%患者有腦部疾病惡化,新標靶則僅16%,可顯示其對腦部轉移的治療成效高。臨床重大突破! 六成患者腦腫瘤消失除此之外,新標靶藥物進入腦部的比例相當高,蔡俊明主任說,相較於舊標靶藥物治療,僅一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維持時間少於四個月;新標靶卻有高達六成患者達到腦腫瘤消失,且可維持13個月以上,是一臨床重大突破,種種數據皆顯示,新款標靶未來可望晉升第一線治療。篩檢不分年紀 定期追蹤提升成效蔡俊明主任也提醒,EGFR或ALK基因的突變,最容易出現在肺腺癌的病人身上,其中ALK基因突變之患者,大多無抽菸習慣且年紀較輕,民眾應定期篩檢以期能及早發現,才能即時治療;另外,肺癌患者應每3到6個月在健保給付下追蹤腦部影像,不管有無腦轉移,務必聽從醫囑積極治療,以提升治療成效,保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46%患者冤枉掉髮 術後化療白做了

46%患者冤枉掉髮 術後化療白做了#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乳癌基因檢測的精準醫療,已可以預知10年內的乳癌復發機率,一位54歲的乳癌患者,左側乳癌約2.6公分,腋下淋巴結轉移3顆,本來擔心掉光頭髮而無法受化療,到醫院接受乳癌復發的基因檢測後,結果顯示她10年內的復發率很高,患者才終於接受化療以保命。檢測值低於3.33  顯示10年內乳癌復發風險極低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主治醫師陳豐仁表示,據統計約46%的患者於術後不用再接受化療,推估過去一些手術後的乳癌婦女,有可能冤枉被做了化療,受到掉頭髮和噁心嘔吐的折磨。陳豐仁醫師表示,這項基因檢測2年前才問世,如果檢測值低於3.33,顯示患者在10年內乳癌復發的風險極低(<10%),通常建議可以不做化療,直接以荷爾蒙輔助治療,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和身心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輔助性化學治療最主要的目標是防止乳癌的復發陳豐仁醫師指出,輔助性化學治療最主要的目標是防止乳癌的復發,但某些可能較輕症的患者,例如ER陽性,Her-2陰性,淋巴結沒有轉移或轉移只有1-3顆的病人,治療方向常難以抉擇。因此為了病人安全著想,大概都會建議病患先做化學治療完後,再接受抗荷爾蒙治療。但眾所皆知,化學治療有頗多的副作用。陳豐仁醫師強調,自去年十一月引進基因檢測至今,已有六位患者接受這樣的檢測,結果顯示有一半的乳癌患者於手術後不需接受痛苦的化療,提供患者知道自己十年內再復發乳癌的機率,也使乳癌治療進入精準醫療的新時代。

肺癌患者別氣餒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

肺癌患者別氣餒 基因檢測對症下藥#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肺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令人聞癌色變。但隨著醫藥科技的發達,如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的時代,可進行EGFR及ALK基因檢測,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不僅副作用低,且可提高治療效果。在肺癌的類型中,小細胞癌約占10-15%,而大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肺腺癌等非小細胞癌則佔了85-90%。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洪仁宇主任表示,目前對於肺癌的治療,臨床上會先進行EGFR基因檢測,然而若是結果為陰性者,以往因為沒有適當的標靶藥物,僅能以化療為主;隨著醫療的進步,現今已發現另一個重要的致癌基因─ALK,若為ALK基因陽性者,已有相應之標靶藥物可治療,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ALK基因患者勿氣餒 新一代標靶藥物有助控制肺癌「一般來說,EGFR及ALK基因的突變,最容易出現在肺腺癌的病人身上。以國內的統計數字來看,有EGFR突變者約佔55%、ALK則有5%,且這兩種突變基因通常不會出現在同一名患者身上。」洪仁宇醫師說,目前兩種基因突變都有標靶藥物可使用,與化學治療相比,副作用低、可降低治療過程中的種種不適。由於ALK基因突變的患者幾乎沒有抽菸習慣,且發病年齡較其他肺癌患者年輕,平均年齡約為52歲,洪仁宇醫師建議已知罹患肺癌的患者,最好詢問主治醫師自己是否做過基因檢測,「只要有做,就有機會透過標靶藥物對症下藥,提升治療效果。」臨床上已有針對ALK基因的標靶藥物,然而第一代ALK藥物在腦部的穿透力差,且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有可能出現腦轉移,因此建議治療過程中要密集進行腦部常規檢測。而新一代ALK標靶藥物,對腦部的效果比第一代好,且還可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組織,有效對付轉移大腦的癌細胞,讓對第一代ALK藥物產生抗藥性的病人有後線治療的機會,面對棘手的腦轉移也不再束手無策。年輕女性、不抽菸卻罹患肺癌 應高度警覺為ALK基因作祟洪仁宇醫師指出,國內罹患肺癌的患者以女性居多,且多數發病原因不明,更不侷限高齡,臨床上就曾遇過23歲的女性患者,不抽菸、沒下廚卻罹患肺癌。洪醫師提醒,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對於平日不咳嗽的人來說,若有超過三週以上的咳嗽未癒,就應該到醫院照X光做進一步檢查;至於老菸槍常有咳嗽現象者,當咳嗽嚴重度超過平常、痰量比平日多時,即使曾經做過檢查,也要再次確認肺部有無其他病變。此外,一旦罹癌也別灰心,可進行基因檢測,積極治療,對症下藥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基因檢測 讓你輕鬆掌握健康!

基因檢測 讓你輕鬆掌握健康!#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醫學科技日益革新,加上精準醫療觀念的興起,基因檢測以及個人化醫療儼然是未來醫療的趨勢,運用基因檢測可精準診斷與治療疾病,隨著基因檢測應用價值的層面越來越廣,使得人類在健康管理與計畫上更具全面性與便利性。基因檢測應用 預防醫學、精準治療、產前篩檢與優生保健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黃憲達表示,基因檢測的應用價值可發揮在:預防醫學-在未發病前,可透過基因檢測評估先天風險,提前選擇一些應對措施以達到趨吉避凶、預防疾病的效果。另外,罹患疾病時,配合各項臨床檢驗數據,透過基因檢測精確診斷疾病、精準治療疾病。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有些基因檢測可以評估個人所適合的劑量,有些人對特定藥物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也可在用藥之前先透過基因檢測做為評估、產前篩檢與優生保健-運用基因檢測可得知胎兒是否帶有遺傳性疾病或是先天性基因相關疾病例如唐氏症。基因檢測主要就是幫助人做決策,透過你的基因,幫你去選擇一個最有利的方法。 基因檢測結合健檢 貼近個人化需求以往大眾習慣透過健康檢查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但透過健檢得知時,多已是在疾病狀態中了,運用基因檢測來檢視身體的健康狀況,除了能更精準知道自己的弱點,進而做好相對應的預防措施,選擇自己需要的健康檢查項目及擬訂適當的健康檢查頻率,基因檢測未來若能和健檢結合想必會是人類的一大福祉。像是針對代謝症候群(三高)族群,可搭配基因檢測,來判定是先天的風險高所導致,還是後天的生活習慣所引起,便於醫生就個人狀況進行判斷,並採取適合的解決方案。另外,當遇到用藥的問題時,也可當作參考的依據,了解何種藥物會讓自身產生過敏反應,貼近個人化醫療的需求,擴大基因檢測於結合健康檢查及預防醫學所帶給民眾的效益更有說服力。基因檢測與精準醫學(癌症基因篩檢用藥指導)的運作原理基因檢測也可用於癌症的用藥指導方面,黃憲達教授表示,以往癌症的診斷都是透過影像來查看腫瘤的情況, 現今經由基因檢測能讓癌症的篩檢與診斷更加便利,癌症細胞中的基因,因為突變而變化,這些基因突變導致腫瘤細胞的功能改變,以及對於藥物的反應也不同。現在的科技,運用高通量定序技術、生物資料庫及生物資訊技術,已可針對特定病人的腫瘤細胞上之基因突變進行分析,找出這些基因突變與用藥的關係。進而,提供醫師與病人在進行用藥決策時的參考。癌症早期篩檢,是用抽血方式取得在血液中游走的腫瘤細胞或其基因的DNA,再以高通量定序與生物資訊之序列分析技術檢測出。這些基因突變,若有統計上顯著意義,可被用來做為癌症早期篩檢的生物標記(Biomarkers)。疾病基因檢測與患病風險評估一般健康的人可知先天的風險,趨吉避凶,做好風險預防措施與保險規劃;亞健康的人,特別是針對代謝症候群(三高)族群,搭配基因檢測,運用營養學、運動、藥物、以及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健康,再加上醫師及營養師的諮詢都可從亞健康回到健康;未來希望能將基因檢測更普及地運用在醫療上,對於已有症狀的病人,可運用基因檢測精準的診斷;而需要選擇治療方案的病人,可運用基因檢測精準地選擇治療方案。透過基因檢測所帶來的資訊幫助醫生跟病人做選擇,基因檢測會給他許多幫助。跟上基因檢測產業的發展 促進大眾化與平價化在台灣一般民眾對於基因檢測的認識還是不夠普及,而檢測的價格也不夠平價化,對此,黃憲達教授認為,政府、主管機關都應有相對應的制度與政策,像是在國內設置第三方醫學檢測實驗室,並有制度性的管理。期望政府能投入資源,鼓勵產學合作,推動國內檢測試劑與生物資訊軟體的研發,並積極支持與輔導台灣人體資料庫興建之運作效率,此為基因檢測產業發展之重要基礎。投入更多的資源,以台灣本土人口興建的資料庫可以推動學界跟產業界在基因產業的發展、亦可促進國家公共衛生,台灣只要跟上全世界在基因檢測產業發展的進程,民眾自然可以享受大眾化及平價化之基因檢測服務。 

發展遲緩 遺傳基因可提早檢測

發展遲緩 遺傳基因可提早檢測#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10個月大的男嬰因為長得太小、太慢被送往早療評估中心,經檢查發現是染色體異常,另一名3歲多的小男孩,因為聽力功能異常,伴隨發展遲緩,也被轉介至早療評估中心進行檢測。經染色體晶片檢測,發現是染色體微擴增(Microduplication)所造成,這些異常分別來自外觀行為皆正常的父母親,而不是自己突變發生的。發展遲緩表示在各方面都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燕彰說明,發展遲緩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認知、語言表達、粗細動作、情緒發展與人際溝通等方面,有一種或多種以上比同齡兒童發展落後。國內將近有8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對於這些兒童,國內已建立早期療育體系,提供發展遲緩兒童所需的醫療照護,主要包括職能、語言等復健治療。目前國內早期療育評估體系最缺乏就是基因異常檢測的病因學診斷。有了基因檢測就能擬定更全面的醫療計畫陳燕彰醫師表示,約20%左右的發展遲緩兒童可利用染色體晶片篩檢出染色體異常。有了病因的確診,就能擬定更正確的醫療照顧計畫,提供遺傳諮詢,計算再發生率,或是產前檢查。精準的遺傳基因檢測對發展遲緩兒童是必須的。有了正確診斷,可以提供正確醫療方向,提供正確遺傳諮詢,減少父母親的焦慮,更可能減少國家社會的醫療支出。

肺癌基因檢測新利器:液態生物檢體

肺癌基因檢測新利器:液態生物檢體#基因檢測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位居國人主要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當年全國肺癌發生人數11751名,死亡人數為9,167名,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 19.9%,且肺癌死亡人數有逐年增加之趨勢。在國內罹患肺癌的病人中,超過6成的比例為肺腺癌,早期肺腺癌並無明顯症狀,多是在腫瘤壓迫至正常器官或組織時,患者才會察覺異狀,因此約有75%的病人在就醫時,病情已發展為晚期肺腺癌 (IIIB, IV期)。以標靶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晚期肺腺癌多半不適合手術治療,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以標靶治療及化學治療為主,這類病人約有60%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致癌基因突變,可先用標靶藥物治療,可惜的是標靶藥物平均12個月後就會產生抗藥性,也就是讓腫瘤變小或消失一段時間,之後療效又開始變差了,腫瘤長得更大或轉移到其他地方。已有針對T790M突變 第三代標靶藥物研究顯示產生抗藥性的病人中有一半以上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產生了新的突變 (T790M) ,也就是EGFR致癌基因的第790個氨基酸,由蘇氨酸(threonine)突變為蛋氨酸(Methionine),導致第一及第二代的標靶藥物無效,所幸目前已有針對T790M突變的第三代標靶藥物可用,其中位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為9.6~13.1個月。目前檢測T790M突變,仍然以組織切片或開刀病理檢體(蠟塊檢體)為主,如前所述,病人大都是晚期肺腺癌又疾病惡化,身體狀況過於虛弱,無法承受進一步的組織切片或開刀,導致沒有機會接受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喪失了可以延長壽命,及改善生活品質的大好機會。抽血10ml 即可偵測 EGFR T790M突變所以檢驗醫學部分子細胞病理,及遺傳室在鍾飲文院長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研發新檢驗方法,發展了液態生物檢體檢測,液態生物檢體,只要透過抽血10ml,即可偵測病人血液中 EGFR T790M突變,不僅為無法進行組織切片的病人帶來福音,也能透過檢測結果選擇有效的治療機會。

Menu